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病因,症狀,併發症,鑑別,氣臌應與水腫相區別,中醫水腫定義,治療,療法,方用,
概述
氣臌[tympanites] 中醫指由於氣不通而引起的鼓脹
病因
因於脾虛氣滯或因於七情鬱結、氣機壅寒。
症狀
症見胸腹脹滿不適,按之仍覺柔軟,伴有氣逆,噯氣等症狀。腹大、青筋顯露,膚色蒼黃,四肢消瘦等。
併發症
易並發四肢消瘦,神疲乏力等症。
鑑別
氣臌應與水腫相區別
水腫表現為手指按壓皮下組織少的部位(如小腿前側)時,有明顯的凹陷。祖國醫學稱之為“水氣”,亦稱為“水腫”。水腫是一個常見的病理過程,其積聚的體液來自血漿,其鈉與水的比例與血漿大致相同。習慣上,將過多的體液在體腔中積聚稱為積水( hydrops )或積液,如胸腔積水、腹腔積水、心包積水等。
中醫水腫定義
各種原因導致的體內水液運行障礙,水濕停留,泛溢肌膚,引起頭面部、四肢、甚至全身浮腫的病症,稱水腫。
治療
療法
宜於健脾行氣之中, 加引水之品,勿以水臌法治之。
方用
方一:白朮 茯苓 薏仁( 各壹兩) 甘草 肉桂( 各壹分) 枳殼( 伍分) 人參 神曲 車前子 蘿蔔子( 各壹錢) 山藥( 伍錢)
水煎服。
初服若覺有礙,久之自有大功,三十劑而愈矣,亦忌食鹽秋石。
方二:雞胵湯
【功能主治】氣鬱成臌脹,兼治脾胃虛而且郁,飲食不能運化。
【用法用量】水煎服。
若小便時覺熱,且色黃赤者,宜酌加滑石數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