氂

氂,漢字,讀音 máo。基本解釋同“氂”。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氂
  • 筆畫:15
  • 部首:毛
  • 拼音: máo
簡單信息,方言集匯,古籍解釋,康熙字典,說文解字,

簡單信息

氂 拼音: máo, 筆劃: 15  部首: 毛 五筆輸入法:FITN,
基本解釋: 又同“氂”。 筆順編號:112343134133115  English : tail; hair; yak

方言集匯

粵語:lei4moi4
客家話:[客英字典]li2[海陸豐腔]li2[梅州腔]li2[台灣四縣腔]li2

古籍解釋

康熙字典

《唐韻》里之切《集韻》《韻會》陵之切,𠀤音釐。《說文》氂牛尾也。《周禮·春官·樂師有旄舞注》旄舞者,氂牛之尾。《疏》山海經,潘侯之山有獸,如牛而四節生毛,名曰旄牛。
《山海經》荊山,其中多氂牛。《注》旄,牛屬也,黑色,出西南徼外。《杜甫詩》天馬跂足隨氂牛。
馬尾亦曰氂。《淮南子·說山訓》馬氂截玉。《注》氂,馬尾也。
毛之強曲者。《前漢·王莽傳》以氂裝衣。《注》師古曰:毛之強曲者曰氂,以裝楮衣中,令其張起也。
《前漢·五行志》天漢三年八月,天雨白氂。
《小爾雅》雜毛曰氂。
長毛也。《後漢·岑彭傳》岑熙遷魏郡太守,輿人歌之曰:狗吠不驚,足下生氂。《注》氂,長毛也。犬無追吠,故足下生氂。
罽也。《爾雅·釋言》氂,罽也。《郭注》毛氂,所以為罽。《郉疏》織毛為之。若今之毛氍毹,以衣馬之帶鞅也。
凡言物之細者為氂。《列子·殷湯篇》以氂懸蝨於牖。《曹植·九華扇賦》篾氂解而縷分。
與釐通。《史記·蘇秦傳》毫氂不伐,將用斧柯。《前漢·律曆志》不失豪氂。《注》孟康曰:十豪為氂。
《廣韻》莫袍切《集韻》《韻會》謨袍切,𠀤音毛。義同。亦作斄髦犛。
《集韻》郞才切,音來。義同。○按《周禮·春官》註:氂,音毛。劉音來,沈音貍,或音茅,或作犛,或作斄。考《莊子·逍遙遊》斄牛,其大若垂天之雲。註:郭呂之反,徐、李音來,又音離,司馬云:旄牛。據此知諸家音切雖異,而義𠀤通。

說文解字

【卷二】【犛部】氂
犛牛尾也。從犛省,從毛。里之切〖注〗《段注》:犛切里之;氂切莫交。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