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蓋豬籠草

毛蓋豬籠草

毛蓋豬籠草(學名:Nepenthes tentaculata)是一種分布於南亞印度尼西亞蘇拉威西島婆羅洲的熱帶食蟲植物。其生長於海拔400米至2550米的地區。

種加詞“tentaculata”來源於拉丁文“tentacula”,意為“觸鬚”,指其籠蓋上表面的附屬物。

基本介紹

形態特徵,分布範圍,生長環境,植物學史,

形態特徵

毛蓋豬籠草為藤本植物。莖呈圓柱形至三稜柱形,可長達3米,直徑可達5毫米。節間距可達10厘米。
毛蓋豬籠草的葉片無柄,呈披針形至橢圓形,可長達15厘米,寬至3厘米。葉尖為圓至急尖,葉基心形,抱莖,包圍莖部。中脈兩側的縱脈可多達4條。羽狀脈為不規則的網狀。籠蔓可長達15厘米。
毛蓋豬籠草的捕蟲籠都很小,高度很少超過15厘米。但一些較特殊的標本其捕蟲籠可高達30厘米,寬至8厘米。毛蓋豬籠草的下位籠下三分之一為卵形,上部為圓柱形,上位籠通體為圓柱形。下位籠腹面具一對籠翼,上位籠的籠翼常縮小為一對隆起。籠口一般為卵形,前部和基部呈急尖,非常的傾斜。唇為圓柱形,可寬達5毫米。具小型的唇肋和細小的唇齒。籠蓋為卵形。通常情況下,籠蓋上表面有許多絲狀的附屬物,多集中於籠蓋的邊緣。但某些變型完全缺失這個結構。
毛蓋豬籠草的花序為總狀花序。總花梗可長達15厘米,花序軸可長達10厘米。通常雌性花序要短於雄性花序。花梗少苞片,長達約為10毫米。萼片為橢圓形至披針形,可長達3毫米。一項對來自同一標本(Mjöberg 49,採集於婆羅洲海拔1700米處)的花粉大小研究顯示,其210粒花粉的平均直徑為29.8微米(標準誤為0.4,變異係數為7.0%)。
毛蓋豬籠草無毛被,植株所有部分都無毛。

分布範圍

分布於蘇拉威西婆羅洲的熱帶食蟲植物

生長環境

其生長於海拔400米至2550米的地區。

植物學史

根據托馬斯·洛布在1853年採集的標本[3],約瑟夫·道爾頓·胡克在他1873年的專著《豬籠草科》中正式描述了毛蓋豬籠草。
在隨後的幾年,毛蓋豬籠草出現於眾多著名植物學家的著作中,如弗雷德里克·威廉·伯比奇(1882年)、奧多阿多·貝卡利(1886年)、恩斯特·溫施曼(Ernst Wunschmann,1891年)、奧托·施塔普夫(1894年)、君特·貝克·馮·曼那哥塔-勒馳奈(1895年)、雅各布·海斯伯特·博爾拉吉(Jacob Gijsbert Boerlage,1900年)、埃爾默·德魯·美林(1921年)和弗雷德里克·恩德特(1925年)。
約翰·繆爾黑德·麥克法蘭1908年的專著中包含關於該物種的修訂描述與插圖。1914年,麥克法蘭在《林奈學會雜誌》(Journal of the Linnean Society)上寫過關於毛蓋豬籠草的文章。
1928年,B·H·丹瑟在他的開創性專著《荷屬東印度群島的豬籠草科植物》中提供了毛蓋豬籠草的植物學描述及拉丁描述。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