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導演:韓三平、茅毛、羅星
- 編劇:韓三平
- 主演:古月,孫敏
- 出品公司:峨眉電影製片廠
- 對白語言:漢語國語
- 中文名:毛澤東的故事
- 製片地區:中國大陸
- 類型:劇情、傳記
- 片長:2小時28分15秒
- 上映時間:1992年
- 色彩:彩色
- 線上播放平台:1905電影網
演職員,電影視頻,劇情簡介,演職員表,演員表,職員表,角色介紹,幕後花絮,獲獎記錄,幕後製作,影片評價,
劇情簡介
1975年末的一個夜晚,美國前總統尼克森的女兒朱莉和丈夫戴維帶著尼克森的信件來中南海拜訪毛澤東。談話輕鬆愉快,笑聲陣陣。長年跟隨在毛澤東身邊的工作人員鐘二牛,望著年邁而不失幽默的毛澤東,陷入了對往事的回憶之中。
1947年,毛澤東來到陝西佳縣農村,鄉親們無比高興,合計著為毛澤東看戲籌糧的事。毛澤東滿懷感激之情收取了認交糧食的清單,謝絕了鄉親們的厚意。部隊要走了,鄉親們提出讓毛澤東寫幾個大字作為鎮山之寶。毛澤東欣然落筆,寫下了“站在最大多數勞動人民一面”。戰士張二順是當地人,割捨不下八十多歲的老母親,想開小差離開部隊,正遭受批評。毛澤東碰巧趕到看見了這一幕。他囑咐張二順留在家鄉照顧老母,種好莊稼。
中共中央轉戰河北西柏坡,前線將士將繳獲的戰利品美國卡其布送給毛澤東,還請來了裁縫為他製作新衣。忽然,女兒李納跑進來,毛澤東快步上前抱起女兒,顧不上量衣,與女兒說親道熱。解放戰爭進入白熱化時,蘇聯特使米高場來到西柏坡。在宴請米高揚時,米高揚對中國汾酒讚不絕口,頻頻舉杯酣飲。毛澤東不勝酒力,用辣椒將米高揚的軍。面對痛苦不堪、連喊“上當”的米高揚,毛澤東幽默地說:“你有你的高招,我會我的絕活,中蘇兩黨取長補短才能無敵天下。”並托米高揚帶一串紅辣椒送給史達林。為取得全中國的勝利,黨中央決定進駐北京城,數萬農民前來送行。
進京後不久,毛澤東親自處理了劉青山、張子善貪污案,並告誡鐘二牛,共產黨人永遠不能貪污,要艱苦奮鬥。毛岸英在朝鮮犧牲的訊息剛剛傳來,鐘二牛尚不知情,他舉杯邀毛澤東為他喜得貴子乾杯。毛澤東心情異常悲痛,將噩耗告知,鐘二牛大驚失色收回酒杯。毛澤東壓住悲痛與中央領導一起聽取東北三省災情報告。
大躍進時期,毛澤東十分關心農民的吃飯問題。他親自去農村視察,在韶山看到了吃不飽飯的農民,用自己的稿費請他們吃了頓飽飯。在北京大學讀書的女兒李納回來了。她同樣飢餓不堪,毛澤東這才真正認識到大躍進的錯誤。
經歷了“文化大革命”的毛澤東,老態龍鐘,卻對美國友人說:“我還要去游美國密西西比河。”毛澤東的個性深深吸引了尼克森的女兒和女婿。戴維說毛澤東是偉人,一個極有魅力的偉人。
演職員表
演員表
參加演出 | 周宗印、扈茜、陶如銀、周福明、王玉田、王寧、孫星、李鳳洲、張忠傑、陳菱、楊志剛、紀永剛、李舸、李中、白莉、周金成、喬建新、張飛、季布、侯維應、王舒華 |
職員表
製作人 | 導演 | 副導演(助理) | 編劇 | 攝影 | 配樂 | 剪輯 | 道具 | 美術設計 | 造型設計 | 服裝設計 | 燈光 | 錄音 | 布景師 |
---|---|---|---|---|---|---|---|---|---|---|---|---|---|
陳思明(製片主任) 張川(製片主任) 李承業(製片) | 韓三平 | 范元 胡塗 張明祿 | 韓三平 茅毛 羅星 | 羅遜 肖桂忠 (副攝影) | 郭文景 | 袁方 | 朱海 | 吳緒經 陳德生 | 王慶平 曾曉錚 王藝 | 帥芙蓉 王乃龍 陳繼英 | 祝國榮 解學兵 | 屠六慶 | 鄭朝友(置景) |
責任編輯 | 熊郁 |
槍械 | 田宜華 |
擬音 | 鄭路 |
指揮 | |
男聲獨唱 | 張偉進 |
演奏 | 中央樂團交響樂隊、中國人民解放軍樂團 |
演唱 | 中央樂團合唱隊 |
演職員參考資料
角色演員介紹
- 毛澤東演員:古月新中國的締造者。他幽默、睿智,平易近人,是目光如炬的政治家、遠見卓識的思想家、豪放不羈的詩人,但也有平凡人的喜怒哀樂。作為農民的兒子,他清楚地認識國情,深深地懂得占中國人口大多數的農民需要什麼,為解決神州百姓的溫飽而不斷探索,同時,他堅定的認為中國共產黨必須始終站在大多數人民一邊。
- 鐘二牛演員:孫敏毛主席的衛士長。從1948年東渡黃河到毛主席的晚年,一直陪伴在主席身邊。是個坦誠的老實人,因此得到毛澤東和信任。一開始他並不想長期留在領導身邊,毛主席便與他“談判去留”,定下半年之約,後來他自願終身追隨毛主席。多年的相處使他在感情上與毛主席相通。在毛主席的出謀劃策下,他成就了美滿的姻緣。
- 村長演員:馬雙慶陝西佳縣某村的村長,質樸、憨厚,真心地感謝毛主席帶領窮人得解放。為了好好招待來到村中的毛主席,他與村中老漢們合計,動員村民們克服困難捐糧請毛主席看戲,而且主動認捐八斤小米。
- 張二順演員:魏天堂佳縣當地人,八路軍戰士。因割捨不下八十多歲的老母親,想開小差離開部隊。正當他遭受批評時,毛主席碰巧路過看見了這一幕,便批准他留在家鄉照顧老母。
- 三伢子演員:唐彬彬毛主席同族長輩麼叔公的小孫兒,聰明伶俐,但是因為家裡窮困缺糧,他吃不飽,不得不天天以苕根充飢。正是他的童言無忌讓毛主席發現農民仍在餓肚子,陷入反思。
- 米高揚演員:肖力昂蘇聯派到西柏坡的特使。在接受毛主席宴請時,他對中國汾酒讚不絕口,頻頻舉杯邀請毛席酣飲,卻被不勝酒力的毛主席巧妙地用辣椒化解。
角色演員介紹參考資料
幕後花絮
- 為了塑造一個有血有肉的毛澤形象,作者曾三次到位北京聽取有關部門意見,經過一年的反覆修改,劇本才定稿通過。
- 影片開機前,峨眉電影製片廠的廠長吳寶文親自到攝製組蹲點一個多月,在佳縣實地考察拍攝情況,後來又到西柏坡,直到第一、二批樣片得到電影局比較滿意的反饋後,他才返回廠里。
- 在主演該片之前,古月已經在28部影視作品中扮演毛澤東,但他絲毫沒有懈怠。因為角色年齡跨度大,他按照導演要求,演中年戲時就少吃減肥,演老年戲則多吃長胖。
- 為了加強劇組人員的思想管理,統一認識,峨眉廠派了專職支部書記,黨委把拍片的過程作為學習毛澤東思想和毛澤東偉大精神的過程。因為外景地大多是毛澤東居住和到過的地方,黨支部在拍攝過程中組織劇組參觀中南海故居、西析坡、韶山等地的紀念館,訪問毛澤東身邊的工作人員和他接觸過他的民眾,加深了大家對毛主席的熱愛。
- 為了拍攝民眾送別毛主席的戲,該片需要在農村組織一萬多名民眾演員,為了取得當地政府支持,古月特意以毛主席的造型陪導演一起到鄉政府做工作。後來,當地政府動員了三十九個村的村民協助拍攝。為了保證準時到拍攝現場,這些村民有的需要凌晨四五點鐘就出門。然而,拍攝當天下起了大雪,因為是晴天的戲,導演只得決定推遲拍攝。但是,雪一下就是幾天,導演只好因地制宜把送別的戲改為雪景。為了搶時間,攝製組分成幾十個小組,分頭走鄉串戶,到農民家中進行勸說工作,僅用了一天半,就重新落實了一萬多人的民眾演員。拍攝時氣溫達到零下二十幾攝氏度,攝製組準備的幾卡車麵包都凍成了石頭。村民們見狀便在休息時給攝製組送去了蛋花湯和油條。
- 該片原本準備在紀念《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發表50周年以前公映,為此,各部門晝夜苦幹,僅用了32天就完成了雙片。不過,為了讓影片更加完善,製片廠聽取專家意見,反覆修改,影片公映時間推遲到“七一”前。為了讓影片準時上映,他們打破常規,奮戰6天5夜,完成了本來需要32天的拷貝洗印加工。
獲獎記錄
獲獎時間 | 獲獎獎項 | 獲獎方 | |
---|---|---|---|
1992年 | 第一屆中國長春電影節 | 特別獎 | 《毛澤東的故事》 |
第一屆山東電影節 | “龍山杯”優秀故事片獎 | 《毛澤東的故事》 | |
最佳男演員 | 古月 | ||
1993年 | 第二屆“五個一”工程獎 | 《毛澤東的故事》 | |
第16屆《大眾電影》百花獎 | 最佳男演員 | 古月 |
幕後製作
創作動機
韓三平認為毛澤東是中華民族的一代偉人,因此強烈地希望用電影這種藝術形式表現毛澤東,在銀幕上再現毛澤的的個性魅力,展示偉人豐富的情感世界和心理情緒。這既是他的創作動機也是他從構思劇本開始就確定的目標。
投拍過程
1989年,韓三平與茅毛、羅星合作開始創作《毛澤東的故事》的劇本。半年後,他們完成了文學劇本初稿,經“重大革命歷史題材影視創作領導小組”審查,獲得投拍許可。經過對劇本進行較大修改後,1990年的年初,攝製組正式成立。韓三平帶著創作人員沿毛澤東從解放戰爭到三年自然災害這段歷史的足跡,從陝北到河北、北京、韶山,進行實地考察,體驗生活,蒐集素材,選擇外景地。通過幾個月實地考察的體驗,以及與相關人士的座談交流,韓三平幾易其稿,拿出了修改後的文學劇本和分鏡頭劇本。同年5月,時任電影局局長的滕進賢帶領工作小組專程前往峨眉電影製片廠,與廠領導、創作人員反覆研究劇本的修改方案,中央文獻研究室亦提出了具體修改意見。
結構設計
設計影片的總結構時,韓三平在研究了同類題材影片的結構後,決定拋棄以重大歷史事件為貫穿線索、在事件中寫人的編年史式結構,因為這類結構容易使人物淹沒於事件中。他的考慮是,在自己執導的影片中毛澤東的內心情感世界才是要著力表現的,所以把自己影片的結構確定為“情緒結構”,由四個情緒塊組成。
攝影構思
由於影片結構是以人物情感表現來聯接的,所以攝影師羅遜和導演韓三平確定影片的影調是由呈塊狀的情緒色彩來決定。他們把影片分為四個段落:第一段(1947-1949)攝影基調以暖色調構成,以此來完成對毛澤東1949年以前輝煌成就的讚頌;第二段(從毛澤東進中南海到回韶山沖),攝影基調以清新、明快為主,反映毛澤東看到突飛猛進的社會變革,看到人民當家作主後歡快的面貌,心中充滿了喜悅之情;第三段(毛澤東回韶山沖到大閱兵),毛澤東的情緒特點是沉鬱、壓抑、憤懣的,閱兵又刻畫了毛澤東在人民軍隊中至高無上的地位,所以攝影基調由低沉而又冷峻向威武雄壯過渡;第四段(毛澤東晚年),由於毛澤東的晚年生活充滿了孤獨悲涼的情緒色彩,因此攝影基調也是設計為冷峻中透出悲壯。
為了更好地表現影片主題,攝影師羅遜在攝影畫幅中,嘗試通過毛澤東與周圍環境、人群所形成的空間構成形式的變化來表現毛澤東與人民民眾之間的關係由水乳交融式到封閉式的走向。例如在第一段中,他有意識地去人群中尋找視角,烘托毛澤東的胸懷和表現毛澤東與人民之間水乳交融的關係。而第二段中,他利用空曠而不完整的環境關係以及分離、對跳的鏡頭處理來暗示由於所處的地位毛澤東離人民越來越遠。此外,他對一些場景、鏡頭在光、色方面進行強化處理,以求刻畫毛澤東的精神風貌和性格特點。例如,陝北老鄉湊糧請毛主席看戲的夜景戲,羅遜把紅燈籠作為光源道個,藉以強調暖融融的氣氛,在照明燈具上也用了大量的橙紅紙,表現毛澤東和陝北人民向上的精神風貌。而同樣是夜景戲,毛澤東回老家請鄉親吃飯的戲,他以100瓦的白熾燈為光源依據,使燈絲部分產生刺眼的白光,為作為環境照明的燈具加上藍紙,以此營造青灰冷浸的氛圍,以烘托毛澤沉重的內心感受。
角色塑造
在人物方面,因為影片沒有正面寫一些歷史事件,再加上“情緒結構”,所以,韓三平沒有採用領袖題材中在毛澤東周圍設定眾多領袖作為陪襯的處理方法,而是只表現毛澤東一個人,並在他身邊設計了虛構人物——衛士長鐘二牛,把鐘二牛作為千百萬求翻身、尋解放的人民的代表,作為毛澤東廣大追隨者的縮影,集中筆墨只寫這一對人物關係。在演員表演方面,他要求扮演毛澤東的古月盡力去表現人物性格和情緒上的變化,而且從劇本入手,有意識地壓縮台詞甚至不要台詞,給演員用神態表現人物的空間。
影片評價
正面評價
《毛澤東的故事》在藝術上不落陳套,獨闢蹊徑,為革命歷史題材影片的深化,為領袖人物形象的豐滿,作出了具突破性意義的可喜貢獻。該片為了表現毛澤東的情感世界,在題材的開拓和結構的處理上別具匠心。該片著重在歷史巨畫的細部上精雕細刻,在對毛澤東情感世界的開掘中,重點突出了毛澤東與人民之間的血肉之情,通過描寫毛澤東與普通勞動民眾的關係,展示出毛澤東偉大的人格魅力。(新浪娛樂評)
該片是有別於《開國大典》、《開天闢地》、《大決戰》等同題材影片的又一異峰突現。它打破了革命歷史題材影片結構的常規,採用與眾不同的情感匯融式結構。該片裡的毛澤東處於一個順時空結構之中,在他與警衛長、下級領導、部隊指戰員的廣泛而深入的接觸中,結構起多向性的人際關係網路,以諸多感人至深的情節結構的情感鏈條展現毛澤東的歡笑與悲痛、成功與挫敗、反思與展望,如一幅幅重彩濃抹的油畫,一首首意象深邃的抒情詩,催人淚下,促人深思。它著意於情感的匯融,又讓觀眾有“戲”可看。在表現毛澤東情感起伏的流程間,充盈著濃郁的生活情趣,把毛澤東數十年中閃光的生活事件、閃光的人格本質,富於情感地匯融貫通起來,從結構上固定作品內涵,提供人物造型、動作、語言、時空等視聽形象系統地合情合理的藍圖,使影片展現得事入其人,頗見神韻。影片善於抓生活核心,用確鑿的歷史事實和感人的生活真貌為依據,精心構思,精闢處理,以現代人的思維觀照,多角度地塑造了毛澤東血肉豐滿、自然真切、生動鮮明的性格多稜角結構,讓觀眾從一個情感匯融的新視角,更加深刻地感受到毛澤東的全貌。(《當代電影》評)
負面評價
該片在題材開拓、結構處理、意旨確定上均有一定特色,稱得上是上乘之作,但嚴格來講,該片仍有幾點不足。一是頭緒過於紛繁。影片跨越數個歷史階段,包容了二十幾個故事,由於過分的羅列和堆砌,以致造成形滿神散,沖淡了題旨,使一些原本充滿張力的情境歸於疲軟和無力。二是主觀意念過分強烈。影片的四大板塊基本獨立成篇,儘管採用了復調結構,由於創作者的主觀敘述態度過分強烈而顯得生硬,不自然。(《電影評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