氣虛不攝證,中醫病證名,指因氣虛,不能夠對血液起到正常的固攝作用,從而導致各種出血症狀的病證。
病因病機,辨證要點,臨床表現,治法,常用方劑,常用中藥,針灸療法,
病因病機
多由久病、勞倦、脾虛等導致氣虛,氣虛不能統攝血液的運行,導致血溢脈外;或由於慢性失血,氣隨血耗,轉而氣虛不能攝血所致。
辨證要點
以各種“不固”表現和氣虛見症為辨證要點。
臨床表現
便血色紅或紫暗,體倦乏力,神疲懶言,面色晄白,心悸少寐,舌質淡,舌苔薄白,脈細。
治法
益氣攝血。
常用方劑
歸脾湯加減。
常用中藥
人參、茯苓、白朮、炙甘草、黃芪、龍眼肉、酸棗仁、木香。
針灸療法
取穴百會、關元、足三里、三陰交、隱白、陽池。針刺用補法及灸法,以益氣固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