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竹基腐病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毛竹基腐病
  • 發現時間:1975年
  • 發現地區:江蘇省常熟市虞山林場
  • 性質:病害
分布及危害,症狀,病原,發病規律,防止措施,

分布及危害

【分布及危害】 毛竹基腐病是1975年在江蘇省常熟市虞山林場首次發現的新病害。目前已知在浙江安徽、江西、湖南、湖北和四川等省均有發生。該病主要危害當年生毛竹(P.pubescens)的嫩竹,輕者在竹稈基部留下凹陷的爛斑,降低材質,易遭風折。嚴重時,病斑包圍竹稈一圈或大部,造成全株枯死。發病率高的竹林生長和來年的出筍量都受影響。

症狀

【症狀】 病竹稈基部的第三到第五節的竹壁上首先出現,初為黃褐色到紫褐色的點狀小斑,星狀或條狀分布。這時因竹稈基部有筍籜包裹,不易被發覺。這些小病斑迅速向上擴展,並相互聯合成為條狀或塊狀大斑。受到侵染的竹肉組織變為淺褐色,向上擴展的速度遠比外壁上的病斑為快。當病斑一旦到達竹節處,則迅速橫向發展,使竹節整圈或大部變為褐色,並以此竹節為基點,大幅度地沿著竹稈內的輸導組織向上擴展,同時從竹稈內部逐漸向外壁蔓延。在竹稈上可以看到從竹節上發展的塊狀或條狀的雲紋斑,顏色初為黑褐色,後轉變為淡褐色。病斑中部凹陷或有縱向皺紋,表面出現淚狀液滴或白色粘液,乾後留下白色粉狀物,竹節處更為明顯。這些粉狀物不易用手指揩掉。

病原

【病原】 該病主要是由暗色節菱孢菌(Arthrinium phaeospermum Ellis)為害引起的。該菌很容易從病組織內分離。接種試驗證明該菌具有很強的致病力,並且寄主表現出典型的症狀。病原菌在PDA培養基上生長茂盛,菌絲初為純白色,隨著黑色分生孢子的產生而使整個菌落變為灰白色。老熟的菌落褐色、深褐色或黑褐色。分生孢子黑色,扁圓形,由兩個圓形的透鏡狀的菱狀物組成,接合處有一條明顯的縫。因此這種孢子正面觀為圓形的,像一個鐵餅,側面觀為梭形,中間一條發芽縫。直徑為7.3~11.7μm,厚度為4.6~6.5μm。分生孢子的發育方式為分生芽殖型:在菌絲上先形成一個桶狀或葫蘆狀的母細胞,其寬度與菌絲相近。從母細胞上伸出一根十分纖細的、無色的產孢細胞,頂生一個黑色的分生孢子。然後產孢細胞從基部的母細胞處增長,並在其側面,即第一個孢子的下方形成第二個分生孢子。產孢細胞又從基部增長,在側面形成第三個孢子,並依此方式,繼續不斷形成許多分生孢子。分生孢子在脫落前還可以芽殖的方式形成一串向頂性成熟的孢子鏈。以致後期進行觀察時,只能看到一團黑色的孢子堆。
在多雨的年份,或者在飽和濕度的條件下,常可以在病斑表面看到白色,或粉紅色或桃色的鐮刀菌菌落,有時在竹腔內也能看到茂盛的鐮刀菌菌絲體,用這種鐮刀菌接種,不僅表現出強致病力,而且能使接種寄主產生典型的症狀,故過去一直認為鐮刀菌是毛竹基腐病的主要病原。但通過多年的定點定位觀察,發現在發病初期不管是在病斑表面,病組織內或竹腔內,根本找不到鐮刀菌。在少雨的年份,整個發病期都沒有鐮刀菌出現,除非將病株帶回室內,將莖部浸在水中培養或進行保濕,則在病斑表面有時會出現茂盛的鐮刀菌菌落。但從表面有鐮刀菌的病斑內取組織進行分離培養,均未獲得成功,不管病斑表面的菌落是在田間自然發生的,還是通過保濕後產生的。但用鐮刀菌接種而發病的組織內很容易分離到該菌。因此,認為鐮刀菌是毛竹基腐病的一種次生的病原菌。該菌在PDA培養基上形成絨毛狀的,十分茂盛的氣生菌絲,白色,有時可變為粉紅色或鮮桃色。菌落底部有白色,粉紅色,桃色,黃色或褐色等。生長在培養基上的菌落不易產生分生孢子。分生孢子大部具1~5個隔膜,以3~5隔膜的最為常見,著生在桔黃色的粘孢子團內,無真正的小孢子。分生孢子的頂細胞伸長,逐漸變尖呈鳥嘴狀,基細胞具小柄。厚垣孢子生於菌絲的頂端或中間,單生或串生,也可由分生孢子的中部細胞膨大而成,表面光滑,球形或近球形,直徑9~12μm。從形態特徵,應鑑定為異孢鐮刀菌(Fusarium letersporum Nees ex Fr.)。茁芽短梗霉[Aureobasidium pullulans(De Bary) Arnaus]也曾被認為是毛竹基腐病的主要病原,因為它也和暗色節菱孢一樣很容易從病組織內分離到。但通過接種試驗表明,該菌雖也有一定的致病性,但它只能引起寄主組織局部壞死,不能形成典型症狀。

發病規律

【發病規律】 病菌以菌絲和孢子在土壤內,土表的病株殘體記憶體活越冬,成為翌年初侵染來源。發病時間一般在4月底5月初,這時竹筍高約1.5m左右,基部的第三節至第五節的筍籜開始張開,尚未木質化的幼嫩竹壁剛剛脫離筍籜的緊密包裹而與外界接觸,正處於十分感病的狀態。這時如遇大雨,反濺的雨水可以把土壤中的孢子帶到張開的筍籜內,加上未脫落的筍籜內積有足夠的雨水,非常有利於孢子的萌發和侵入。通常在雨後的第三天就可以找到點狀的小病斑。整個發病期一般持續20~30天,待幼竹木質化後就不再有新的侵染。當年發病的嚴重程度與4~5月份的雨量、溫度有密切的聯繫。多雨低溫的氣候條件,有利於病害的發生和發展。凡是地勢低,地下水位高,排水不良的竹林受害重;栽培管理水平高,竹子生長健壯的竹林受害輕。

防止措施

【防治措施】 低洼積水的林地要開溝排水,降低地下水位。清除竹林內的病株殘體,並燒毀,以減少初侵染源。加強竹林的撫育管理,增強寄主的抵抗力。在4月底5月初的發病初期,要儘快剝除竹稈基部的筍籜,減少感病部位的局部積水現象。並在竹稈表面噴灑20%粉銹寧乳油40倍液,或40%甲基托布津或稻瘟淨80倍液的內吸殺菌劑,能較有效地控制病情的發展。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