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旅社戲樓

民國旅社戲樓

潮宗街梓園6號為長沙城保存最好的四合院之一,建築面積達1311.37平方米。梓園之街名源於清乾嘉間禮部尚書劉權之宅第在這裡修建的後花園“梓園”。大門內深藏著一個約200平方米的院子,斷為兩截的漢白玉門額“絮廬”橫擺在走廊邊。“絮廬”又稱“絮園”,為清末布政使銜道員張自牧的宅園。民國時,張氏家族沒落,宅園就被改成了旅社。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民國旅社戲樓
  • 地理位置:潮宗街梓園6號
  • 建築面積:1311.37平方米
  • 修建人:劉權
基本情況,簡介,原因描述,自然人文,保護建議,

基本情況

梓園之街名源於清乾嘉間禮部尚書劉權之宅第在這裡修建的後花園“梓園”。大門內深藏著一個約200平方米的院子,斷為兩截的漢白玉門額“絮廬”橫擺在走廊邊。“絮廬”又稱“絮園”,為清末布政使銜道員張自牧的宅園。據郭嵩燾《絮園展禊圖記》載:“入園引迴廊,兩梧矗立”,“左右修竹颼颼”,頗具園林之勝。同治十一年(1872)三月二十三日,郭嵩燾、羅汝懷、吳敏樹、李元度、劉沛、楊翰、何應祺、朱克敬、郭岜燾等社會名流聚集絮園,仿蘭亭修禊之事,人賦一詩,成為梓園歷史上的大一幸事。民國時,張氏家族沒落,宅園就被改成了旅社。上世紀50年代初曾作陸軍醫院和二輕幹校等。
半拱形石庫大門右側有-塊40厘米高的小石碑,上刻“樹德堂”。大門寬約3米,高約4米,門楣頗高。木門上被鐵釘固定的鐵皮早已鏽蝕、剝落,但從鐵釘組成的字形仍可辨認出兩扇門從右至左釘著“肅靜”兩個篆體大字。院內西邊是三層主樓,頂層南北兩側各突起一座閣樓,猶如公館的雙眼。北面為二層側樓,與主樓相連。各向都有4米寬的走廊,共有3處上下樓梯。院南側聳立一座由4個木柱支撐起的戲樓,歇山式屋頂,小青瓦,屋脊上有磚雕裝飾,飛檐翹角。戲樓內部有木構藻井,雖已改為雜屋,彩繪圖案仍依稀可辨。院東是一排從北向南逐步下降的封火牆,牆內為走廊,連線北面的住房和南面的戲樓。
梓園6號是長沙城目前發現的保存最好的四合院之一,舊戲樓為城內惟一的一座。2004年梓園6號公布為長沙市重點保護歷史舊宅。
民國旅社戲樓

簡介

上世紀50年代初曾作陸軍醫院和二輕幹校等。
民國旅社戲樓是長沙城目前發現的保存最好的四合院之一,舊戲樓為城內惟一存世的一座,是歷史文化名城長沙重要的文化遺存,具有較高的歷史、文化價值。2005年公布為“長沙市重點保護歷史舊宅”、長沙市第二批近現代保護建築、一般不可移動文物。

原因描述

2005年進行了大規模的維修,整體布局完整,結構穩固,為長房集團所有,尚未對外開放。
年代久遠,飽受風雨侵蝕。建國後,使用性質不斷發生變化,先後作陸軍醫院、二輕幹校使用,後又作廉租房使用,較多居民居住其內,為滿足生活需要進行了一系列搭建和改建,致使平面布局和建築結構都遭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壞。2005年修復後,並未投入使用,地板、玻璃有一定破損。

自然人文

民國旅社戲樓所在地地形為河谷地帶,水系發達,地處湘瀏盆地的湘江沿岸,西距湘江約300米,與嶽麓山隔江相望。氣候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四季分明,年平均氣溫為16.8-17.2度,年平均降水量為1422.4mm。 植被以常綠闊葉林為主,常見樹種有樟樹、梧桐等,土壤類型為以紅壤土為主。戲樓處於長沙市鬧市區,院內種植有少量樟樹等樹木,環境優雅。
民國旅社戲樓地處長沙城區的鬧市區,位於開福區通泰街街道。所在的開福區人文魅力獨特,因千年古剎開福寺而得名,是“楚漢名城”和湖湘文化的重要發祥地之一。戲樓所在的梓園之街名源於清乾嘉年間禮部尚書劉權之在這裡修建的後花園“梓園”。清末,“梓園”為布政使銜道員張自牧的宅園,名“絜廬”。現梓園與潮宗街相通,是潮宗街歷史風貌區的重要組成部分,近金九活動舊址、真耶穌基督教堂等歷史遺存,人文底蘊較為深厚。戲樓西臨梓園巷,對面為潮宗街國小,北、南、東側均為居民住房。西距湘江中路200米,東距黃興北路、長沙市青少年宮約250米,交通方便,人流量大。

保護建議

建議公布為開福區級文物保護單位,納入長沙舊城提制改造的整體規劃中,合理開發利用並對外開放。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