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腿鼠耳蝠

毛腿鼠耳蝠

毛腿鼠耳蝠(學名:Myotis fimbriatus),是蝙蝠科鼠耳蝠屬的動物。

毛腿鼠耳蝠體型稍小,前臂長40mm左右。脛部背腹面均具毛。翼膜止於外趾基部。

毛腿鼠耳蝠為中國特有種,棲息於亞熱帶闊葉林地帶的山區岩洞內,有冬眠習性,以飛蟲為食。

毛腿鼠耳蝠已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2008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 3.1——無危(LC)。

(概述圖來源:)

基本介紹

形態特徵,棲息環境,生活習性,分布範圍,繁殖方式,亞種分化,種群現狀,保護級別,

形態特徵

毛腿鼠耳蝠中小體型,前臂長約42mm。頭部較寬,兩耳間距約5mm。第三、四、五指掌骨約等長。脛骨短,長約17mm。後足長,顯著超過脛骨長之半,達60%。
毛腿鼠耳蝠體毛密而柔軟,長5-6mm。背部整體暗棕褐色,中央灰色較兩側略重,背毛基淺灰色,毛尖淡褐色。腹毛污白色,毛基黑灰色,毛尖白色。尾基、脛骨背腹面內側具有白色細毛,基部較密,部分在股間膜近後肢部形成毛邊。爪尖白色,翼膜色同背色。
毛腿鼠耳蝠頭骨吻鼻部扁寬,兩側向外鼓凸。鼻竇淺。額骨前端急劇隆起。腦顱圓,有直嵴但不特別發達。顴弓較粗壯。齶骨寬長,齶竇較淺。
毛腿鼠耳蝠上門齒每側2枚,低小,均具後附尖。犬齒大,與門齒間隙明顯。上前臼齒每側3枚,第一上前臼齒約為犬齒的1/3,第二上前臼齒齒突高約為其前前臼齒的1/2高,排列不很緊密,均在齒列中。第三上臼齒缺失後尖,呈“N”形,各臼齒內側齒突均為一個。下門齒每側3枚,齒冠分3小葉,排列緊密。犬齒髮達。下前臼齒每側也為3枚,第二下前臼齒最小,但僅略小於第一下前臼齒,於第一、三下前臼齒間有較小的間隙,排列齒列中。

棲息環境

毛腿鼠耳蝠棲息於亞熱帶闊葉林地帶的山區岩洞內。洞周多有灌木、草叢隱蔽,洞道一般較深遠,洞室較大,洞壁多具凹窟,洞內潮濕常有積水,有些部位常年滴水。

生活習性

毛腿鼠耳蝠常成小群或3-5隻一起匿於石縫穴中,也有少數單只掛於洞壁,棲點一般高均2-3m。曾見與折翼蝠、魯氏菊頭蝠皮氏菊頭蝠大蹄蝠等同居一洞,偶見與絨鼠耳蝠混居一處。有冬眠習性,11月下旬進入冬眠,翌年3月中下旬出眠。2月下旬當室溫8.2-9.2℃時,其體溫8.9-10.4℃。以飛蟲為食,其腸道長度約為體長的3.66倍(3.46-3.88)。

分布範圍

毛腿鼠耳蝠為中國特有種,分布於中國的安徽、福建、貴州、江蘇、江西、四川、雲南、浙江、香港。
毛腿鼠耳蝠

繁殖方式

毛腿鼠耳蝠6月上旬產仔,每胎產1隻仔。初生仔重約2g,眼未睜開,但張口要吃,生命力也較強,幼仔成長較快,6月中旬有的幼仔體重已達5g。

亞種分化

毛腿鼠耳蝠為單型種,無亞種分化。

種群現狀

毛腿鼠耳蝠種群分布不零散,暫無具體的種群數量信息,發展趨勢也未知。

保護級別

毛腿鼠耳蝠已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2008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 3.1——無危(LC)。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