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間方

民間方

“民間偏方”,顧名思義是指未經有關部門同意上市出售,或不是正統的藥方,其來源不為人知,也不見歷代的藥學典籍記載,只是在民間流傳。“民間偏方”的一大特點是其療效的不確定性,一方面它有可能治癒某些怪病;另一方面,它背後隱藏著不為人知的巨大危害。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民間方
  • 又名:偏方
來源
對效果顯著的中醫處方,民間一直有藏方的習慣,流傳時間久了,就成了民間秘方。所以說民間為什麼有這樣那樣的秘方?其實它們最早的時候,就是名醫們開出來的。
在中醫藥方中,有“民間方”一說,大概從宋朝開始吧。宋朝對中醫中藥特別重視,從醫藥管理機構到醫學人才培訓機構及研究機構,都較前代齊全。以藥方來說,漢代的張仲景、唐代的孫思邈,都曾在他們的個人醫學著作中作過比較完整的記述和研究,但與宋朝時期專門化、系統化的整理還是不能相比。宋代開局修方,其中規模宏大的有兩次,一次是宋太宗太平興國三年至淳化三年,由醫官王懷隱、副使王祜等人編修出方書《太平聖惠方》,長達一百卷,書中載方一萬六千餘種;另一次在宋徽宗政和年間,又編修出一部長達兩百卷的《聖濟總錄》,收載醫方兩萬餘種。這兩次修方,都是官方醫藥機構組織的,特別是《聖濟總錄》成書,宋徽宗親自寫序,從中更能看出強大的官方意識和統攝能力。既然有了官定的藥方,那么自然也就有了局方和民間方的區別。本來中藥藥方的形成和使用,其根據都在民間經驗,官定的藥方,無疑來源於民間套用藥方的廣泛徵集,差不多就像漢代樂府的歌辭出自民間傳唱歌謠一樣,這是一個規範化的過程,同時也是一個將民間自然性、自發性轉化為正統性、經典性的過程。局方既然確定了中醫治療的用藥範本(比如從民間所獻藥方基礎上所確定的《太平惠民和劑局方》),人們便把局方以外的民間方看作偏方或草頭方,它們得不到所謂名醫的重視,被看作是一般草澤醫人的專利,或者江湖郎中的伎倆。但民間方並不會因此消失,它對人們仍然具有強大的吸引力。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