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與言是唐韓愈為闡述古文創作而提出的一對美學範疇.氣指作家創作過程中興奮的精神狀態,盲指語言文辭與聲調。語出《答李翊書》“氣,水也;言,浮物也I水大而物之浮者大小畢浮。氣之與言猶是也,氣盛則言之短長與聲之高下者皆宜.”韓愈認為氣與言猶如水和水上浮物(如舟船等)的關係。氣駕馭言,無氣則言不得申f以氣為先,則言之抑揚、音之頓挫莫不如意。
繼承孟子“配義與道”的“養氣”說而加以發揮,認為文學創作要有深厚的儒家道德修養,浩然正氣激盪於中,形成“氣盛”之態勢,於是自然外發為文之光彩,“根之茂者其實遂,膏之沃者其光曄'(同上)。文章的強烈感情和充沛氣勢,具體表現為語句的豐約與音調之抑揚,“聲氣”來自平日的思想修養,這一理論,重視文學家的人格鍛鍊和作品的思想內容,同時強調隨物賦形,自由抒發,要求作品為表達思想感情的需要,形成一種比較接近自然的語言聲調和節奏,為作家的創作個性與藝術風格的多樣性,提供了理論根據,對以後古文家的“文氣”說影響頗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