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腿雕鴞

毛腿雕鴞

毛腿雕鴞(學名:Bubo blakistoni):是鴟鴞科、雕鴞屬的大型鴞類。體長67-78厘米,平均體重約3.2千克。外形和雕鴞相似,但耳羽長而尖,面盤不明顯。頭頂中央有白斑。通體體羽大都灰褐色,具黑色羽乾紋。飛羽褐色,有淡赭色縱紋和橫斑及斑點。胸、腹,肋具褐色羽乾紋。趾不被羽。虹膜橙黃色,嘴淺灰色。

棲息於低山闊葉林、混交林和山腳林緣與灌叢地帶的溪流、河谷等生境中,夜行性,白天多隱藏在河邊的樹上或河流沿岸的懸崖上,黃昏和夜晚出來活動,主要以魚類為食,也吃喇蛄、蝦、蟹等水生動物。分布於俄羅斯遠東地區、日本北海道和中國東北地區。

(概述圖參考來源:)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毛腿雕鴞
  • 拉丁學名:Bubo blakistoni
  • 外文名:英文 Blakiston's Eagle-owl, Blakiston's Fish-Owl
    西班牙文 Búho Manchú
  • 同義學名:Ketupa blakistoni (Seebohm, 1884)
  • 動物界
  • 脊索動物門
  • 鳥綱
  • 鴞形目
  • 鴟鴞科
  • 雕鴞屬
  • :毛腿雕鴞
  • 亞門脊椎動物亞門
  • 亞綱今鳥亞綱
  • 亞種:2亞種 
  • 命名者及年代:Seebohm,1884
  • 保護級別:瀕危(EN)IUCN標準、中國《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一級  
物種學史,形態特徵,近種區別,棲息環境,生活習性,分布範圍,繁殖方式,亞種分化,保護現狀,保護級別,種群現狀,

物種學史

毛腿雕鴞(Bubo blakistoni)在2014年之前歸屬於漁鴞屬(Ketupa) ,2014年劃歸於雕鴞屬“Bubo”。

形態特徵

毛腿雕鴞體長60-71厘米,翼展50-56厘米,尾長24-29厘米。雄鳥平均體重3.1千克,雌鳥平均3.25千克。最高體重記錄為4.6千克。雌鳥比雄鳥大。體羽大都灰褐色,具黑色羽乾紋;額基和眼先具白色硬羽,其端部為黑色。額、頭頂、後頸至上背灰褐色,具明顯的黑色羽乾紋;頭頂中央有由數枚純白羽毛構成一塊白斑。面盤不明顯,面部羽毛鬆散,羽枝分離,呈灰褐色,羽乾和羽端黑褐色。耳羽較長,約90-108毫米,黑色,基部兩翻灰棕色。肩、背棕褐色,具較寬的黑色羽乾紋,兩翻沾有葡萄紅色。外側數枚肩羽外翈棕白色,腰及尾上覆羽暗灰褐色,具黑褐色羽乾紋;翅上覆羽暗灰褐色,具寬闊的黑褐色羽乾紋,兩翈外緣雜以白斑;飛羽黑褐色,外翈具棕白色橫斑,內翈具橙棕色橫斑;外側尾羽白至棕黃色,雜以稀疏的褐斑;中央尾羽橙棕色,雜以寬闊的褐色橫斑。頦灰白色,具黑色羽端,喉白色,雜以稀疏的黑褐色細羽乾紋。胸、脅、腹栗褐色,具黑色羽乾紋,兩翈具褐色細橫紋;尾下覆羽棕白色,端部具黑色羽乾紋,跗蹠上下前後全被灰白色絨羽,腋羽棕白色。趾裸出,呈藍黑色,趾底具刺突,爪較鈍。
虹膜橙黃色,嘴角灰色或灰白色,基部沾藍。

近種區別


毛腿雕鴞
體量
體長60-71厘米,翼展50-56厘米,尾長24-29厘米
體重♀1410-3959克,♂1025-2200克;體長♂555-732毫米,♀650-890毫米
特徵
外形和雕鴞相似,但耳羽長而尖,面盤不明顯。頭頂中央有白斑。通體體羽大都灰褐色,具黑色羽乾紋
體羽大部分為黃褐色;喉白色;頭有耳簇羽;後頸和上背棕色,有黑色羽乾紋;頦白色;胸棕色;下腹中央棕白色;覆腿羽和尾下覆羽微雜褐色細橫斑
圖片
毛腿雕鴞
毛腿雕鴞
毛腿雕鴞
雕鴞

棲息環境

棲息於低山闊葉林、混交林和山腳林緣與灌叢地帶的溪流、河谷等生境中,也出現於海岸和林區漁塘,特別是富有水生動物而隱藏條件較好的林區河流附近。寬闊的河流平原上茂密的針葉林、混交林和闊葉林,在湍急的水域中提供島嶼和不會結凍的永久泉水。在千島群島,棲息在茂密的冷杉和雲杉林中,在湖泊、河口和海岸邊有一些落葉喬木的地方。

生活習性

為夜行性,白天多隱藏在河邊的樹上或河流沿岸的懸崖上,黃昏和夜晚出來活動,有時靜立在河中的石頭上,也可以在淺水中涉水而行。常單獨活動和棲息,很少成群活動。飛翔時兩翅扇動很快,但毫無聲響。常貼著水面或地面低空飛行,每次飛行的距離也不遠。
毛腿雕鴞
主要以魚類為食,有時這些獵物的體型相當大,如阿穆爾梭魚、鯰魚、江豚、鱒魚、鮭魚和小龍蝦。它們也會帶走青蛙,大量餵給幼鳥。在冬天,也會捕食哺乳動物,如野兔和貂。在捕獲水生獵物時會進入水中並涉過淺灘,或者站在水邊等待並撲向獵物。它們還會像海鷹一樣在飛行中從水中抓魚。有時為了恐嚇對手,還能擺出一種可怕的姿態,稱為恐嚇炫耀,先將羽毛豎起,特別使頭部和頸部的羽毛,然後頭部猛向前伸,部分或全部地張開雙翅,同時不斷地發出刺耳的叫聲,使對手感到非常地恐怖。叫聲拖長而嘶啞,為短促、深沉的“boo-boo-boo”聲,有別於雕鴞的兩音節叫聲。

分布範圍

分布於中國、日本和俄羅斯(東亞區)。
該物種發現於俄羅斯遠東沿海山脈,北至馬加丹,包括庫頁島千島群島南部和阿穆爾盆地(J. Slaght in litt. 2012);中國黑龍江、吉林和內蒙古東部以及日本北海道中東部山區。也可能生活在朝鮮。
毛腿雕鴞
毛腿雕鴞分布圖

繁殖方式

該物種在離地2-18米的大樹洞中築巢,很容易進入人工巢箱。它們不一定每年都繁殖,很可能是由於食物供應限制和天氣條件所致。求偶發生在1-2月。早在3月中旬就開始產卵,那時地面和樹木還覆蓋著積雪。每窩產卵為1-3枚,通常為2枚。卵是完全白色的,尺寸為61×48.5毫米至62.4×49毫米。雌鳥單獨孵化卵,而雄鳥提供食物。孵化期約為35天。幼鳥在孵化後35-40天內離開巢穴,並在大約50天長出羽翼。亞成鳥在幾個月內仍然依賴父母,並在第二年留在它們的出生地。

亞種分化

毛腿雕鴞(2亞種)

中文名稱
學名
命名者及年代
1
毛腿雕鴞指名亞種
Bubo blakistoni blakistoni
Seebohm, 1884
2
毛腿雕鴞東北亞種
Bubo blakistoni doerriesi
Seebohm, 1895

保護現狀

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2016年 ver3.1——瀕危(EN)。
列入中國《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2021年2月5日)一級。

種群現狀

俄羅斯濱海邊疆區的毛腿雕鴞數量為250-400隻(最多80對),該地區代表其分布範圍的最南端,因此總種群規模可能達到幾千隻(J. Slaght in litt. 2012 ; 大陸有450-500對,島嶼亞種約60對)。該物種在俄羅斯和中國正在下降,但在日本北海道略有增加(Hayashi in litt. 2016)。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