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候變化影響及減緩與適應行動

氣候變化影響及減緩與適應行動

《氣候變化影響及減緩與適應行動》是2012年12月5日出版的圖書,由氣候變化影響及減緩與適應行動研究編寫組編寫。

基本介紹

  • 書名:氣候變化影響及減緩與適應行動
  • 作者:氣候變化影響及減緩與適應行動研究編寫組
  • ISBN:9787302306078
  • 定價:50元
  • 裝幀:平裝
  • 印刷日期:2012-12-5
圖書信息,圖書簡介,圖書前言,圖書目錄,

圖書信息

目錄圖書簡介:
內 容 簡 介
“東北亞氣候變化經濟學和低碳增長戰略(RETA7465)”是由亞洲開發銀行資助(韓國國際合作署參與融資)、在4個國家(中國日本韓國蒙古國)開展的研究項目。本書在該項目的中文報告基礎上修改完成,該報告由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氣候司協調、清華大學牽頭,國家氣候中心、中國農業科學院、中國林業科學研究院、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南京水利科學研究院、國家海洋信息中心、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能源研究所共同撰寫完成。全書包括5章,分別為國情、氣候變化影響與脆弱性、減緩氣候變化行動、適應氣候變化行動、中國應對氣候變化與低碳發展戰略。本書可為相關政府部門決策者、國內外從事氣候變化研究的人員提供有價值的參考。
亞洲開發銀行聲明: 本書中所述為作者的觀點,不一定代表亞洲開發銀行(亞行)、亞行理事會或其代表的政府的觀點和政策; 亞行不擔保本出版物中所含數據的準確性,而且對使用這些數據所產生的後果不承擔責任; 在此出版物中標明、參照某個版圖或地理區域,或使用術語“國家”不代表亞行對任何地域實體的合法性或其他法律地位的任何判斷; 對本書任何部分,以出於商業目的的利用與傳播,須獲得亞行書面許可。
第1章國情
1.1自然環境
1.1.1氣候特點
1.1.2土地資源
1.1.3森林資源
1.1.4耕地資源
1.1.5草地資源
1.1.6水資源
1.1.7海洋資源
1.1.8能源資源
1.2氣候條件
1.2.1氣溫變化
1.2.2降水量變化
1.2.3極端氣候變化
1.2.4氣候變化可能原因
1.2.5未來氣候趨勢預估
1.3社會經濟發展
1.3.1經濟發展與產業結構
1.3.2人口與城市化
1.3.3居民收入、消費水平、貧困人口變化
1.3.4教育衛生
1.3.5一次能源生產與消費
1.4溫室氣體排放
第2章氣候變化影響與脆弱性
2.1水資源
2.1.1已觀測到的氣候變化對水資源的影響
2.1.2未來氣候變化對水資源的影響評估
2.1.3水資源對氣候變化的敏感性和脆弱性評估
2.2農業
2.2.1已觀測到的氣候變化對農業的影響
2.2.2未來氣候變化對農業的影響評估
2.2.3農業對氣候變化的敏感性和脆弱性評估
2.3草地
2.3.1已觀測到的氣候變化對草地的影響
2.3.2未來氣候變化對草地的影響評估
2.3.3草地對氣候變化的敏感性和脆弱性評估
2.4林業
2.4.1已觀測到的氣候變化對林業的影響
2.4.2未來氣候變化對林業的影響評估
2.4.3林業對氣候變化的敏感性與脆弱性評估
2.5海岸與海洋資源
2.5.1已觀測到的氣候變化對海岸帶生態系統的影響
2.5.2未來氣候變化對海岸帶生態系統的影響評估
2.5.3海岸帶生態系統對氣候變化的敏感性和脆弱性評估
2.6健康
2.6.1已觀測到的氣候變化對健康的影響
2.6.2未來氣候變化對健康的影響評估
2.6.3健康對氣候變化的敏感性和脆弱性評估
第3章減緩氣候變化行動
3.1調整產業結構
3.1.1產業結構現狀
3.1.2已採取的政策與行動
3.1.3產業結構調整已取得的成效
3.1.4未來減緩氣候變化的政策與行動
3.2節能與提高能源效率
3.2.1工業
3.2.2交通
3.2.3建築
3.3發展新能源與可再生能源,調整能源結構
3.3.1新能源與可再生能源開發現狀
3.3.2已採取的政策與行動
3.3.3已取得的成效
3.3.4未來減緩氣候變化的政策與行動
3.4增加森林碳匯
3.4.1中國森林碳匯現狀
3.4.2已採取的政策與行動及取得的成效
3.4.3未來減緩氣候變化的政策與行動
3.5控制農業溫室氣體排放
3.5.1已採取的政策與行動及取得的成效
3.5.2未來減緩氣候變化的政策與行動
3.6減緩草原退化
3.6.1現狀
3.6.2已採取的政策與行動及取得的成效
3.6.3未來減緩氣候變化的政策與行動
第4章適應氣候變化行動
4.1水資源
4.1.1已採取的適應氣候變化的政策與行動及取得的成效
4.1.2未來適應氣候變化的政策與行動
4.2農業
4.2.1已採取的適應氣候變化的政策與行動及取得的成效
4.2.2未來適應氣候變化的政策與行動
4.3草原
4.3.1已採取的適應氣候變化的政策與行動及取得的成效
4.3.2未來適應氣候變化的政策與行動
4.4林業
4.4.1已採取的適應氣候變化的政策與行動及取得的成效
4.4.2未來適應氣候變化的政策與行動
4.5海岸與海洋資源
4.5.1已採取的應對和適應海平面上升的政策與行動及取得的成就
4.5.2未來適應氣候變化的政策與行動
4.6健康
4.6.1已採取的適應氣候變化的政策與行動及取得的成效
4.6.2未來適應氣候變化的政策與行動
第5章中國應對氣候變化與低碳發展戰略
5.1總體戰略
5.1.12020年應對氣候變化戰略
5.1.2“十二五”應對氣候變化相關目標與任務
5.1.3“十二五”應對氣候變化主要任務
5.1.4“十二五”推進低碳發展的主要任務
5.2應對氣候變化科技戰略
5.2.12020年應對氣候變化科技發展總體目標
5.2.2“十二五”應對氣候變化科技發展的主要任務
5.2.3“十二五”應對氣候變化科學研究的主要領域
5.3創新管理體制與機制
5.3.1加強應對氣候變化管理制度建設
5.3.2完善應對氣候變化法律法規
5.3.3建立完善溫室氣體排放統計、核算和考核制度
5.3.4逐步建立碳排放交易市場
5.4提高公眾意識
5.4.1加強宣傳和教育
5.4.2積極倡導綠色低碳消費
5.4.3強化公眾參與
插圖索引
表格索引
縮略詞
參考文獻
作者:王建龍 何仕均 等圖書詳細信息:
ISBN:9787302298649
定價:68元
印次:1-1
裝幀:平裝
印刷日期:2012-11-15

圖書簡介

本書為環境保護部電離輻射安全與防護培訓教材。全書分為5篇,分別為基礎知識、輻射防護概論、輻射防護管理框架、實用輻射安全與防護、電離輻射醫學套用的防護與安全。全書由獨立的幾個模組組成,根據教學需要,每一模組既可以單獨使用,也可以以不同的方式組合使用,非常靈活。本書可作為輻射安全與防護方面技術人員以及相關領域從業人員的繼續教育和職業培訓教材,也可用作高等學校工程物理、核科學與技術、輻射安全與防護等專業的參考教材。

圖書前言

我國核技術的開發套用始於20世紀50年代。隨著我國科學技術和社會經濟的持續快速發展,核技術在我國國防、醫療、能源、工業、農業、科研等領域得到了廣泛利用。這對於維護國防安全,促進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增強我國的綜合國力,起到了十分積極的作用。但是,核能與核技術套用是一把雙刃劍,在核技術開發利用過程中的安全問題和放射性污染防治問題十分重要。如果安全防護方法不當或放射源失控,會給環境安全帶來危險,甚至危及人員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嚴重時可能引起社會恐慌。
為了解決上述問題,做好放射性污染防治工作,2003年6月全國人民代表大會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放射性污染防治法》。2005年9月國務院又頒布了《放射性同位素與射線裝置安全和防護條例》,規定國務院環境保護主管部門對全國放射性同位素、射線裝置的安全和防護工作實施統一監督管理。為了落實貫徹《放射性同位素與射線裝置安全和防護條例》及有關法律、法規的實施,促進核技術的和平利用和造福人類,在國家環境保護部的領導和支持下,組織有關專家編寫了電離輻射防護與安全知識叢書。該套叢書包括《電離輻射防護與安全基礎》、《電離輻射工業套用的防護與安全》、《電離輻射醫學套用的防護與安全》和《輻射防護基礎教程》。該套叢書不僅可用於從業人員輻射防護與安全知識培訓,還可供從事輻射環境保護管理與監測的技術人員參考。

圖書目錄

第1篇基 礎 知 識
第1章物質結構
1.1原子
1.1.1質子、電子、中子
1.1.2玻爾原子結構模型
1.1.3重要原子術語
1.2原子是如何結合的
1.2.1共價鍵
1.2.2離子鍵
1.3元素周期表
1.4核素圖
第2章電離輻射和放射性衰變
2.1放射性和放射性衰變
2.2放射性衰變產生電離輻射
2.2.1放射性的量和單位
2.2.2電離輻射的類型
2.2.3用核素圖查找衰變方式
2.2.4放射性衰變的模式
2.3衰變常數、活度和半衰期
2.3.1放射性衰變規律和衰變常數
2.3.2放射性活度
2.3.3半衰期
2.3.4活度計算
2.3.5放射性核素半衰期的測量
2.3.6放射性比活度
2.4衰變鏈和相對半衰期
2.4.1衰變鏈
2.4.2相對半衰期
2.5其他輻射源的電離輻射
2.5.1來自天然輻射源的電離輻射
2.5.2人工輻射源的電離輻射
第3章射線與物質的相互作用
3.1電離
3.1.1直接電離和間接電離
3.1.2強、中等、弱電離
3.2激發
3.3α粒子與物質的相互作用
3.4β粒子與物質的相互作用
3.4.1直接電離
3.4.2軔致輻射
3.5γ和X射線與物質的相互作用
3.5.1光電效應
3.5.2康普頓散射
3.5.3電子對生成
3.5.4光子與物質相互作用總結
3.6中子與物質的相互作用
3.6.1彈性散射
3.6.2非彈性散射
3.6.3中子俘獲
3.6.4中子與物質相互作用總結
3.7射線與物質相互作用總結
第4章輻射探測方法
4.1輻射探測的機理
4.2電離輻射探測器
4.2.1充氣探測器
4.2.2固體導體探測器
4.2.3固體探測器與氣體探測器對比
4.3閃爍探測器
4.3.1工作原理
4.3.2閃爍探測器類型
4.3.3光電倍增管
4.4中子探測器
4.4.1工作原理
4.4.2中子探測器類型
4.5電子元件
第5章輻射的生物學效應
5.1人體
5.1.1呼吸系統
5.1.2消化系統
5.1.3循環系統
5.1.4淋巴系統
5.1.5泌尿系統
5.1.6人體系統小結
測試題選
5.2細胞和輻射的生物損傷
5.2.1細胞結構
5.2.2細胞分裂
5.2.3輻射損傷
測試題選
5.3人體的輻射效應
5.3.1確定性效應
5.3.2隨機性效應
5.3.3胎兒照射
5.3.4輻射效應小結
測試題選
要點

第2篇輻射防護概論
第6章輻射防護原則
6.1輻射防護簡介
6.2輻射防護和危險
6.3ICRP簡介
6.3.1ICRP歷史
6.3.2ICRP職責
6.3.3ICRP建議書
6.4基本安全標準
6.5實踐與干預
6.6照射
6.6.1照射概念
6.6.2潛在照射
6.6.3照射類別
6.6.4照射水平
6.7劑量限值和劑量約束
6.7.1劑量限值
6.7.2劑量約束
6.8輻射防護體系
6.8.1實踐正當性
6.8.2輻射防護最最佳化
6.8.3個人劑量限值
6.9輻射防護體系的實施
6.9.1法規要求
6.9.2管理要求
6.9.3操作要求
第7章外照射危害的防護
7.1外照射的危害
7.1.1外照射介紹
7.1.2輻射類型對外照射危害的影響
7.1.3外照射危害的來源
7.2外照射危害的控制
7.2.1基本方法
7.2.2管理控制
7.2.3實體控制
7.3禁止計算
7.3.1β粒子的禁止
7.3.2X射線和γ射線的禁止
7.4計算不同放射性核素的γ劑量率
7.4.1介紹
7.4.2用比釋動能常數計算劑量率
第8章內照射危害的防護
8.1內照射的危害
8.1.1引言
8.1.2非密封源和放射性污染
8.1.3使用非密封源的實踐
8.1.4輻射類型對內照射危害的影響
8.1.5放射性物質進入體內的途徑
8.2內照射危害的測量
8.2.1ICRP參考人和IAEA參考亞洲人
8.2.2生物半排期和有效半減期
8.2.3劑量係數
8.2.4年攝入量限值
8.3工作場所的污染限值
8.3.1表面污染的導出限值
8.3.2導出空氣濃度
8.4內照射危害的控制
8.4.1放射性物質的最小化
8.4.2行政控制
8.4.3實體控制
第9章輻射探測儀器的使用
9.1輻射探測儀器
9.1.1探測器類型
9.1.2測量儀器的種類
9.1.3儀器檢定(或校準)
9.1.4探測下限(LLD)
9.2選擇合適的儀器
9.2.1探測儀器的選擇
9.2.2監測方案設計
9.2.3其他
9.3放射性調查方案
9.3.1準備調查表和圖
9.3.2調研
9.3.3使用前儀器檢查
9.4劑量率測量
9.5表面污染測量
9.5.1表面污染監測
9.5.2表面污染間接測量
9.6空氣污染測量
9.6.1氣溶膠採樣
9.6.2空氣採樣
9.6.3蒸氣採樣
第10章個人劑量測量
10.1輻射及劑量測量
10.1.1輻射量
10.1.2劑量
10.2實用輻射量
10.2.1場所監測
10.2.2個人劑量監測
10.2.3實用輻射量限值
10.3個人劑量測量
10.4外照射劑量測量方法
10.4.1主動式探測
10.4.2被動式探測
10.4.3能量回響和方向回響
10.5內照射劑量的測定方法
10.5.1活體計數
10.5.2生物取樣分析
10.5.3空氣取樣
10.5.4待積劑量當量的計算
10.6個人劑量監測和結果保存
第3篇輻射防護管理框架
第11章電離輻射防護立法與監管
11.1基礎框架
11.1.1輻射防護內容與基礎框架
11.1.2基礎框架內涵
11.2法規體系
11.2.1概述
11.2.2有關法規和標準內容簡介
11.2.3監管授權和安全責任
11.3許可
11.3.1許可證條件與許可形式
11.3.2工作場所要求
11.3.3醫療照射控制
11.3.4干預與豁免
11.4監督檢查
11.4.1監管部門
11.4.2輻射工作單位
11.5教育培訓
11.5.1安全文化與安全績效
11.5.2安全文化的由來與內涵
11.5.3培訓機構和培訓要求
第12章放射性物質的運輸和儲存
12.1運輸法規
12.1.1輻射危害與法規
12.1.2標準與法規
12.2貨包分類與分級
12.2.1定義與放射性物質分類
12.2.2貨包分類與分級
12.3貨包和包裝要求
12.3.1一般要求
12.3.2對空運貨包的附加要求
12.3.3對各類貨包和包裝的附加要求
12.4運輸安全要求
12.4.1首次裝運前和每次裝運前的要求
12.4.2與其他貨物一起運輸
12.4.3運輸和中途儲存
12.4.4船舶運輸及空運和郵運
12.5審批和管理
12.5.1特殊形式放射性物質和低彌散放射性物質的審批
12.5.2貨包設計的審批
12.5.3易裂變材料貨包設計的審批
12.5.4裝運的審批
第13章環境影響評價
13.1引言
13.1.1歷史沿革
13.1.2評價時段
13.2定義與概念
13.2.1環境影響評價
13.2.2安全評價
13.2.3監測及評價
13.2.4劑量約束
13.2.5等效操作量
13.3評價檔案分類與格式和內容
13.3.1分類
13.3.2報告書
13.4評價資質與責任
13.4.1資質
13.4.2責任
第14章放射性廢物的安全管理
14.1概述
14.1.1放射性廢物
14.1.2廢物最小化
14.2放射性廢物管理計畫
14.2.1放射性廢物的分類原則
14.2.2液體廢物分類
14.2.3固體廢物分類
14.2.4液態氣態排放
14.3放射性廢物管理的基本步驟
14.3.1概念
14.3.2分類
14.3.3預處理
14.3.4整備
14.3.5控制輻射危害
14.4放射性廢物活度的監測
14.4.1固體廢物
14.4.2氣體和液體廢物
14.5放射性廢物的貯存
14.5.1工作場所貯存
14.5.2專用倉庫貯存
14.5.3記錄
第15章應急回響計畫
15.1引言
15.1.1國內事故
15.1.2國外事故
15.2定義與概念
15.2.1定義
15.2.2概念
15.2.3輻射事故分級
15.3應急計畫的一般要求
15.3.1輻射威脅類型
15.3.2應急計畫層次
15.3.3任務和要求
15.4環境保護部應急預案介紹
15.4.1任務與範圍
15.4.2應急組織與職責
15.4.3應急行動
15.4.4應急保障
第4篇實用輻射安全與防護
第16章核子儀的安全使用
16.1核子儀的種類
16.1.1透射式核子儀
16.1.2反散射式核子儀
16.1.3反應式核子儀
16.2核子儀的組成
16.2.1密封放射源
16.2.2射線發生裝置
16.2.3源室和禁止
16.2.4探測和分析設備以及互動控制
16.2.5核子儀的標識
16.3固定式和攜帶型核子儀
16.3.1固定式核子儀
16.3.2攜帶型核子儀
16.4核子儀的維護要求
16.4.1清潔和機械維護
16.4.2輻射劑量率檢查
16.4.3擦拭和泄漏測試
16.5操作放射源的注意事項
16.6儲存和台賬程式
16.6.1儲存
16.6.2台賬
16.7書面程式和本單位的規定
16.8人員培訓
第17章工業放射照相的安全套用
17.1放射照相基礎
17.1.1引言
17.1.2放射照相的原理
17.1.3無損檢測
17.2放射照相使用的基本設備
17.2.1γ放射照相使用的設備
17.2.2X射線照相使用的設備
17.3圍牆和現場放射照相
17.4安全特徵和設備
17.4.1總述
17.4.2γ射線設備
17.4.3X射線設備
17.4.4放射照相的圍牆
17.4.5現場放射照相
17.5安全程式和檢查
17.5.1註冊或許可
17.5.2操作程式
17.6事故
17.6.1X射線設備
17.6.2γ放射照相設備
17.6.3一般要求
17.6.4應急設備
17.7安全檢查總結
第18章生產放射性同位素實驗室的安全
18.1放射性同位素的套用
18.2原子核反應基本原理
18.2.1核素圖的使用
18.2.2核反應的書寫
18.3放射性同位素的生產
18.3.1核反應堆
18.3.2粒子加速器
18.3.3處理
18.4輻射危害
18.4.1輻射與污染
18.4.2外照射危害的控制
18.4.3內照射危害的控制
18.5與放射性同位素生產有關的危害控制
18.5.1制靶和輻照——有哪些危害?
18.5.2制靶與輻照危害的控制
18.5.3靶的運輸過程的危害控制
18.5.4打開靶罐時的危害控制
18.5.5處理非密封放射源的危害控制
18.5.6生產密封放射源的危害控制
18.5.7包裝和派送時的危害控制
18.5.8廢物處置和回收的危害控制
18.6劑量的估算
18.6.1β輻射劑量
18.6.2溢灑物的外照射劑量
18.6.3皮膚被污染的劑量
18.6.4中子劑量
18.7輻射防護大綱
18.7.1職責
18.7.2場所分區
18.7.3局部規章和工作程式
18.7.4工作規劃
18.7.5輻射監測
18.7.6調查和行動水平
18.7.7培訓
18.8裝置和實驗室設計
18.8.1規劃步驟
18.8.2設計準則
18.8.3設備和區域
18.8.4實驗室設計的要求
18.9應急規劃和準備
18.9.1可能的事件和事故
18.9.2需要的應急設備
18.9.3防護行動
18.9.4對具體事故或事件的回響
18.9.5應急準備
第19章放射性示蹤劑的安全使用
19.1使用示蹤劑的基本原理
19.1.1系統中示蹤劑的注入
19.1.2示蹤劑的探測方法
19.2實驗室示蹤劑的使用
19.3工業中示蹤劑的套用
19.4放射性示蹤劑的選擇
19.4.1形態
19.4.2同位素
19.5項目計畫
19.5.1註冊和許可
19.5.2操作程式
19.5.3外照射危害控制
19.5.4污染控制
19.5.5個人監測
19.5.6環境中示蹤劑的控制
19.6輻射照射評價
19.6.1操作人員受到的照射
19.6.2其他人員受到的照射
19.7事故
19.7.1失去禁止
19.7.2污染
19.8安全檢查總結
第5篇電離輻射醫學套用的防護與安全
第20章放射診斷的防護與安全
引言
20.1放射診斷
20.1.1X射線管
20.1.2X射線能譜和過濾
20.1.3準直
20.1.4減少散射
20.1.5影像接收
20.1.6特殊成像技術
20.2放射診斷的放射防護與安全
20.2.1工作人員
20.2.2患者
20.2.3公眾成員
20.2.4設備
20.2.5移動式X射線機
20.3放射性診斷的個人防護
20.4放射診斷的禁止防護
20.4.1禁止設計理論
20.4.2禁止計算基礎資料
20.4.3構建禁止防護
20.5放射診斷中的輻射劑量
20.5.1入射皮膚劑量
20.5.2器官劑量
20.5.3放射學與妊娠
20.5.4避免不必要的照射
20.6放射診斷的輻射監測
20.6.1劑量和劑量率的測量
20.6.2X射線管的泄漏
20.6.3場所檢測
20.7個人防護用品的測試
20.8地方規章
20.9輻射事故和事件
20.10輻射安全防護培訓
20.11監管要求
本章關鍵要點
附錄20A禁止防護計算舉例
測試題選
第21章核醫學的防護與安全
21.1核醫學中的放射性核素
21.1.1引言
21.1.2放射性核素的支配管理和分析技術
21.1.3體內試驗套用的放射性核素
21.1.4體外試驗套用的放射性核素
21.1.5恰當選擇目標組織或器官
21.1.6通常使用的放射性核素
21.2放射性藥物的製備和管理
21.2.1放射性藥劑的製備
21.2.2靜脈注射
21.2.3口服放射性藥劑
21.2.4吸入放射性藥劑
21.3γ照相機成像
21.4技術人員的外照射
21.4.1外照射的來源
21.4.2外照射的控制
21.4.3皮膚污染導致的外照射
21.5技術人員的內照射
21.5.1內照射的來源
21.5.2來自液態源的污染
21.5.3來自固態源的污染
21.5.4來自空氣傳播來源的污染
21.5.5內照射的控制
21.6核醫學中的輻射監測
21.6.1個人的外照射
21.6.2污染和放射性核素的攝入
21.6.3工作場所的劑量率
21.6.4表面污染
21.7典型的職業照射
21.7.1全身劑量
21.7.2肢端劑量
21.8核醫學工作場所的設計
21.8.1低水平的放射性同位素實驗室
21.8.2中等水平的放射性同位素實驗室
21.8.3顯像設備和碘?131治療病房
21.8.4碘?131診療室
21.9核醫學中的廢物管理
21.10患者和公眾的放射安全
21.10.1典型的患者照射
21.10.2患者照射的最最佳化原則(ALARA)
21.10.3女性患者的防護
21.10.4家庭中的放射安全
21.10.5研究項目中志願者的照射
21.11放射性核素治療中的防護
21.11.1碘?131療法
21.11.2釔?90治療
21.11.3鍶?89治療
本章關鍵要點
附錄21A四個有關數據的表格
附錄21B放射性污染計算實例
測試題選
第22章放射治療的防護與安全
22.1放射治療概述
22.1.1放射治療的目的和目標
22.1.2放射治療部門的構成
22.1.3電離輻射安全防護責任人的職責
22.1.4患者、放射工作人員和探視者
22.1.5放射治療技術
22.1.6放射治療設備的典型布局
22.2外照射束放射治療
22.2.1外照射束放射治療室的一般要求
22.2.2治療室的禁止
22.2.3淺層和中電壓治療機
22.2.4遠距離放射治療機
22.2.5醫用直線加速器
22.2.6其他放射治療設備
22.2.7電離輻射水平的評估
22.3近距離放射治療
22.3.1所使用的放射性核素源
22.3.2一般的放射性安全考慮
22.3.3永久性植入
22.3.4暫時性植入
22.3.5手術後裝放射治療
22.3.6遙控後裝放射治療
22.3.7非密封源放射治療
22.3.8近距離放射治療室的禁止
22.3.9輻射水平評估
22.4放射治療部門的相關設備和其他放射源
22.4.1放射治療模擬定位機
22.4.2X射線計算機斷層掃描
22.4.3輻射劑量測量用檢驗源
22.4.4Sr?90眼部敷貼器
22.4.5電離輻射水平評估
22.5結束語
22.5.1應急程式
22.5.2質量保證
22.5.3文檔和記錄的保存
22.5.4安排配置工作人員問題
本章關鍵要點
測試題選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