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葉油丹(學名:Alseodaphne andersonii (King ex Hook. f.) Kosterm.)是樟科油丹屬植物,喬木,高達25米,胸徑30-45厘米。枝條粗壯,近黑色,具縱向條紋,有少數不明顯褐色長圓形皮孔,幼時被銹色微柔毛,老時變無毛。葉橢圓形,長12-24厘米,寬6-12厘米。圓錐花序生於枝條上部葉腋內,長20-35厘米,多分枝。果長圓形,長達5厘米,寬達2.8厘米;果梗鮮時肉質,紫紅色,長約1厘米,上端膨大,粗約4毫米。花期約7月,果期10月至翌年3月。
分布於印度東北部、緬甸、泰國、寮國、越南和中國;在中國分布於雲南東南部及南部、西藏東南部,在雲南西南主要分布於景洪、勐海、瀾滄、勐臘、瑞麗等縣海拔540-1250米的低中山溝谷或山坡常綠闊葉林內。主要生長於海拔(1000)1200-1500(1900)米的潮濕溝底至山頂的常綠闊葉林中,為該類型森林中的主要上層樹種之一。
毛葉油丹是中國滇南產區的優良用材樹種之一。木材紋理直;結構細至中,均勻;乾縮小至中;質軟;重量及強度中;衝擊韌性低;品質係數高。乾形通直,易於加工乾燥,重量及強度中等,材色美觀,耐腐性亦強,民眾喜用作房屋建築、室內裝飾、家具、日常用具、農具、造船等,亦可用作橋樑、枕木、海港碼頭、車輛、坑木等,為優良的膠合板用材。
(概述圖可來源:)
基本介紹
形態特徵,產地生境,繁殖方法,栽培技術,病蟲防治,主要價值,
形態特徵
喬木,高達25米,胸徑30-45厘米。枝條粗壯,近黑色,具縱向條紋,有少數不明顯褐色長圓形皮孔,幼時被銹色微柔毛,老時變無毛。葉橢圓形,長12-24厘米,寬6-12厘米,先端驟短尖,基部銳尖至寬楔形,近革質,上面晦暗,無毛,下面綠白色,幼時被銹色微柔毛,老時毛被漸脫落,中脈在上面凹陷,下面凸起,側脈每邊9-11條,斜向上升,在上面凹陷或扁平,下面凸起,在葉緣之內消失,橫脈遠隔,明顯,常分枝,細脈網結,有蜂巢狀的淺窩穴,葉柄粗壯,長(2)4-5.5厘米,腹凹背凸,多少被銹色微柔毛。
圓錐花序生於枝條上部葉腋內,長20-35厘米,多分枝,最末端分枝具(3)5-6花;總梗長10-15厘米,與各級序軸及花梗均密被銹色微柔毛。花梗纖細,長約2毫米,果時增粗。花被裂片卵圓形,長(1.5)2-2.5毫米,密被銹色微柔毛;外輪花被片略小,具3脈,內輪花被片較大,具5脈,果時均脫落。能育雄蕊細小,第一、二輪雄蕊花葯長圓形,具腺點,藥室4,成對迭生,內向,花絲無腺體,被長柔毛,第三輪雄蕊花葯長方形,具腺點,藥室4,成對迭生,外向,花絲基部有一對大而近無柄的腺體,被長柔毛。退化雄蕊微小,腎形。子房卵球形,花柱短而偏斜,柱頭頭狀。果長圓形,長達5厘米,寬達2.8厘米,鮮時綠色,熟時紫黑色;果梗鮮時肉質,紫紅色,長約1厘米,上端膨大,粗約4毫米。花期約7月,果期10月至翌年3月。
產地生境
分布於印度東北部、緬甸、泰國、寮國、越南和中國;在中國分布於雲南東南部及南部、西藏東南部,在雲南西南主要分布於景洪、勐海、瀾滄、勐臘、瑞麗等縣海拔540-1250米的低中山溝谷或山坡常綠闊葉林內。主要生長於海拔(1000)1200-1500(1900)米的潮濕溝底至山頂的常綠闊葉林中,為該類型森林中的主要上層樹種之一。
繁殖方法
栽培技術
栽植:每年6-7月造林。株行距2米×3米,打塘規格為30厘米×30c厘米×50厘米,打塘後曬塘15-20天可回塘,塘峰高出地表10-15厘米。定植時在塘峰處挖20厘米的定植穴,種植時去除容器,將苗植於穴中央,四周壓實。
撫育:定植後苗木易受雜草競爭而影響造林成活和幼林生長,因此在造林後2-3年內,應加強撫育管理,幼林鬱閉前每年全面鋤草塊狀鬆土2次,撫育時間應安排在高峰生長季節到來之前,即第一次撫育在4-5月,第二次在8-9月。
病蟲防治
主要價值
毛葉油丹是中國滇南產區的優良用材樹種之一。木材紋理直;結構細至中,均勻;乾縮小至中;質軟;重量及強度中;衝擊韌性低;品質係數高。乾形通直,易於加工乾燥,重量及強度中等,材色美觀,耐腐性亦強,民眾喜用作房屋建築、室內裝飾、家具、日常用具、農具、造船等,亦可用作橋樑、枕木、海港碼頭、車輛、坑木等,為優良的膠合板用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