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間信仰口袋書系列·妖

民間信仰口袋書系列·妖

《妖》系《民間信仰口袋書系列》之一,全套為《鬼》、《神》、《仙》、《妖》、《怪》、《精》。本書從妖之定性說起,把妖界定為人類所想像出來的、以與人對立為職司的虛幻之物。關於妖之故事,歷代志怪小說中難尋其蹤,作者把目光聚集於民間傳說,尤其是少數民族故事中,有聲有色地描繪了妖人妖術、妖言妖行,但最終,妖難逃被"收服"之命運,因而自然有降妖神器十八般。作為人類的假想敵,妖並非有跡可循,但人類與妖鬥爭的故事、頑強不屈的精神卻是真實存在的,這也是我們在品讀"妖"故事背後體會到的深層內涵--為生存而抗爭。

基本介紹

  • 書名:民間信仰口袋書系列·妖
  • 出版社:上海辭書出版社
  • 頁數:138頁
  • 開本:32
  • 作者:王有鈞
  • 出版日期:2014年8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7532642593
內容簡介,圖書目錄,文摘,後記,序言,

內容簡介

民間信仰是中華民族數千年歷史留下來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鬼、神、仙等元素至今仍廣泛存在於文學影視作品、家常故事和每個人的思想中,其中的故事傳說、有無之爭、是非判斷都是說不盡聊不完的話題。
“民間信仰口袋書”書系,分設《鬼》《神》《仙》《妖》《怪》《精》六題,一題一書,為中國文化語境中的精怪神仙分別列傳,界定門類,爬梳各種文藝作品及民俗現象,旨在為讀者提供一個更為清晰的民間精神世界。
王有鈞所著的《妖》為叢書之一,從妖之定性說起,把妖界定為人類所想像出來的、以與人對立為職司的虛幻之物。

圖書目錄

第一篇 地反物為妖
千里尋妖跡
千年話老妖
妖姿百態生
妖術大不同
第二篇 妖形妖行盛
相乃由心生
萬變不離其宗
“妖為鬼蜮必成災”
第三篇 神器十八般
智勇勝妖祟
鎮妖法寶齊
非常規之道
第四篇 妖出與妖沒
降妖高手多
且看“妖出沒”
結語
後記

文摘

千里尋妖跡
混世魔王,蛟魔王,大鵬魔王,移山大聖,通風大聖,驅神大聖,熊山君,特處士,寅將軍,黑熊精,白衣秀士,凌虛子,黃風怪,白骨夫人,黃袍怪,金角大王,銀角大王……這些還只是《西遊記》里眾多“妖怪”里的一部分。
九龍島四聖,骷髏山白骨洞石磯娘娘,蓬萊島羽翼仙,一氣仙馬元,丘引,軒轅墳三妖,梅山七怪……這些也僅是《封神演義》里諸多“妖怪”中的幾個。
所謂妖怪,妖和怪是一回事嗎?妖精,妖和精是一家“人”嗎?
什麼是妖?“古人以為一切反常怪異事物的名稱。”①這是《辭海》給出的解釋。《辭海》還引用《左傳·宣公十五年》中的一句話作為其定義的依據:“地反物為妖。”
所謂“地反物為妖”,我們可以理解為所出現的事物和現象違背常理,違背倫常,違背世道人情。這裡的“妖”是一種概說,泛指所有民間故事中的“妖怪精”,並非專指“妖”。徐華龍先生從民間故事分類學的角度出發,對民間流傳的“妖怪精”故事進行了整理,將故事主角細分為妖、怪、精。他在《妖、怪、精故事的分類研究》中對“妖”作了如下界定:“如果將妖怪精故事進行粗線條分類的話,可以將與人對立的生物體劃人妖類。其表現為性格狡詐、殘忍,善於變化,包括形象、性格等方面的絕對相左,有非常人的本領,其形象大多是非人非獸。”①這樣的劃分為進一步深入研究民間信仰中的“妖怪精故事”拓展了新的空間,是民間文化研究,特別是民間故事研究領域的一大突破,使人們明白妖是妖,怪是怪,精是精,它們是三回事,不是一回事。
在深深欽佩徐先生為“妖怪精故事”研究拓展了新的空間,為他不斷創新的學術精神折服的同時,筆者還想對“妖”的界定作一個小小的補充。這個補充其實很簡單,就是在“其形象大多是非人非獸”之後加上“似人似獸”四個字,這所加的“似人似獸”四個字也可以理解為“似人非人,似獸非獸”。如《山海經·西次三經》:“又西三百五十里,日玉山,是西王母所居也。西王母其狀如人,豹尾虎齒而善嘯,蓬髮戴勝,是司天之厲及五殘。”西王母“其狀如人”,但“豹尾虎齒而善嘯”,又明顯不是人。另《山海經·大荒西經》:“人面虎身,有文有尾,皆白……有人戴勝,虎齒,有豹尾,穴處,名日西王母。”這幾個關鍵字所表述的西王母只能用“似人非人”來定性。如此的形象,加上其職司,即可將西王母定性為“妖”。“似獸非獸”也是如此,如《山海經》里許多給人帶來不祥的“異獸”,下文會具體展開。類似“非人非獸,似人似獸”的類生物體(妖)還有很多,我們將在相關章節中予以描述。
至此,我們可以對“非人非獸,似人似獸”的“妖”作一小結。首先,其形象實為藉助世上存在的動物包括人的形象,或加以增刪損益,或突出某一部分,或取各種形象的某一肢體合成新的生物體——故形象醜陋是其一大特徵,我們可稱之為類生物體,此種類生物體沒有原型可溯,完全是一種觀念的產物。因此,它們被人打敗後也不會“現出原形”。第二,它們性格殘忍,專與人類為敵,反人類是其本質屬性。第三,具有常人難以企及的超常本領。
由此,還可以有另一個結論,即民間故事裡妖、怪、精三者中,妖對人的危害最大,是人類生存的最大的敵人。
妖是如何產生的?也就是說,怎么會有“似人非人,似獸非獸”這種類生物體的?日本學者井上圓了認為:“所謂妖怪者,何義耶?即一切不思議之義。”①意思是所謂妖怪就是那些令人不可思議的東西。我們所界定的這種類生物體——妖,就是一種令人不可思議的東西。
要詳細地說清楚講明白“不可思議”,或只有像井上圓了《妖怪學》那樣的皇皇巨著才能勝任。這裡我們只能簡而言之,即妖是遠古人類的“假想敵”。遠古時期,面對頻頻發生的各種自然災害,人們無法知其所以然,只能歸因於某種超自然的力量,這種超自然的力量就是人們想像中的妖。
◎民間信仰中的妖
妖,是人們想像的產物,在民間信仰中常以負面形象出現。它仇視人類,以破壞乃至毀滅人類的正常生活為生存目的。想像的東西都是虛無的,但是虛無的東西為什麼會有那么大的威懾力?其實是人們將屬於自己想像中的威懾力讓渡給了想像中的物體——虛無物,也就是前文所說的“假想敵”——妖。
這裡先說一個故事,既可以使上段論述直觀化,又可以讓人們理解一般人面對那些虛無物強大威懾力時的心理應急機制。這個故事我們姑且命之為“凶宅”——原來的故事沒有題目。
P3-7

後記

許是生性駑鈍,寫作本書時,從動筆始直到此刻,筆者始終在兩個字上糾結:“少”與“多”。
先說“少”。接到《妖》的寫作任務,筆者就一面緊張地檢索大腦中的資料庫,一面翻閱有關書籍,同時還向同道師友請益。但很遺憾,自己大腦中的資料庫可能庫存太少,“妖蹤”鮮有;有關筆記小說、神魔小說等文本中也只有妖精、妖怪等由有生命體和無生命體幻化而成的精和怪,至於蹈空凌虛而來的“妖”則“蹤跡罕有”;更有同道師友直言相告:歷代志怪誌異、筆記小說以及神魔小說文本中沒有妖,只有精和怪。
這是什麼情況?是不是還有什麼“藏妖洞”被遺漏了,逃過了檢索?經過一番“上窮碧落下黃泉”的搜尋翻檢,驀然發現,《山海經》中,我們的民間故事中,特別是少數民族民間故事裡,卻是妖影憧憧,而傳統的“聚精會神”文本中確實極為罕見。
為什麼在浩如煙海的志怪誌異、筆記小說、神魔小說這類“聚精會神”的文本中妖故事只是“微量元素”,而民間故事裡卻大量存有?經過仔細琢磨,筆者悟到是歷代文人的那支筆將妖故事過濾掉了。權且此般推論,歷代文人為文寫作講究儒家“無一字無來歷”的規訓,妖不像由狐狸、老鼠(有生命體)等變幻而成的精,也不像由石頭、鍋碗瓢盆(無生命體)等變幻而成的怪,都有所本,而妖是憑空而來的,所指更為抽象,也正由此,之後概念演化也多與其他交集融合,甚至相混。於是乎,大量的妖故事消失殆盡。反觀現已出版的(如上海文藝出版社《中華民族故事大系》等)收錄民間故事的文本,雖然也是由文人採錄,但由於突破了“無一字無來歷”的枷鎖,講究原汁原味地記錄,保持了原生態,故而妖故事得以保存。
再說“多”。筆者在翻檢各類文本遍尋妖的蹤跡之時,發現了一個奇怪的現象,好多也是由人想像出來的類生物體竟然無所歸屬。從其本質來說,既不是神,不是鬼;也不是仙、精、怪,但從它們那兇惡猙獰的形象、專與人類為敵的職司,高強的本領以及被打敗後沒有原形可現這幾條來看,應該屬於妖類無疑。這其中有以西王母為代表的《山海經》里的諸妖以及流傳千年的太歲、年、“四凶”,還有孽龍、魃魅、瘟神、病魔、魑魅魍魎等等。但如果將它們都歸入妖類,這就突破了以往人們關於“妖”的概念。如此歸類,是民間文學分類的創新,還是標新立異?這就是筆者關於“多”的困惑。
但是,糾結歸糾結,還是按照自己的思路寫了,且自認為還能言之成理、自圓其說。至於對“少”的推論和“多”的立論,有待方家批評。
妖所指相較務虛,但妖故事的影響卻是實實在在的。研究妖、妖故事,正是為了消除它們的消極影響,闡明妖反人類的本質屬性,闡明妖故事弘揚正氣的內涵,激發社會的正能量。
最後,謹此感謝上海辭書出版社的信任,感謝徐思思、俞柳柳兩位責任編輯對本書提供的縝密的修改意見。感謝徐華龍先生,無私地提供了有關資料,並且給予整體構架的指導。
王有鈞
2014年6月

序言


中國人的民間信仰是多元、多樣和多彩的。這與中國的民族結構有密切的關係。人類學大師費孝通先生說過:
中華民族……是由許許多多分散孤立存在的民族單位,經過接觸、混雜、聯結和融合,同時也有分裂和消亡,形成一個你來我去、我來你去,我中有你、你中有我,而又各具個性的多元統一體。
縱觀上下五千年的中國歷史,在中華民族我中有你、你中有我的“滾雪球”過程中,中華民族從夏商周三代到秦的多元融合走向華夏一體,經歷了夏、商、周、楚、越等族從部落到民族的發展過程,又經歷了夏、商、周、楚、越等族及部分蠻、夷、戎、狄融合成華夏民族的歷史過程。此後,從兩漢到清代又經歷了從民族互化到漢化成為民族融合主流的歷史過程。就是在這悠悠幾千年的歷史過程中,及至清道光三十年(1851年),中國人口已達4億以上。進入近現代以後,中華民族這個雪球仍然不斷地向前發展,到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時,其人口已逾6億;經過改革開放,中國人口已發展到13億之多。
涓涓細流匯成大海,就是在這個長時期的大交往、大交流、大交融的互動、磨合和整合中,中國人的民間信仰才形成多元的格局。

這樣一來,融入中華民族的各民族或族群,在“滾雪球”的過程中自然而然地又把各民族或族群的民間信仰,帶入了中華民族的信仰文化之中,這又鑄成了中國人民間信仰多樣性的特徵。民俗學家烏丙安在《中國民間信仰》一書中曾說過:
中國的民間信仰不僅有如天地、日月、星辰等自然體,還有風、雨、雷、電、虹、霓、雲、霞、水、火、山、石等自然物和自然力,還有各種動植物等都在崇拜之列。與此同時,民間還崇拜人死後的所謂“靈”以及其遺骨、遺物、遺蹟的“靈”;還崇拜人們賦予很多自然物或人工物以化形的“靈”或“精”;還包括崇拜幻象產生的多種職司各異的神靈;還崇拜被認為是附在活人身上的某種“靈”(或神靈、或鬼靈、或精靈);還崇拜所有人力所不及的幻想中的超自然力量;還崇拜被認為不可抗拒的一種“天命”(宿命)等等,不計其數,包羅萬象。
……
呂洪年的《萬物之靈——中國崇拜文化考源》將民間信仰分為自然崇拜、動物崇拜、植物崇拜、圖騰崇拜、器物崇拜、軀體及臟器崇拜、生殖崇拜、數字崇拜、色彩崇拜九大類,且從考源視角切入,具有很高的學術價值,但通俗性也不夠。
殷偉的《中國民間俗神》將中國民間俗神分為吉祥神、佑護神、居家神、出行神、婚育神、文化神、動物神、植物神、自然神、行業神十類。這種分類古今相混,傳統與現代糾結,缺乏原生意義。
相比之下,華龍君的“民間信仰口袋書系列”分類細、定位準、結構嚴、資料豐,可謂集中國民間信仰研究之大成。
其三,華龍君的這套口袋書,諸位作者中,有教授,也有博士;有老民俗學者,也有年輕的民俗學者,可謂近年中國民間信仰研究者的一次集中亮相和檢閱,反映了中國民間信仰研究隊伍的壯大和發展。
其四,華龍君的這套口袋書,對中國民間信仰的重構,可以提供一個資料庫,提供一個樣本,提供一個指導。這可能是當下非物質文化工作最需要的。
其五,華龍君的這套書定位為“口袋書”,顧名思義就是小巧,攜帶方便,價格平實,人們不用咬著牙、省吃儉用才買得起。
為了中國民間信仰的保護和發展,提起了筆,就剎不住“車”了,是以為序。
徐傑舜 2014年6月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