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礎設施,建制沿革,行政區劃,地理位置,氣候特徵,植物資源,動物資源,礦藏資源,人口,綜述,第一產業,第二產業,第三產業,文化事業,教育事業,醫療衛生,歷史文化,地方特產,著名人物,經濟建設,榮譽獎項,地圖信息,
基礎設施
民利村每個小組都有通水泥路,每百戶汽車保有量超過一百。
30%的村民實現了微動力生活污水處理,25%的村民實現了無動力生活污水處理,45%的村民實現了三格式與六格式的生活污水處理。
民利村全部的田地都通過了土地整理,為流轉土地集約化規模化經營奠定了基礎。
2019年,民利村修建的烘乾中心也投入使用。
民利村現在共有籃球場兩個、戲台一個、農貿市場一個、衛生服務站一個、老年活動中心一個、村委大樓一座。另外,有一座文化禮堂在建。
建制沿革
民利村古稱安邱,最早記錄於元朝的《嘉禾志》,因地理位置重要,故在安邱設定安邱巡檢司。所以民利村歷史最早而且有文字的記錄可以追溯到元朝。
元朝,今民利村所在區域屬於崇德縣南津鄉一都,當時的崇德縣安邱巡檢司設立在今天的民利村地界,後世稱此地為安邱里。元貞元年(1295),升崇德縣為崇德州,村域屬崇德州南津鄉一都。
明朝,今民利村所在區域屬於崇德縣南津鄉一都。當時稱之為安邱里。
清朝,康熙元年(1662),因崇德之名與清太宗皇太極年號同,故避諱稱石門縣。今民利村所在區域屬於石門縣南津鄉一都。當時稱之為安邱里。在嘉慶年間已經出現了安邱村、廟橋村等村落。
民國元年(1912年),廢嘉興府,石門縣隸屬於錢塘道,村域隨石門縣隸屬錢塘道。
民國三年(1914年),石門縣復稱崇德縣,村域屬崇德縣南津鄉。
民國21年(1932年),崇德縣劃分為46鄉、3鎮。今民利村所在區域屬於崇德縣平西鄉,平西鄉鄉公所駐地為今天的民利村廟橋頭。
民國25年(1936年),崇德縣合併為28鄉、3鎮。今民利村所在區域屬於崇德縣平西鄉第二保、第三保、第四保。
民國36年(1947年),崇德縣合併為12鄉、3鎮。平西鄉併入上墅鄉,今民利村所在區域屬於崇德縣上墅鄉第十一保、第十二保、第十三保。
1950年5月,崇德縣劃建小鄉,重新從上墅鄉析出平西鄉。今民利村所在區域屬於崇德縣平西鄉十一村、十二村、十三村。
1956年2月,崇德縣合併小鄉,平西鄉再次併入上墅鄉,今民利村所在區域分別為崇德縣上墅鄉建設、民利、五星三個高級農業合作社。
1958年10月,今民利村所在區域屬於崇德縣大麻人民公社第三大隊。
1958年11月,崇德縣與桐鄉縣合併,合併後稱桐鄉縣,今民利村所在區域屬於桐鄉縣大麻公社。
1959年3月,今民利村所在區域屬於桐鄉縣大麻人民公社平西管理區。
1961年3月,今民利村所在區域屬於桐鄉縣上墅人民公社建設、民利、五星三個大隊。與此同時,原平西鄉勞家高橋港以西的土地併入大麻人民公社,為大麻人民公社光明大隊、崇益大隊。
1965年,今民利村所在區域為桐鄉縣上市公社建設大隊、民利大隊、五星大隊。
1983年1月,五星大隊更名為五聖大隊。
1984年,今民利村所在區域為桐鄉縣上市鄉建設村、民利村、五聖村。
1993年,桐鄉縣撤縣改市,稱桐鄉市,今民利村所在區域為桐鄉市上市鄉建設村、民利村、五聖村。
1998年,上市鄉併入崇福鎮,今民利村分別為桐鄉市崇福鎮建設村、民利村、五聖村。
2000年,建設村、民利村、五聖村合併為桐鄉市崇福鎮民利村。
行政區劃
桐鄉市崇福鎮民利村有15個自然村:西壩橋、匠泥浜、漁船埭、平家浜、小河西、牆門頭、南浜、西人浜、肖居斗、雙葉村、廟橋頭、王家角、夏家埭、板橋頭、沈家莊。
桐鄉市崇福鎮民利村有23個村民小組:西壩橋組、匠泥浜河南組、匠泥浜河北組、匠泥浜河北東組、漁船埭組、平家浜河南組、平家浜河北組、小河西組、牆門頭組、南浜組、西人浜河北組、西人浜河南組、肖居斗河東組、肖居斗河西組、雙葉村組、廟橋頭1組、廟橋頭2組、廟橋頭3組、王家角組、夏家埭組、板橋頭組、沈家莊南組、沈家莊北組。
地理位置
民利村在崇福鎮西南,西接桐鄉大麻,南臨海寧許村,北靠京杭運河南岸,東與本鎮東安村、上市村相連。位置優越,距離杭州臨平捷運一號線終點僅16公里,距離崇福鎮政府10公里。
氣候特徵
亞熱帶季風氣候。四季分明,夏天多颱風。
植物資源
村內水田主要種植水稻、小麥。旱地主要為桑樹。
動物資源
村內多河道,多魚蝦。
礦藏資源
村內無礦產。
人口
全村總計人口4568人。
主要姓氏為:沈、朱、張、陳、夏。這五個姓氏占了民利村人口的一半以上。
民利村主要為漢族人口,二十世紀八十年代開始少數來自雲南、四川、貴州的少數民族婦女嫁到民利村。
2018年民利村共出生新生嬰兒46人,死亡32人。
綜述
第一產業
民利村88%的土地實現了流轉,由承包大戶種植,主要種植水稻與小麥。
第二產業
民利村工業發達,公司工廠一百多家,小作坊不計其數。主要經營皮草與紡織。基於產業優勢,民利村電商、微商發達。
第三產業
民利村集鎮商貿發達,超市、菜場、藥店、五金店、輔料店、麵店等生意興隆。
文化事業
村內文化事業良好,有太極拳隊、腰鼓隊、排舞隊等各類民間活動組織,每年都有文化節目,有我們的村晚等各類舞台節目。
2019年初,啟動建設民利村文化禮堂。
教育事業
清朝與民國時期,村內安邱廟內設有私塾。
1944年,今民利村範圍內有平西鄉第二保國民學校(辦學地點在梵音庵,校長鄭芝蘭)、平西鄉第十第十一保國民學校(辦學地點在五聖堂,校長董正義)。
1947年,今民利村範圍有上市鄉第十七保第十八保國民學校(辦學地點在五聖堂,校長朱妙嵩)。
1949年,今民利村範圍有五聖堂初小。四個年級,共36人。
1951年,成立平西國小,是一所完全國小,在廟橋頭。平西國小作為平西鄉的中心國小,下設大善橋國小、西經橋國小、東安邱國小。其中大善橋國小在今天民利村範圍內。
1955年,平西國小有學生100多人,教師3名。
1957年,平西國小有學生150多人,教師5名。
1973年,平西學校開設國中班,全校六個班,200多個學生,9名教師,全日制上課。
1974年,大善橋國小改名建設國小。
1995年,平西國小從廟橋頭搬遷至千金橋西,同年秋東安國小(原東安邱國小)併入平西國小。
2001年,建設國小併入平西國小。
2012年,平西國小國小部併入上市志華中心國小,幼稚園部保留在原平西國小內。
2008年開始,民利村設立勵志獎,獎勵考上一本二本的民利學子,一本獎勵2000元,二本獎勵1000元。
2015年後因浙江高考改革,獎項也因之改革,獎勵考上一段的學生,每生獎勵2800元。
醫療衛生
村內最早診所出現於民國時期,在今民利村大善橋;後五聖、民利、建設三個行政村都有自己的赤腳醫生,2000三村合併之後,在廟橋頭有專門診所,2008年,新農村建設時候在民利村民利橋南堍修建了獨立的民利村衛生服務站,有醫生三人,藥師一人。
2018年,民利村村合作醫療參保人數3713人,參保率達99.65%,2018年合作醫療補償51748人次,實際補償金額451萬元;
歷史文化
民利村古代橋樑:
明代古橋
勞家高橋,《光緒石門縣誌》、《光緒浙江全省輿圖並水陸道里記》有記載,原名太平橋,系明末崇德安邱勞氏所建,俗稱“勞家高橋”,《光緒浙江全省輿圖並水陸道里記》也寫作勞家高橋。高橋橫跨楓樹涇,東西各有十級台階,二十世紀六十年代海寧拓寬泰山橋港時候拆除,勞家高橋石塊除被運走建農村機埠以外,部分被附近夏家埭與生字圩村民運走。
千金橋,《光緒石門縣誌》記載重建於明弘治十年(1497年),橋名沿用至今,原址在現在位置的北側。此橋是民利村有文字記載歷史最久的橋樑。
永寧橋,俗稱安邱廟橋,坐落於中安邱廟宇前面的廟橋港上,原為三孔平橋。與安邱莊橋(今東安村章橋)同一時期所建,建造年代應為明末崇禎年間。
清代古橋
永福橋,《光緒石門縣誌》、《光緒浙江全省輿圖並水陸道里記》有記載,嘉慶二年,崇德安邱里人勞正曙在勞家渡口創建,勞家渡口有渡船,俗稱“渡船頭”,與吳方言裡的“大善頭”諧音,永福橋後世一直被當地人稱作“大善橋”,20世紀60年代,因紀念與海寧的友誼改名友誼橋。
坍魚橋,原名永福橋,清乾隆年間始建,清光緒四年重修,橋毀於21世紀初。
寶善橋,清同治十年建。
年代不確定古橋(嘉慶二十三年之前)
修善橋,原名秀才橋,嘉慶《石門縣誌》有記載。原址在現在位置的東側,老橋毀於21世紀初。
小科同橋,原名小箍桶橋,《嘉慶石門縣誌》記載其“南達海寧州界”。
趙家橋,嘉慶《石門縣誌》有記載,現已不存。
民利村記錄在光緒《石門縣誌》里的河道:
楓樹涇及其支流:今勞家高橋港,其支流包括今天民利村的北蕩漾、張四角浜、王家角浜、西人浜。楓樹涇記載了十一個橋樑,其中永福橋(大善頭)、趙家橋(夏家埭)在今天的民利村,其他在今天的光明村與崇益村。
南陽涇支流:包括今天民利村的廟橋港、千金橋港、小科同橋港等河道。南陽涇記錄了七個橋樑,其中永寧橋(廟橋頭)、千金橋、小箍桶橋(今小科同橋)、秀才橋(今修善橋)四橋在民利村。
相寧浜:在民利村匠泥浜自然村,今作匠泥浜。因為歷史傳承與村民語音語調變遷,相寧浜被叫作匠泥浜,自然村名隨之演變。所以匠泥浜的由來並不是此地有眾多泥瓦工匠,而是在漫長的後世將相寧浜寫成了匠泥浜。相寧二字從字面上可以看出,此地居民希望安寧相處,有良好的鄉風。
勞家浜:在民利村小河西、牆門頭、南浜,今稱作小河西浜。自明朝勞氏贅安邱里開始,勞家浜兩岸一直是勞家繁衍生息之地。
平家浜:在民利村平家浜自然村。
銷金浜:在民利村肖居兜,今肖居兜浜。因為歷史傳承與村民語音語調變遷,銷金被讀作肖居,自然村名演變為肖居兜,歷史上作銷金浜。銷金二字有強烈的理想主義色彩,是當地人期盼和平,厭惡戰爭的體現,所以將武器銷毀融化在此。
五聖浜:在民利村廟橋頭,今稱作五聖南浜,向西通廟橋港,通廟橋港部分目前已填。
金家浜:在民利村夏家埭與王家角,向南通廟橋港,通廟橋港部分已填。
古代寺廟
梵音庵:《嘉慶石門縣誌》記載:在南津鄉一都三圖。在今民利村小科同橋西南堍。
福慶庵:《嘉慶石門縣誌》記載:在南津鄉一都三圖。在今民利村匠泥浜河南306公車站東側。
安邱廟:民利村目前有中安邱廟與西安邱廟,供奉吳王孫權。明崇禎年間修建了安邱莊橋(東安章橋)作為東安邱廟橋,永寧橋(俗稱永寧廟橋)作為中安邱的廟橋。並且在清前期南津鄉安邱里也形成了廟橋村村落(今廟橋頭),照此推測,安邱廟形成於明末。
地方特產
紡織:二十世紀八九十年代開始,村民開始從事紡織生意。所出產紡織品遠銷海內外。
皮草:二十世紀八九十年代開始,村民開始從事皮草生意。所出產的皮草服裝、配飾、毛領遠銷國內外。
著名人物
余 田(1518--1566)字舜畊,號龍津,余懷忠子。浙江崇德人(今桐鄉市崇福鎮民利村人),嘉靖二十二年(1543)癸卯舉人,二十九年(1550)進士,一開始出任禮部主事,後來升任四川布政司左參議。今天民利村還有餘家角落、余家木橋等小地名。
勞永嘉(1574~1637)字金粟,浙江崇德人(今桐鄉市崇福鎮民利村人),明萬曆辛丑科(1601)進士,先後擔任安徽蕪湖縣令、福州知府、山東按察使、山東布政使、登萊巡撫。63歲告老還鄉,第二年故世。勞永嘉有三子,長子勞俶融,贈朝議大夫貴州布政使參議;次子俶高,拔貢,考授縣令銜,始終不仕,卒年九十四;季子俶朗,恩貢,任東陽教諭。今天民利村還有勞家牆門頭等相關地名。在崇福鎮橫街有宅邸。
勞俶融(1612~1695),字卷星,別字古愚,邑庠生,浙江石門人(今桐鄉市崇福鎮民利村人)。明崇禎十五年(1642),浙西遭大災荒,俶融率其弟捐輸米八千餘石。以忠孝訓後人,比如修葺學宮,修築橋樑道路,一定傾盡全力。八十四歲去世。俶融生七子,長子祖勛,庠生;二子之純,副貢;三子之辨;四子之芳,州同知;五子之裕,州同知;六子之恆,太學生;七子之森,太學生。
勞之辨(1639-1714)字書升,晚號介岩、介庵,浙江石門人(今桐鄉市崇福鎮民利村人),清朝大臣。康熙三年進士,先後擔任禮部主事、禮部郎中、貴州糧驛道參議、通政使參議、兵部督捕理事官、左副都御史。勞之辨生兩子。長子啟銑,監生,官武陵知縣、廣西上思州知州;次子啟鏗,監生,官馬邑知縣。
勞正曙(生卒年不詳)浙江石門人(今桐鄉市崇福鎮民利村人),勞家後人,清嘉慶二年,在勞家渡口捐資募款修建永福橋,後世稱大善橋,今友誼橋。
經濟建設
自改革開放以來,民利村民營經濟迅速發展,經歷了廢紙貿易、綢機被面、皮草三個階段。廢紙貿易從20世紀80年代拉開序幕,並於90年代初達到頂峰,村中河道遍布村民收廢紙的水泥船。20世紀90時代初,民利村受到大麻與許村的影響,村民開始從事個體織布機生意,2000年後民利村超過半數的人家從事綢機生產被面。2005年後民利村村民轉移到皮草加工生產上,同時出現了眾多從事各類紗線加工的紡織工廠,目前民利村主要的產業有皮草與紡織。企業眾多,經濟發達。
20世紀70年代末到90年代末,民利村、五聖村、建設村(三村於2000年合併)村集體也投身村集體企業發展,民利村創建了民利製革廠、民利絲廠等主要村辦企業,五聖村創建了五星磚瓦廠、上市裝潢材料廠等主要村辦企業,建設村創辦了草紙廠、電珠廠等主要村辦企業。
2018年,民利村村集體可支配收入219萬元,完成工業產值18.6個億,新增固定資產投資4000萬元,新增執照企業8家,民利村人均純收入達到34853元。
榮譽獎項
2018年,民利村被評為桐鄉市文明村、桐鄉市民主法治村。
地圖信息
地址:浙江省嘉興市桐鄉市崇福鎮民利村村民委員會(民杭路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