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民居郵票
- 發行日:1986年4月1日
- 發行套數:4套
- 發行枚數:21枚
- 面值:10.845元
- 截止日:1991年6月11日
郵票介紹,普23組,普25組,青海民居,貴州民居,普26組,寧夏民居,山西民居,廣西民居,普27組,江西民居,山東民居,
郵票介紹
民居是建築中最早出現的類型,是中國建築史上對民間居住建築物的習慣稱呼,作為住房的民居在人們的日常生活建築中占有極為重要的位置。中國的民居建築是千百年來勞動人民用自己勤勞智慧的雙手,在適應與改造大自然的漫長歲月中創造出來的。由於中國幅員廣闊,各地區的自然地理條件不同,56個民族風格與傳統各異,生產和生活各具特色,建築材料千差萬別,使中國的民居建築多姿多彩,富有創造性。
民居郵票是原郵電部於1986年4月1日開始發行的,至1991年6月11日止,歷時5年,總計發行4套21枚。它們分別是編號普23,14枚,普25,2枚,普26,3枚,普27,2枚。從面值設定上分別是1分(內蒙古)、1.5分(西藏)、2分(東北)、3分(湖南)、4分(江蘇)、5分(山東)、8分(北京)、10分(雲南)、15分(廣西)、20分(上海)、25分(寧夏)、30分(安徽)、40分(陝北)、50分(四川)、80分(山西)、90分(台灣)、1元(福建)、1.10元(浙江)、1.30元(青海)、1.60元(貴州)、2元(江西)等21種,面值總計人民幣10.845元。
普23組
(共14枚、面值4.695元)
R23 Folk House
1986.4.1 影寫版
⑴⑶⑸-⑼⑾⒀P12.5×13 60(10×6)
⑵⑷⑺-⒁P11×11.5 100(10×10) 25mm×30mm
1分 內蒙民居(1986.5.15)
蒙古包 氈包是中國蒙古族、哈薩克族、塔吉克族等民族牧民居住的帳篷,一般為圓形,古代稱“穹廬”“氈帳”。蒙古包一般用柳條做骨架,外側包羊毛氈,再在頂部中央設可支起的圓形天窗,是一種可移動式圓形住宅。在柳條兩側塗料灰草泥代替氈子,即成為半永久式的固定蒙古包。在兩個圓形住宅之間,聯以土牆,成為並列的3間房屋而演變成土房。
1 1/2 分 西藏民居(1986.7.1)
藏南碉房 西藏南部各地的鄉村和城鎮,石村豐富,民居一般用石砌牆、高2-3米,稱為碉房。碉房以木材做梁、柱和椽子。平屋頂,有的設外廊。木樑、柱子上有鮮艷的色彩,窗上裝玻璃,可能有效地利用當地充足的陽光。在廣大牧區草原,牧民居住方形的帳房。帳頂是用牛毛織成的氈毯,四周用草泥塊圍成矮牆。碉房順應高原自然條件、農牧業生產、信仰喇嘛教、生活習慣及自衛防禦的需要。
2分 東北民居
東北三省民居 吉林-蒙古族馬架房 馬架房是吉林省蒙古族農民住宅中主要的房屋,在山牆開山,形如吉林東部山區漢族農民的馬架,故稱馬架房。其房平面近方形上部可用橢圓頂,極似蒙古包,保持了蒙古族的民族習慣。馬架房全部用泥壁,不做基礎,四面皆土坯牆圍繞,當陰雨連綿之際,牆壁會因潮濕而脫落,房屋壽命難以保持長久。
3分 湖南民居(1986.12.25)
湖南民居-風火牆 湖南民居建築平面多為前後兩個一明兩暗的三間組成,中為內院,植以花木,房屋空間高,設有閣樓,建築選型均衡;青瓦粉牆,牆內設有風火牆,背山面水,環境優美。一般的農民房屋並沒有高大的山牆,如毛澤東同志的韶山舊居就是典型的湖南農宅。
4分 江蘇民居(1986.10.15)
江蘇民居(見附圖) 江蘇氣候溫和濕潤、水域豐富,城鎮及鄉村民居大都利用地形、自由靈活地散列在流水縈壞的隙地上,臨河依水而建或跨溪而築。住房布局緊湊、一般為2層樓房並建有樓閣。房層高、牆身薄、出檐深、門窗高大,利於通風,外觀樸素、粉牆灰瓦照影、蠡窗映水,掩映於桃柳絲竹之間形成獨特的水鄉人家。
8分 北京民居(1986.6.15)
四合院 四合院式的住房是中國最為普遍、歷史最為久遠的住宅形式。其布局常為“一正兩廂”,正房(上房)位置在全宅的中軸線上,坐北朝南,開間、進深、高度和裝飾等都央全宅之首。院子兩側的廂房、陪襯著正房。院子是交通、採光、通風的樞紐,並配以綠化,成為休息與家庭活動的中心。住宅大門多設在東南角上,象徵風水八卦上的“巽門”方位,附會“紫氣東來”的吉祥,以北京的四合院最具有代表性。
10分 雲南民居(1986.8.1)
傣族竹樓 傣族竹樓相傳是傣族祖先根據鳳凰降落在傣鄉的姿態演化而建造。竹樓分上、下兩層。上層住人距離地面2.5米左右,以木樁或青竹為柱。下層無牆,用以飼養牲畜及堆放雜物,屋頂為雙斜面呈人字型,覆蓋“草排”或瓦。室內用竹牆隔開,內間臥室,外間為客室。地板富有彈性,陽光和風經竹縫透入,雅致舒服。
雲南民居票主圖案從螢光分為 有黃螢光 有紅螢光 和無螢光
雲南民居從製版分為 影寫版 影雕版 雕刻版和鏤空雕刻版
20分 上海民居(1986.9.10)
上海“石庫門”房子 上海舊的住宅除一部份花園樓外,以里弄“石庫門”房子最具代表性。大片住宅成排布置,互相毗連。戶內建築布局緊湊,高2-3層,青瓦坡屋頂,並有小型曬台,在建築正面和牆頭、大門等外常作簡單的裝飾。
30分 安徽民居(1986.5.15)
安徽民居其布局一般都以三合院或四合院為基本單位,但巨觀世界與北京的院落形式有別。根據當地氣候、地形的特點,安徽傳統的民居建築多為各種造型的二層樓房,有的依山傍水,有的參差起伏,有的層樓疊院,精緻樸素、堂皇俊秀。
40分 陝北民居(1986.11.15)
窯洞是典型西北黃土高原、黃河上游地區,少雨地帶的民居。窯洞一般寬3米、深5-20米,在3-5米深的黃土覆蓋下,夏季室溫比室外低約10度,冬季比室外約高15度。溫溫度比較穩定,可謂冬暖夏涼。窯洞有單獨的沿崖式窯洞(土窯)、土坯或磚石的拱式復土窯洞以及天井地院落式窯洞三種。窯洞門面裝有較大面積的門窗,其採光好、受外界噪音和其他污染的影響少。
50分 四川民居(1986.9.10)
全楔式木結構的四川民居 四川民居廣泛採用全楔式木結構建造,並因地制宜、就地取村、隨勢而築,以石下基礎,以木製梁、楔、柱、椽,以竹隔牆夾樓,以磚或土,石砌牆,以草、瓦蓋頂,空間豐富多變,層次錯落有致,造型空透輕盈、色彩清明素雅,與大自然融為一體,宛似天成,其抗震防水災性好。城鎮房常為一樓一底,下層開店或日常活動,上層則作為臥室。農村房上層存放(曬晾)糧食,下層為住房、堂屋、廂房、廚房、織作坊等。
90分 台灣民居(1986.4.15)
台灣民居的基本形態是三合院、四合院。屋頂前後坡落水。農家多用三合院,前面廣場可曬農作物。較富裕的人家或官司家住宅則多用四合院,有門廳與正廳的緩衝,秘密性較高。
1元 福建民居(1986.10.15)
福建民居-客家住宅 客家住宅沿著五嶺南麓,分布於福建西南部及廣東、廣西二省的北部。“承啟樓”為圓形的磚樓與土樓,其中最大的土樓、直徑達70多米,用3層環形房屋相套、房間達到300多間,外環房間高達4層,底層作廚房及雜用間,2層儲糧、3層以上住人,其它兩環僅高1層。它是一座對外可防禦、抗颱風、外觀堅實雄偉的古城堡環樓。
1.10元 浙江民居(1986.4.15)
浙江民居-黃岩天長街住宅 該住宅面街背河、附有店面,臨街設店面,內部兼作起居室,後部臨水的房作廚房。全宅的中間部分分三層,第二層空間僅有2.2米高。以頂閣樓三面凸出,窗台做得較低,三面都開窗,閣樓窗子開得合宜,住在頂層並不覺得壓抑。整個住宅造型有虛有實,有遍有低,輪廓線不單調。
普25組
(共2枚、面值共2.90元)
青海民居
青海地處高原,是漢族、藏族、回族、土族、撒拉族、蒙古族、哈薩克族聚居的地區,是因地理環境、自然條件,豐富的建築材料使其民居富麗堂皇而典雅。前房為高台階平房,大門凹進,左右兩扇窗戶形式各異。後院的房屋為一樓一底,樓上有凸出的明式走廊。
貴州民居
貴州地區也是多民族聚居的地區,各民族所居住的房屋區別較大,貴州西南靠雲南、四川地區,多修建郵票中形式的房屋。該房屋基本與四川民居的木結構特點一致,不同的是這種民居建築在較高地石料基礎之上,房檐前高后低較為平緩,房門常開在左側面靠後。
普26組
(共3枚、面值共1.20元)
寧夏民居
寧夏主要是回族聚居,其民居舊地取材以土為主。院牆、屋牆均用泥土而築,土牆上加有一定民族風格、習俗裝飾,房檐為單面,形成獨特的風格。
山西民居
山西民居以土坯大磚為建築材料,常為瓦房。瓦房的布局、結構一般以三間為主,院牆和房屋形成四合院,院牆大門和房頂都建有獨特的裝飾。
廣西民居
廣西位於中國南部,居民多數為壯族,壯族是中國少數民族中人數較多的民族。
普27組
(共2枚、面值共2.05元)
江西民居
該地區房屋,尤其廣大鄉村的民居,基本結構形態與四川民居相同,即木結構,有堂屋、臥室、廚房等用房。但建築材料、房屋質量一般比四川民居要好些,通常是以瓦房為主。郵票上房屋較為“豪華”不是該地區常見的民居建築。
山東民居
其建築具有東北地區部分漢族住房特點,以石、土混合築房壁和院牆,屋頂有一層較厚的泥土,以保護房內的溫度。有的房頂類似東北地區蒙古族 “ 馬架房 ” 的房頂。
該枚山東民居郵票是普 27 組最後一枚,也是《民居》普通郵票的最後發行的一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