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史巨子:張憲文教授學術生涯紀傳

陳謙平、陳紅民編著的《民國史巨子--張憲文教授學術生涯紀傳(精)》內容介紹:張憲文教授是國內,也是國際上著名的歷史學家,尤其是在中國民國史方面有著很深的研究造詣,也是很多研究領域的開創者;張憲文教授著述頗豐,主編過《南京大屠殺史料集》(73卷)大型史料集,以及《南京大屠殺全史》(三卷)等研究專著,於中國近代史的研究有莫大貢獻。《民國史巨子--張憲文教授學術生涯紀傳(精)》收錄了張憲文教授的治史心得和史學成就,其中更有張憲文教授的學術生涯自述、與南大60年的風雨情誼,具有極高的史料價值以及文學價值,後輩治學者更能從中受益良多。相信此書的出版對於了解張憲文教授的史學世界、人生經歷以及南京大學歷史學科,尤其是民國史學科的發展有著重大的意義。

基本介紹

  • 書名:民國史巨子:張憲文教授學術生涯紀傳
  • 出版社:南京大學出版社
  • 頁數:407頁
  • 開本:16
  • 品牌:南京大學出版社
  • 作者:陳謙平
  • 出版日期:2013年9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9787305121951 
內容簡介,圖書目錄,文摘,後記,序言,

內容簡介

陳謙平、陳紅民編著的《民國史巨子--張憲文教授學術生涯紀傳(精)》回顧了新中國成立後以致文化大革命期間“極左”思潮影響下的歷史人物特別是民國人物的研究狀況,特別是其造成的各種負面影響,進而提出:政治研究和歷史研究不能混為一談,更不能以政治研究取代歷史研究,歷史人物的評價應該全面、立體、客觀,看待一個人物需要看他的一生一世,而不是一時一事,對一個歷史人物的評價應該主要看他對人類的貢獻、對民族國家、對人民的貢獻。

圖書目錄


一、學術身影
二、學術紀年
三、學術之旅:“我在南大六十年”
四、師門憶述
五、弟子錄
六、媒體訪談
編後記

文摘

泰山之子
公元1934年10月27日,我出生在山東省泰安縣。泰安,寓意國泰民安,歷史上曾設州、府,居五嶽之首的泰山南麓。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杜甫“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的名句廣為流傳。泰山道觀佛寺遍布,善男信女絡繹不絕,文人墨客紛至沓來,更為歷代帝王封禪祭天的神山。其間的碧霞元君祠,自1759年始,清朝皇帝每年登山祭祀,成為定製。歷代帝王所到之處,建廟塑像,刻石題字,古剎名寺留下眾多文物古蹟。
我生於泰安南關一個大家族。作為家族長孫,小時候得到爺爺奶奶的百般寵愛。嬌慣的孩子常常生病,有人說到廟裡認個師父,可免卻病災。家人帶我到泰山斗母宮認了師父,排正字輩,取名正海。又因族譜為憲字輩,取名憲文。
國小中學時代,大部分時間處於日偽和國民黨統治下。日偽時期,汪精衛的“和平軍”開進泰安。聽大人說,汪精衛是南京政府的,重慶還有個蔣介石。那時年少,懵懵懂懂,不知他們是乾什麼的,相互關係如何。
大概是1942年夏天的一個早上,天才蒙蒙亮,就聽見家裡的狗一陣狂吠,一群日本鬼子(那時我們都這樣稱呼日本人)持槍闖入家門,把我爺爺和爺爺的五弟帶走,關進憲兵隊。日軍對他們進行拷打,用燒紅的烙鐵燙其胸背,要他們交代怎樣“通八路”的。我爺爺是地方名士,長期服務家鄉,家族中雖然人口多,但沒有聽說哪個人與共產黨、八路軍有往來。日軍抓不到把柄,13天后把我爺爺放回家。那時候我雖年幼,對這件事卻記憶深刻。
抗日戰爭時期,八路軍挺進山東,在各地建立游擊區,泰安南部的徂徠山有游擊隊活動。盤踞泰安的日軍多在早上下鄉掃蕩,傍晚時分匆匆收縮回城,不敢在鄉下久留。我常見日軍騎著戰馬狼狽返城的景象。
1943年,我七爺爺送我去徐州念書。當時,父親在徐州做事,母親和弟弟、妹妹都隨在身邊。我和七爺爺乘的火車到滕縣、臨城問突然停下了,聽說前面鐵軌被八路軍游擊隊扒掉了。火車停了幾個小時,鐵軌修好後繼續向前開動,眼見路旁倒了幾節車廂。新中國成立後才聽說這一帶當時有著名的鐵道游擊隊活動。50年代,鐵道游擊隊的大隊長還到南京大學給學生作過報告,介紹他們當年英勇抗敵的事跡。
1945年8月10日聽到廣播,說是日本天皇宣布投降,中國的抗日戰爭勝利了!日軍有些將領接受不了這一事實,剖腹自殺,以表示效忠天皇。那時我剛剛國小六年級,也懂事了。學校組織學生上街遊行,每人手持三角彩旗,歡呼抗戰勝利。徐州地處淪陷區,深受日偽統治的苦難,期盼國民政府、國軍趕快回來。當時,蔣介石身著戎裝的頭像滿街飛,其威望達於高峰。不少抗戰將領成了青少年崇拜的英雄。 抗日戰爭勝利了,經歷了八年戰爭劫難的廣大民眾,迫切需要重建家園,休養生息。戰後中國的發展方向,一度出現和平曙光。可是,蔣介石因堅持一己立場,沒有抓住這個難得的機遇。國共兩黨未能達成共識,中國大地重燃戰火。國共內戰三年,我在徐州經歷了再臨戰爭的苦難。
抗戰勝利的喜悅,瞬間即逝。中央軍軍紀鬆弛,接收大員據國庫為已有,政府官員掠奪、貪腐,收復區百姓,“盼中央,中央來了更遭殃”,政府拉大了他們與民眾的距離。國統區經濟不斷下滑,危機四伏,政府雖實施金圓券幣制改革,卻已難挽財政經濟崩潰的厄運。決定國民黨命運的淮海戰役,1948年底在徐州打響。淮海戰役進行了兩個多月,國民政府所轄部隊損失了22個軍約55萬人,其參戰精銳嫡系大部被殲,傷兵、敗兵大量流落徐州街頭。戰爭雖然在徐州四郊進行,但城內充滿戰爭氣氛。到了夜晚,戰場上的照明彈騰空而起,照亮南郊上空。我家老小和鄰居們不斷躲進院內自挖的防空洞。隨著戰爭的發展,國共雙方的戰鬥轉至皖北永城陳官莊、青龍集一帶。
徐州解放那天早上,聽鄰居講,街上已有不少八路軍。那時,我們還不知道八路軍、新四軍已經更名為中國人民解放軍,仍習慣稱其為“八路”。我一個人跑上街,眼見一隊隊軍人走過。他們穿著不那么合體的土布黃軍裝,顯得有些土氣。這第一眼給我留下的深刻印象,至今記憶猶新。國民黨敗退,對失掉的城市進行瘋狂報復。記得有一天,我奉母命上街購物,忽聽警報聲響起,我拚命往家跑。這時,敵機已臨上空,炸彈像下元宵一樣,一串串丟下來,在陽光的照射下分外耀眼。回家後,聽說飛機炸了火車站。我家住的順河街,距火車站不遠,炸彈的爆炸聲震耳欲聾。我一生經歷過三次飛機轟炸。一次是家鄉泰安淪陷時,日機轟炸泰城,炸彈就在頭上飛過,二叔把我撲倒在空地上。一次是抗戰勝利前夕,中國飛機轟炸徐州,我和母親、弟弟、妹妹每天躲到雲龍山。第三次就是上述國共戰爭期間。P144-145

後記

歲在癸巳,張門弟子迎來待望已久之恩師張憲文教授耋耄喜壽,闔門歡欣,大慶大喜,歌之頌之!
十年前,恩師古稀之壽時,張門弟子各獻得意論文一篇,輯成《中華民國史新論》兩卷,由北京三聯出版賀壽。
斗轉星移又十年,恩師之聲譽,如日中天,張門之興盛,前所未有,四世同堂,人才濟濟。祝壽文章不限題材內容,隨意抒情。邀稿函出,張門子弟稿件紛至沓來。或論恩師學術業績,或述恩師教誨,或記個人成長,或憶同門情誼。文字百花齊放,內容異彩紛呈,不一而足。對恩師師母誠摯深情,同門手足一心,盡傾筆端。
吾等受命編此書稿,得先睹為快,滿眼皆是情深意切好文章。所有文章內容,不敢稍動,只對明顯筆誤略加修飾,確保“原汁原味”。
恩師貢獻宏文《我在南大六十年》,並提供大量珍貴照片,盡述求學教書心路歷程,篳路籃縷,柳暗花明。吾等拜讀,無異再受師訓與洗禮。
感謝南京大學洪銀興書記撥冗撰寫“序言”,高屋建瓴,對恩師生平事業學術貢獻多所褒獎。恩師是南大“校寶級”的學術明星,他在南大學習教書一甲子,熱愛母校,忠貞不移,為南大爭光添彩甚多。
感謝南大出版社出版祝壽集。恩師著作多在此付梓,楊金榮先生著力甚多。他對恩師執弟子禮,恭敬孝順,不輸吾等。金榮全程參與本書籌劃,並撰寫祝壽文章。
所有祝壽文章,以作者姓名的漢語拼音排序。
本書圖片編輯配文由李繼鋒承擔,文字編輯由齊春風、陳紅民、薛恆分任。姜良芹參與部分工作。呂晶、王莉亦有調度聯絡之功。其他同門貢獻良多,恕不一一。
謹以此文集賀恩師大壽,壯張門聲威!
陳紅民執筆
2013年9月6日

序言

著名學者張憲文教授在南京大學學習工作已經有六十多年了,為推動我校歷史學科的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
張憲文教授1934年10月生於山東泰安,1954年考入南京大學歷史學系,1958年畢業後留校任教至今。他歷任南京大學歷史研究所所長、歷史學系主任、教育部高等學校歷史學科教學指導委員會委員。雖然已近耄耋之年,但他始終以極大的熱情活躍在學術舞台上,擔任教育部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南京大學中華民國史研究中心主任、中國現代史學會名譽會長、中國近現代史史料學學會名譽會長、南京歷史學會名譽會長、南京中華民國史研究會名譽會長、南京檔案學會名譽理事長等多項職務,至今仍在學術道路上孜孜求索、筆耕不輟。他先後獨立完成或主編了《中華民國史綱》、《中國現代史史料學》、《抗日戰爭的正面戰場》、《蔣介石全傳》、《中國抗日戰爭史(1931~1945)》、《中華民國史大辭典》、《中華民國史》、《南京大屠殺史料集》、《南京大屠殺全史》等一系列具有廣泛影響的學術著作。2013年,張憲文教授榮獲中華全國總工會授予的“全國五一勞動獎章”,併入選江蘇省委、省政府評選的首屆“江蘇社科名家”。
在長達六十年的學術生涯中,張憲文教授潛心治學、精心育人。早在改革開放初期,張憲文教授就在國內高校中率先開展中華民國史的研究,由其主編或撰寫的一系列著作構建了民國史研究的基本輪廓。他積極推動學術交流與科研合作,創建了南京大學中華民國史研究中心,並使之逐步發展成為南京大學文科學術建設的一面旗幟。同時,他探索並形成了“名家+團隊”的運作模式,打造了一支以南京大學中華民國史研究中心為核心、匯聚海內外知名學者的民國史研究團隊,被學界譽為中華民國史研究領域的“南京學派”。
值得一提的是,張憲文教授秉承中國歷史學研究的優良傳統,堅持真理、維護正義,表現出較強的學術責任感。為了還原歷史真相、捍衛歷史尊嚴,他毅然承擔起南京大屠殺史料蒐集整理的重任。在他的擘劃下,南京地區數十位學者通力合作,遠赴台港和世界各地,對南京大屠殺史料進行全面系統的蒐集整理,以無可辯駁的史料,展示了侵華日軍實施南京大屠殺暴行的鐵證。在此基礎上,他又率領研究團隊撰寫並出版了我國首部南京大屠殺“全史”,堅持從客觀歷史事實出發,對南京大屠殺歷史作出科學判斷,不僅有利於進一步澄清歷史事實,駁斥日本右翼勢力的謬論邪說,而且為促進中華民族乃至人類文明進步的正義事業作出了積極貢獻。
作為一位歷史學家,張憲文教授數十年如一日,始終以嚴守師道、作育英才為己任。他以言傳道、以行垂範,獎掖後學、誨人不倦,先後培養碩士、博士研究生和進修學者近百名,其中不少已經在各自的學術領域嶄露頭角,成為推動相關領域學術發展的重要力量。
南京大學是張憲文教授學術之路的起點,他的畢生精力也奉獻於此。作為一所歷史悠久、底蘊深厚的高等學府,南京大學在110餘年的辦學歷程中,堅持以國家富強、民族復興為己任,為傳承和發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而努力奮鬥。跨入新世紀以來,南京大學哲學社會科學研究堅持“頂天立地”戰略,積極打造“南京大學學派”,湧現出一批具有高顯示度、高影響力的哲學社會科學研究成果,形成了一批具有南京大學特色的大型文科研究集群,有力促進了我國哲學社會科學的大繁榮、大發展。
教師是高校辦學發展的骨幹力量,南京大學今天的辦學成就離不開全體教師的辛勤工作、無私奉獻,張憲文教授就是其中的代表之一。在張憲文教授八十歲壽辰來臨之際,記錄其一生學術蹤跡的《民國史巨子》一書即將付梓出版。我相信,張憲文教授的治學精神將會激勵更多的年輕學人不斷進取,努力取得更多一流的學術成就。
是為序。
洪銀興
2013年9月20日於南京大學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