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軸莎草(植物)

毛軸莎草(植物)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毛軸莎草,是莎草科草本植物。莖細長,稈粗壯,葉淡褐色,果實近橢圓形或倒卵形,為黑色。

主要分布在中國長江以南省份,包括雲貴高原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毛軸莎草
  • :植物界
  • :被子植物門
  • :單子葉植物綱
  • :莎草目
  • :莎草科
  • 莎草屬
  • 分布區域:中國浙江、江西、福建、廣東、海南島、廣西、貴州、雲南
形態特徵,分布範圍,主要價值,化學成份,藥用信息,變種,

形態特徵

匍匐根狀莖細長。稈散生,粗壯,高25-80厘米,銳三稜形,平滑,有時稈上部的稜上稍粗糙。葉短於稈,寬6-8毫米,平張,邊緣粗糙;葉鞘短,淡褐色。
毛軸莎草
毛軸莎草
苞片通常3枚,長於花序,邊緣粗糙;復出長側枝聚繖花序具3-10個第一次輻射枝,輻射枝長短不等,最長達14厘米,每個第一次輻射枝具3-7個第二次輻射枝,聚成寬金字塔形的輪廓;
穗狀花序卵形或長圓形,長2-3厘米,寬10-21毫米,近於無總花梗,具較多小穗;穗狀花序軸上被較密的黃色粗硬毛;小穗二列,排列疏鬆,平展,線狀披針形或線形。稍腫脹,長5-14毫米,寬1.5-2.5毫米,具8-24朵花;小穗軸上具很狹的白色透明的邊;鱗片排列稍松,寬卵形,長2毫米,背面具不明顯的龍骨狀突起,綠色,頂端具很短的短尖或無短尖,脈5-7條,兩側褐色或紅褐色,邊緣具白色透明的邊;雄蕊3,花葯短,線狀長圓形,紅色,藥隔突出於花葯頂端;花柱短,白色,具棕色斑點,柱頭3。
小堅果寬橢圓形或倒卵形,三稜形,長為鱗片的1/2-3/5,頂端具短尖,成熟時黑色。花果期8-11月。

分布範圍

產於中國浙江、江西、福建、廣東、海南島、廣西、貴州、雲南、四川等省區,多生長於水田邊、河邊潮濕處。分布於日本、越南、印度、尼泊爾、錫金、馬來亞、印度尼西亞,喜馬拉雅山區,以及澳洲。

主要價值

化學成份

含(2E,6E,10E)-3,7,11-三甲基-2,6,10-十二碳三烯二酸二甲酯[di-methyl(2E,6E,10E)-3,7,11-trimethyl-2,6,10-dodecatrienedioate],香附子烯(cyperene),β-芹子烯(β-selinene),α-蓽澄茄醇(α-cadinol),(2E,6E)-金合歡醇[(2E,6E)-farnesol],(2E,6E)-金合歡酸甲酯[methy(2Z,6E)-farnesate],丁午烯(caryohpyllene),檜腦(juniper camphor),(2E,6E)-金合歡醇乙酸酯[(2E,6E)-farnesyl acetate],棕櫚酸甲酯(methyl palmitate),十七碳至二十五碳烷烴(C17-C25 alkanes) .

藥用信息

Cyperus pilosus Vahl.
【別 名】:三角草(廣西)、三棱草(廣東)
【藥 名】:毛軸莎(suo)草
【來 源】:為雙子葉植物藥莎草科植物毛軸莎草的全草。
【功 效】:散瘀消腫。
【主 治】:用於跌打損傷、水腫等。
【性味歸經】:辛,溫。肝、腎二經。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3一9克。
【考 證】:始載於《中國植物志Ⅱ卷》。
【摘錄】 《中華本草

變種

白花毛軸莎草(變種)
小穗短,長2.5-3毫米,花少,通常僅有4-7朵花;鱗片兩側蒼白色。花果期6-9月。
產於浙江、福建、廣東、四川;生長於路旁、溪邊等潮濕地方。分布於尼泊爾、印度、馬來亞、印度尼西亞、菲律賓。
紫穗毛軸莎草(變種)
鱗片排列較松,近於圓形,頂端鈍圓,具極短小短尖,深紫色。果期10月間。
產於雲南、四川;多生長於山坡草地上。
少花毛軸莎草(變種)
小穗具6-8朵花,長3-6毫米,寬1-1.5毫米;鱗片紅棕色或深褐色,頂端圓鈍,具較寬的白色透明的邊,無小短尖。花果期6-9月。
產於江西、雲南;生長於水旁、沼澤地。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