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藥部位
根、果實。
性味
味辛、苦,性平。
歸經
歸脾、胃、大腸經。
功效
清熱利濕,和中健脾。
主治
用於濕熱內蘊,嘔吐,泄瀉,痢疾,勞傷疲乏。
相關配伍
1、治上吐下瀉:鄧向觀根9g,青槓子、柿蒂各9-15g。煎水服。上方家鐵鏽根15g,治赤痢;加灶心土9g,治白痢。(《貴州民間藥物》)
2、治勞傷疲乏:毛葉石楠鮮果120-150g,水煎,沖黃酒、紅糖,早晚飯前各服1次。或鮮毛葉石楠根180-210g,山靛青(馬鞭草科大青)90-120g,胡頹子根皮30-60g。水煎,沖黃酒、紅糖,早、晚飯前各服1次。(《天目山藥用植物志》)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10-15g。
採集加工
全年均可采根,洗淨,曬乾。8-9月果實成熟時摘果,曬乾。
形態特性
毛葉石楠又名糯米珠,細毛扇骨木,雞丁子,吉鈴子,活雞丁。落葉灌木或小喬木,高2-5米;小枝幼時有白色長柔毛,以後脫落無毛,灰褐色,有散生皮孔;冬芽卵形,長2毫米,鱗片褐色,無毛。葉片草質,倒卵形或長圓倒卵形,長3-8厘米,寬2-4厘米,先端尾尖,基部楔形,邊緣上半部具密生尖銳鋸齒,兩面初有白色長柔毛,以後上面逐漸脫落幾無毛,僅下面葉脈有柔毛,側脈5-7對;葉柄長1-5毫米,有長柔毛。花10-20朵,成頂生傘房花序,直徑3-5厘米;總花梗和花梗有長柔毛;花梗長1.5-2.5厘米,在果期具疣點;苞片和小苞片鑽形,長1-2毫米,早落;花直徑7-12毫米;萼筒杯狀,長2-3毫米,外面有白色長柔毛;萼片三角卵形,長2-3毫米,先端鈍,外面有長柔毛,內面有毛或無毛;花瓣白色,近圓形,直徑4-5毫米,外面無毛,內面基部具柔毛,有短爪;雄蕊20,較花瓣短;花柱3,離生,無毛,子房頂端密生白色柔毛。果實橢圓形或卵形,長8-10毫米,直徑6-8毫米,紅色或黃紅色,稍有柔毛,頂端有直立宿存萼片。花期4月,果期8-9月。
生長環境
生於海拔800-1200m的山坡灌叢中。分布於甘肅、山東、江蘇、安徽、浙江、江西、福建、河南、湖北、湖南、廣東、貴州、雲南等地。
相關論述
《全國中草藥彙編》:“治上吐下瀉,赤白痢疾,恢復疲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