毫米波敵我識別設備

毫米波敵我識別設備:工作在毫米波段,識別戰場機動目標敵我屬性的電子信息設備。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毫米波敵我識別設備
  • 類型:武器裝備
工作在毫米波段,識別戰場機動目標敵我屬性的電子信息設備。
毫米波敵我識別設備是現代戰爭中戰場敵我識別的主要手段之一。主要用於戰場十幾千米範圍內,坦克、裝甲車輛、武裝直升機及單兵,對瞄準的擬攻擊目標在火力打擊之前確定敵我屬性,避免誤傷。
毫米波敵我識別設備由詢問設備和應答設備組成,其工作原理與雷達敵我識別系統類似。通常各種武器平台和機動偵察平台配備詢問設備和應答設備,固定偵察平台和單兵武器系統只配備詢問設備,其他機動平台如裝甲輸送車、通信車、電子對抗車等只配備應答設備。毫米波敵我識別設備一般與武器平台上的火控觀瞄設備、雷射測距設備或毫米波雷達等配合使用,也可作為一種獨立感測器使用。當射手或操作人員發現並鎖定目標時,啟動詢問設備並通過定向天線發射波束寬度為1°~3°的定向詢問信號;裝有應答設備的目標接收加密詢問信號並經確認後,發射規定的加密應答信號;詢問設備對加密應答信號解碼後,將識別結果顯示在平台綜合顯示器或射手視距環顯示器上。識別過程可在1秒以內完成。由於毫米波的波束較窄,在使用中,詢問天線必須安裝在一個穩定平台上。另外,利用識別設備之間的毫米波信道和詢問/應答之間約定的信號格式,若干毫米波識別設備之間還可進行多種方式的數據傳輸,組成區域數據鏈為地面機動目標之間傳遞戰場態勢等作戰信息。
毫米波敵我識別設備波束窄、解析度高、隱蔽性好、不易被敵方截獲,信號調製樣式靈活,與雷射敵我識別設備相比,穿透煙、塵、雨、雪能力強,具有較強的環境適應性,適用於近程、密集的地面戰場環境中對機動目標的識別。20世紀90年代初的海灣戰爭中,美、英軍隊頻繁誤傷己(友)方的教訓促進了毫米波戰場敵我識別技術和裝備的研究。21世紀,美國、英國和法國等北大西洋條約組織國家在坦克、裝甲車輛和直升機等平台上裝備了相互兼容的毫米波敵我識別設備。如美國的戰場戰鬥識別系統(BCIS)、法國的戰場敵我識別系統(BIFF)等。發展趨勢是進一步降低設備成本,擴展使用範圍,提高在複雜環境下對密集多目標的識別能力。
發布者:中國軍事百科全書編審室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