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權力場(辛亥元老的台前幕後)》選取最具代表性的國民黨歷史上的九大元老,分屬各實力派系,其輝煌與結局折射了時代動盪與混亂,絕對不是簡單的介紹,有合理的剖析於職場生存之道有著啟迪作用。講述辛亥革命那批人,懷著救國理想,前赴後繼奔赴沙場,儘管匆匆忙忙的政治設計未能得到徹底實施,但他們為國家民族作出的努力和犧牲,卻留下了寶貴的經驗——無論改良還是革命,他們都是希望災難深重的中華民族能步入“法治”軌道。其為國為民浩然之氣、處心積慮籌劃之心,百年之後,依舊讓人熱血沸騰。
基本介紹
- 書名:民國權力場
- 出版社:中國工人出版社
- 頁數:303頁
- 開本:16
- 品牌:中國工人出版社
- 作者:吳安寧
- 出版日期:2013年3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9787500853084
基本介紹,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圖書目錄,序言,
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
《民國權力場(辛亥元老的台前幕後)》編輯推薦:辛亥革命在中國歷史上的意義之重大毋庸置疑:它結束了束縛華夏五千年的封建王朝體制,開啟了思想進步和民族覺醒的大門,促進了社會風氣的改變和人們精神的解放。
作者簡介
吳安寧,湖北人,民國史學者,曾任《中華傳奇》主編。著有《且把浮名拋:民國才子往事》《亂世之俠客:民國武林往事》《鴛鴦蝴蝶夢:民國名媛往事》《江湖風云:民國幫會秘史》《國商沉浮:民國商界傳奇》。
圖書目錄
前言
第一章黃興,江湖俠氣劍如虹
第二章陶成章,但願蒼生俱飽暖
第三章張振武,北望中原氣如山
第四章宋教仁,太平宰輔憲政夢
第五章陳其美,谷底浪尖總風流
第六章張靜江,滿堂花醉三千客
第七章章太炎,天下誰人似我狂
第八章吳景濂,書生何意覓封侯
第九章李烈鈞,鐵血丹心扶社稷
第十章胡漢民,萬里歸來負初心
參考書目
第一章黃興,江湖俠氣劍如虹
第二章陶成章,但願蒼生俱飽暖
第三章張振武,北望中原氣如山
第四章宋教仁,太平宰輔憲政夢
第五章陳其美,谷底浪尖總風流
第六章張靜江,滿堂花醉三千客
第七章章太炎,天下誰人似我狂
第八章吳景濂,書生何意覓封侯
第九章李烈鈞,鐵血丹心扶社稷
第十章胡漢民,萬里歸來負初心
參考書目
序言
辛亥革命在中國歷史上的意義之重大毋庸置疑:它結束了束縛華夏五千年的封建王朝體制,開啟了思想進步和民族覺醒的大門,促進了社會風氣的改變和人們精神的解放。而從另外的角度來說,它也是一場不徹底的革命,私以為有以下幾方面原因:
其一,革命主體之目的不盡相同。
孫中山、黃興兩位先生領導的同盟會有“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創立民國,平均地權”十六字綱領,勉強提出了屬於“資產階級”的政治主張;兩湖共進會會旨則將“平均地權”改成了“平均人權”,目的是團結家境殷實的同志;浙江光復會更不同,其綱領“光復漢族,還我山河,以身許國,功成身退”與洪門天地會一致,至於建立怎樣的政體,光復會提出的是“聖人治國”、“大同世界”。
眾所周知,同盟會是個鬆散的“反清聯盟”(主幹是孫中山先生創立的興中會和黃興先生創辦的華興會),與之關係密切的共進會和光復會,在革命理念上尚且存在分歧,遑論從天地會演變下來、帶有幫會性質的各分支“三合會”、“洪江會”、“孝義會”了。
反清時各路勢力尚能合作,清帝退位後,北洋軍閥華麗上台,革命之路該怎么走?統領北洋的袁世凱是漢人,如果只是“恢復漢室江山”,那袁世凱是不是也能“黃袍加身”?
盟軍分流,即便孫、黃執意北伐,已然步履維艱。
其二,“精英治國”理念超前,既沒能普及民眾,也沒能警醒權貴。
留學海外的憲政先輩們,意圖將資產階級“民主共和”的思想移植國內,結果導致大批人無所適從。
民國建立,社會各界興起組黨風潮,除了宋教仁改組的國民黨外,保皇黨、立憲派、軍旅派、官商派都有自己的“政黨”。很多人根本不知道“議會”、“內閣”是什麼東西,只想在“改朝換代”時撈點好處。江蘇都督程德全就說,所謂的黨,都是一些士大夫們在鬧騰,老百姓哪懂這些,他們只求把日子過好就成了。
孫中山、黃興沉浸在“總統、內閣、議會”三權分立的理想世界裡,甚至力勸臨時總統袁世凱加入國民黨。袁是什麼人?從刀光劍影的晚清政壇爬上來,豈會不知其中深淺?於是袁無奈表示:“我入此黨,彼黨不歡,我入彼黨,他黨不願,均是老朋友,叫我如何是好?”他自稱不黨不私,手中卻牢牢抓著軍隊,建議控制在他手中的內閣“全體加入國民黨”,如此兒戲,談何“政黨政治”?
直到國民黨在全國大選中獲勝,黨魁宋教仁即將組成“責任內閣”限制總統,幾顆罪惡的子彈讓宋倒下,“民主共和”之夢被徹底擊碎。
其三,同盟會(國民黨)內部對“民主與法治”貫徹執行得並不徹底,屢打折扣。
破壞比建設容易,誰都知道這個道理。在推翻舊秩序時功勳彪炳的元老,不一定能成為構建新政體的棟樑。南京臨時政府剛成立13天,光復會元老陶成章便被人刺殺。多年後歷史學家們揭開真相:行刺者是蔣介石,主使者是蔣之義兄、同盟會元老、時任上海都督的陳其美。光復會與同盟會有些不合,陶成章與孫中山也發生過牴牾,但雙方追尋的“民主”,是允許有不同意見的,何以刀槍相向?
上海本是青幫大佬陳其美的天下,租界探長黃金榮是幫中後輩,同盟會不少人心知肚明,此案會因無法查下去而不了了之。光復會氣憤難平且不論,更深刻的是,依法治國,豈是一句空話?
無獨有偶,“武昌三武”之一張振武是湖北共進會骨幹,因性格孤傲,屢次諷刺副總統、湖北都督黎元洪“投機革命”,後遭到正副總統暗算。黎元洪發電報請袁殺人,理由是張振武“陰謀叛亂,忤逆共和”,袁世凱樂得南方內斗,下令陸軍部逮人。汪精衛當年刺殺清廷攝政王,查得鐵證如山也只判監禁;民國年間只要副總統疑心、大總統簽字,就能將辛亥元老槍斃,《臨時約法》威嚴何在?
張振武臨死前異常憤慨:“想不到共和國如此黑暗!”事後黎元洪痛哭流涕,袁世凱深深自責,連孫中山、黃興等人也被矇騙,相信了袁、黎之“無意”。同盟會不再追究,共進會孤掌難鳴,“國會彈劾總統”一案流產。
既然陳其美能殺陶成章踐踏民主,袁世凱也就能殺張振武挑戰法律,雙方互不追究。可誰都忽略了一件事:民國立國之根基被動搖了!
釐清上述三點,更能深刻體味民國肇始之動盪、辛亥元老之艱難。
陶成章、張振武之死尚未能引起國民黨與北洋反目,宋教仁遇刺,讓本已很脆弱的《臨時約法》徹底崩盤:孫中山主張迅速起兵倒袁;黃興認為走法律程式彈劾政府;袁世凱大借外債充當兵餉,準備對付南方。
“二次革命”很快打響,也迅速失敗,國民黨輸的不僅僅是軍事力量,更是盟友支持:共進會、光復會因陶、張之死對“共和”幾乎失去信心;江湖幫會因國民黨改組時將他們踢開,也不再相助;國民黨內部也有人認為,尚未通過法律途徑就起兵,落下了“叛亂”之名,未能一致行動。
袁世凱則借題發揮,宣布國民黨是“亂黨”,甚至認為所謂的“共和”還不如“帝制”;之後控制中央政權的北洋皖、直、奉三系,誰不當“議會”、“內閣”是擺設?更有荒謬絕倫之“辮帥”張勛,居然在北京城上演了12天的“復辟”大戲,請溥儀再坐江山。
民國動盪不安,辛亥元老們不得不再起征程。只是水溢瓶口,各方散流:孫中山認為黨內一片散沙,再組“中華革命黨”,規定黨員必須發誓按手印效忠黨魁;黃興、李烈鈞、譚人鳳等人覺得此舉無疑是從政黨退回幫會,婉言相拒;陳其美、胡漢民、汪精衛大力擁戴,後起之秀崛起;國會議院議長吳景濂等謀求與當權者合作,轉向北洋集團……
幾經轉戰,故人凋零,民主革命先行者孫中山先生也很困惑:為何歷經南北談判、二次革命、護國運動、兩次護法運動,和平也好革命也罷,總是不能國泰民安?後來他很落寞地總結:國民黨大部分人是因為服膺領袖才加以追隨,根本不了解革命之最終目的是建立“民主共和國”,而靠威望維繫的團結,很容易被功名利祿侵蝕。
國學大師章太炎曾質疑同盟會“並非懷疑總理人品,而是懷疑本盟的制度”;憲政精英宋教仁也提出“立國需要的是良好的制度,而不是完美的領袖”,誠哉斯言!
辛亥革命那批人,懷著救國理想,前赴後繼奔赴沙場,儘管匆匆忙忙的政治設計未能得到徹底實施,但他們為國家民族作出的努力和犧牲,卻留下了寶貴的經驗——無論改良還是革命,他們都是希望災難深重的中華民族能步入“法治”軌道。其為國為民浩然之氣、處心積慮籌劃之心,百年之後,依舊讓人熱血沸騰。
也許因政見分歧,曾彼此攻訐,但江浙革命先驅陶成章的一句話足以代表他們最樸質的理想:“只願鄉民安寧,蒼生飽暖。”
其一,革命主體之目的不盡相同。
孫中山、黃興兩位先生領導的同盟會有“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創立民國,平均地權”十六字綱領,勉強提出了屬於“資產階級”的政治主張;兩湖共進會會旨則將“平均地權”改成了“平均人權”,目的是團結家境殷實的同志;浙江光復會更不同,其綱領“光復漢族,還我山河,以身許國,功成身退”與洪門天地會一致,至於建立怎樣的政體,光復會提出的是“聖人治國”、“大同世界”。
眾所周知,同盟會是個鬆散的“反清聯盟”(主幹是孫中山先生創立的興中會和黃興先生創辦的華興會),與之關係密切的共進會和光復會,在革命理念上尚且存在分歧,遑論從天地會演變下來、帶有幫會性質的各分支“三合會”、“洪江會”、“孝義會”了。
反清時各路勢力尚能合作,清帝退位後,北洋軍閥華麗上台,革命之路該怎么走?統領北洋的袁世凱是漢人,如果只是“恢復漢室江山”,那袁世凱是不是也能“黃袍加身”?
盟軍分流,即便孫、黃執意北伐,已然步履維艱。
其二,“精英治國”理念超前,既沒能普及民眾,也沒能警醒權貴。
留學海外的憲政先輩們,意圖將資產階級“民主共和”的思想移植國內,結果導致大批人無所適從。
民國建立,社會各界興起組黨風潮,除了宋教仁改組的國民黨外,保皇黨、立憲派、軍旅派、官商派都有自己的“政黨”。很多人根本不知道“議會”、“內閣”是什麼東西,只想在“改朝換代”時撈點好處。江蘇都督程德全就說,所謂的黨,都是一些士大夫們在鬧騰,老百姓哪懂這些,他們只求把日子過好就成了。
孫中山、黃興沉浸在“總統、內閣、議會”三權分立的理想世界裡,甚至力勸臨時總統袁世凱加入國民黨。袁是什麼人?從刀光劍影的晚清政壇爬上來,豈會不知其中深淺?於是袁無奈表示:“我入此黨,彼黨不歡,我入彼黨,他黨不願,均是老朋友,叫我如何是好?”他自稱不黨不私,手中卻牢牢抓著軍隊,建議控制在他手中的內閣“全體加入國民黨”,如此兒戲,談何“政黨政治”?
直到國民黨在全國大選中獲勝,黨魁宋教仁即將組成“責任內閣”限制總統,幾顆罪惡的子彈讓宋倒下,“民主共和”之夢被徹底擊碎。
其三,同盟會(國民黨)內部對“民主與法治”貫徹執行得並不徹底,屢打折扣。
破壞比建設容易,誰都知道這個道理。在推翻舊秩序時功勳彪炳的元老,不一定能成為構建新政體的棟樑。南京臨時政府剛成立13天,光復會元老陶成章便被人刺殺。多年後歷史學家們揭開真相:行刺者是蔣介石,主使者是蔣之義兄、同盟會元老、時任上海都督的陳其美。光復會與同盟會有些不合,陶成章與孫中山也發生過牴牾,但雙方追尋的“民主”,是允許有不同意見的,何以刀槍相向?
上海本是青幫大佬陳其美的天下,租界探長黃金榮是幫中後輩,同盟會不少人心知肚明,此案會因無法查下去而不了了之。光復會氣憤難平且不論,更深刻的是,依法治國,豈是一句空話?
無獨有偶,“武昌三武”之一張振武是湖北共進會骨幹,因性格孤傲,屢次諷刺副總統、湖北都督黎元洪“投機革命”,後遭到正副總統暗算。黎元洪發電報請袁殺人,理由是張振武“陰謀叛亂,忤逆共和”,袁世凱樂得南方內斗,下令陸軍部逮人。汪精衛當年刺殺清廷攝政王,查得鐵證如山也只判監禁;民國年間只要副總統疑心、大總統簽字,就能將辛亥元老槍斃,《臨時約法》威嚴何在?
張振武臨死前異常憤慨:“想不到共和國如此黑暗!”事後黎元洪痛哭流涕,袁世凱深深自責,連孫中山、黃興等人也被矇騙,相信了袁、黎之“無意”。同盟會不再追究,共進會孤掌難鳴,“國會彈劾總統”一案流產。
既然陳其美能殺陶成章踐踏民主,袁世凱也就能殺張振武挑戰法律,雙方互不追究。可誰都忽略了一件事:民國立國之根基被動搖了!
釐清上述三點,更能深刻體味民國肇始之動盪、辛亥元老之艱難。
陶成章、張振武之死尚未能引起國民黨與北洋反目,宋教仁遇刺,讓本已很脆弱的《臨時約法》徹底崩盤:孫中山主張迅速起兵倒袁;黃興認為走法律程式彈劾政府;袁世凱大借外債充當兵餉,準備對付南方。
“二次革命”很快打響,也迅速失敗,國民黨輸的不僅僅是軍事力量,更是盟友支持:共進會、光復會因陶、張之死對“共和”幾乎失去信心;江湖幫會因國民黨改組時將他們踢開,也不再相助;國民黨內部也有人認為,尚未通過法律途徑就起兵,落下了“叛亂”之名,未能一致行動。
袁世凱則借題發揮,宣布國民黨是“亂黨”,甚至認為所謂的“共和”還不如“帝制”;之後控制中央政權的北洋皖、直、奉三系,誰不當“議會”、“內閣”是擺設?更有荒謬絕倫之“辮帥”張勛,居然在北京城上演了12天的“復辟”大戲,請溥儀再坐江山。
民國動盪不安,辛亥元老們不得不再起征程。只是水溢瓶口,各方散流:孫中山認為黨內一片散沙,再組“中華革命黨”,規定黨員必須發誓按手印效忠黨魁;黃興、李烈鈞、譚人鳳等人覺得此舉無疑是從政黨退回幫會,婉言相拒;陳其美、胡漢民、汪精衛大力擁戴,後起之秀崛起;國會議院議長吳景濂等謀求與當權者合作,轉向北洋集團……
幾經轉戰,故人凋零,民主革命先行者孫中山先生也很困惑:為何歷經南北談判、二次革命、護國運動、兩次護法運動,和平也好革命也罷,總是不能國泰民安?後來他很落寞地總結:國民黨大部分人是因為服膺領袖才加以追隨,根本不了解革命之最終目的是建立“民主共和國”,而靠威望維繫的團結,很容易被功名利祿侵蝕。
國學大師章太炎曾質疑同盟會“並非懷疑總理人品,而是懷疑本盟的制度”;憲政精英宋教仁也提出“立國需要的是良好的制度,而不是完美的領袖”,誠哉斯言!
辛亥革命那批人,懷著救國理想,前赴後繼奔赴沙場,儘管匆匆忙忙的政治設計未能得到徹底實施,但他們為國家民族作出的努力和犧牲,卻留下了寶貴的經驗——無論改良還是革命,他們都是希望災難深重的中華民族能步入“法治”軌道。其為國為民浩然之氣、處心積慮籌劃之心,百年之後,依舊讓人熱血沸騰。
也許因政見分歧,曾彼此攻訐,但江浙革命先驅陶成章的一句話足以代表他們最樸質的理想:“只願鄉民安寧,蒼生飽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