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詩指說

毛詩指說

毛詩指說是成伯嶼編輯的書。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毛詩指說
  • 作者:成伯嶼
  • 時代:唐朝
  • 其他作品:《尚書斷章》
原文信息,原文選載,興述第一,解說第二,

原文信息

〖毛詩指說〗一卷。
唐成伯嶼撰。伯□之生平始末無考,除此書外,尚撰、《尚書斷章》等書。此編共四篇,一為興述,闡明所謂先王陳詩觀風之旨,論述孔子刪定《詩經》正雅的原由。二日解說,首先闡釋詩義,而後為風、雅、頌,以下分別為《周南》、《訪傳序》、篇章、后妃,終以《鵲巢》、《騶虞》,其大略即舉《周南》一篇,隱括論列,引申以及其餘。三為傳受,詳細備列齊、魯、毛、韓四家授受次序及世次,並後儒訓釋源流。四曰文體,凡三百篇中句法之長短,篇章之多寡,措詞之異同,用字之體例,皆臚舉而詳述,頗似劉氏《文心雕龍》的體例,大蓋為作者說經之餘論。成氏於書中,認為《詩序》首句為子夏所傳,以下則為毛萇所續,這一說法,實發端於伯□此書,其決別疑似,對《詩經》研究有很大貢獻。書中所論,諸如孔子刪詩之由,先王陳詩觀風、四家詩傳授世次等等,都在一定方面反映-了唐代的《詩經》研究水平,足資後世研究者所參用。此外,伯□尚有《毛詩斷章》二卷,見載於《崇文總目》,並稱伯□取《春秋斷章》之義,鈔取《詩》語,匯錄而成帙。宋人熊克欲與毗陵沈必豫合此二書刻之,但求《毛詩斷章》而不獲,故獨刻此書,末卷之後附熊克跋。
宋刻本,也即熊克刊本庋藏北京圖書館,通行本有《通志堂經解》、《四庫全書》、《四部叢刊》諸本。

原文選載

興述第一

王澤竭而詩不作者,謂幽厲之後周室大壞,不能賞善罰惡,諷刺無益故也。詩樂相通,可以觀政矣。古之王者發言舉事,左右書之,猶慮臣有曲從、史無直筆,於是省方巡狩,大明黜陟。諸侯之國各使陳詩以觀風,又置采詩之官而主納之,申命瞽史習其箴誦,廣聞教諌之義也。人心之哀樂,王政之得失,備於此矣。然詩者樂章也,不起鴻荒之代,始自女媧笙簧;神農造瑟,未有音曲,亦無文詞。然嬰兒有善,則鳯自舞,其來尚矣。夫大樂與天地同和,後代聖人從而明之耳。上皇道質,人無所感,雖形謳歌,未寄文字。俗薄政煩,歌謳理切,六代之樂同功異用。前者超忽,莫得而傳,虞舜之書始陳詩,詠五弦之琴,以歌南風,其文詳也。自殷周洎於魯僖,六詩該備,而運锺治亂,時有夷險。感物而動人之常情,昇平則聞雅頌之音,喪亂惟陳怨刺之作。故何休云:男女怨恨,相從而謳歌之。飢者飽其食,勞者歌其事,是也。使老而無子者求詩於巷黨之間,聞之於鄉,鄉傳於邑,邑逹於國,國升於王。王不下堂而知率土之勞逸矣。初周公制禮,以著樂章,雅頌之音播於管弦、薦於郊國,而太師主職。及天厭周徳,禮壞樂崩,春秋之際舊章泯絕,司馬遷曰:古詩三千餘篇,孔子去其繁重,可通於義者采而録之,遠自稷契之功,次取殷周之盛,次陳幽厲之缺。始於衽席,故用關雎為首;奄有邦家,而收牡馬之類。凡所刪定三百一十有一篇,合於宮商,書之玉版,樂正雅頌各得其所。范寧曰:仲尼因魯史而修春秋,就太師而正雅頌。其言近之矣。夫四國所陳,臣下所獻,出自百家,辭生鄙俚,豈能盡善?若不刋正,無禆國風。又遭暴秦,並為煨燼,而詩同樂章布於人口,三百之外唯亡六篇。比諸典籍,未為殘滅。詩者溫柔敦厚之教,曰思無邪,若不繼跡王業,何得謂之為雅?三代之封建九土、分星六服,諸侯唯存十五國而已,荊徐呉越僭竊名位,杞莒邾滕雜用夷禮,江黃道桐陷於楚服,不與諸夏同風。葢亦沒而不取也。其徳薄而淺,自取削滅者,夫復奚言焉?

解說第二

詩含神霧云:詩者持也,在於敦厚之教,自持其心,諷刺之道可以扶持邦家者也。鄭玄云:詩者承也,政善則下民承而讃詠之,政惡則諷刺之。梁簡文云:詩者思也辭也,發慮在心謂之思,言見其懐抱者也。在辭為詩,在樂為歌,其本一也。故云好作歌以訊之是也。詩人先系其辭,然後播之樂曲。大康之亂,五子之歌,文近於詩,載於夏典;殷湯之盛,而有頌聲;文武克成王業,周公能致太平,四始六義煥然昭著;幽厲板蕩則變雅著,自茲以往,美刺相雜矣。
諸侯之詩謂之國風,校其優劣以為次序。周召二南之風,聖人之詩,以為正經,故處眾國之首。邶墉衛居殷之舊地,畿內方千里,比諸侯為大,故次二南。黍離謂王風,嘆宗周之傾覆,卜洛之地不過六百,既狹於衛,用以次之。平王東遷,晉鄭是依,鄭武公有功於王室,故次王風。齊封營丘,初有百里,周公斥大九州島之地加太公之後,地居五百,小於王國,亦次鄭。魏國為晉獻公所滅,晉滅同姓見貶,故升魏於晉之上。晉唐叔受桐葉之封,地有四百,既小於齊,又居魏後。秦雖處西戎,能救周室,平王東遷之後以豐鎬之地賜之,周畿之內地方八百,比晉則為不可,故宜次之。陳本侯爵,雖備三恪之裔,至於哀公荒淫不恤民事,故劣於秦,是用次之。曹子爵,昭公奢侈好任小人,土地侵削,故居檜後。豳詩是周公遭流言之作,且以救亂別繼公劉,故處國風之後,列在小雅之前也。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