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淵源
西王母信俗始於宋代,北宋開寶元年(968)農曆三月二十在涇川回山的西王母祖廟舉行了隆重的祭祀儀式,翰林學士陶谷奉宋太祖之命撰成《重修王母宮頌》碑,詳盡記載了西王母古部族的歷史及涇川地區盛大的西王母祭典狀況。由此開始,西王母祭典在當地一直綿延不斷。
主要活動
每逢農曆三月二十西王母祭典,涇川人幾乎傾城出動,許多信眾凌晨三時許即趕到西王母祖廟搶燒頭香。早上七時許,各鄉鎮民眾潮水般地從四面八方湧向祖廟焚香化表,或求神賜子嗣、祛病痛、降吉祥、保平安,或禱請風調雨順、國泰民安。陝西、寧夏、河南等省和慶陽、西峰、寧縣、鎮原等市縣的信眾不顧路途遙遠,也紛紛攜帶各種供品趕來參祭。
上午8時整,在回山之巔的金大安鐵鐘的鐘聲中,西王母祭典拉開帷幕。祭典按道場、朝覲、祭壇、采聖水4個固定程式進行。
祭典活動完畢之後,正是晚餐時分,法師、道士和遠道而來的信眾便在祖廟後殿院內共進晚餐,院內搭滿了帳篷,內設近百張桌凳,上面擺滿免費供應的頗具涇川風味的素餐。祭典活動場外還有秦腔戲、皮影戲、放河燈、耍社火、耍巫術、占卜預兆等民俗活動。
傳承保護
傳承價值
西王母信俗是甘肅省平涼市涇川縣民眾中長期流行的一種民俗文化,始於宋代,反映了廣大民眾追求和諧團圓的美好生活願望,有助於增強中華民族的凝聚力、促進民族團結、進一步推動和諧社會的建設。
傳承狀況
2000年前後近十年來,每屆西王母典禮都有來自海內外僑胞以及美國、英國、日本等民俗研究者組成聲勢浩大的西王母朝團前來朝覲,特別是台灣地區,馬來西亞、新加坡的信眾,從回山腳下到西王母祖廟近一公里的路上,就開始行起三拜九叩之大禮。
但是,面對當今時代變遷和強勢文化衝擊,“西王母信俗”這一傳承了一千多屆的民間文化活動,正趨勢微,特別是近幾年來隨著經濟全球化和現代文化的巨大衝擊,民眾的生活方式及世界觀都發生了急劇變化,使“西王母信俗”逐漸失去了生存與繁榮的土壤。大批有歷史、科學和文化價值的西王母文化遺產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壞。又由於傳承人的高齡化或離世,再加上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理念,手段、範圍和力度,也遠遠不能適應今天的客觀現實,因此“西王母信俗”文化活動的搶救、保護工作迫在眉睫。
保護措施
涇川縣委、縣政府高度重視相關工作,成立了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投入巨額保護資金,抽調經驗豐富、業務能力強的工作人員專門負責保護、搶救、普查、登記等具體工作,並鼓勵社會力量參與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合理開發利用,形成了全社會關心重視和支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良好氛圍。
2023年10月31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布,該項目保護單位涇川縣文化館評估合格。
社會影響
重要活動
2017年9月7日上午,第七屆海峽兩岸西王母文化論壇在涇川縣舉行。
2019年8月18日,由甘肅省台辦、甘肅省婦聯、中共平涼市委、平涼市人民政府、平涼市政協主辦,平涼市台辦、平涼市婦聯、中共涇川縣委、涇川縣人民政府、涇川縣政協承辦的第六屆海峽兩岸謁禮華夏母親(西王母)儀式,在平涼市涇川縣王母宮舉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