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
- 授課教師:趙躍先、胡志遠、王增劍、王曉榮、賈晉鋒、郭玉剛、申冬梅、張振東、高宇、饒剛、段艷
- 首次授課時間:2019年春夏
- 授課平台:智慧樹
- 類 別:國家級一流本科課程、慕課
- 建設院校:山西師範大學
課程性質
課程背景
適應專業
課程簡介
課程大綱
第一章毛澤東思想及其歷史地位登錄後可預覽視頻 1.1毛澤東思想的形成與發展 1.1.1毛澤東思想形成發展的社會歷史條件 賈晉鋒 1.1.2毛澤東思想形成發展的過程 賈晉鋒 1.2毛澤思想的主要內容和活的靈魂 1.2.1毛澤東思想的主要內容(上) 賈晉鋒 1.2.2毛澤東思想的主要內容(下) 賈晉鋒 1.2.3毛澤東思想活的靈魂 賈晉鋒 1.3毛澤東思想的歷史地位 賈晉鋒 第二章新民主主義革命理論 2.1新民主主義革命理論形成的依據 2.1.1近代中國國情和中國革命的時代特徵 郭玉剛 2.1.2新民主主義革命理論的實踐基礎 郭玉剛 2.2新民主主義革命的總路線和基本綱領 2.2.1新民主主義革命的總路線 郭玉剛 2.2.2新民主主義的基本綱領 郭玉剛 2.3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道路和基本經驗 2.3.1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道路 郭玉剛 2.3.2新民主主義革命的三大法寶 郭玉剛 2.3.3新民主主義革命理論的意義 郭玉剛 第三章社會主義改造理論 3.1從新民主主義到社會主義的轉變 3.1.1新民主主義是一個過渡性的社會 申冬梅 3.1.2黨在過渡時期的總路線及其理論依據 申冬梅 3.2社會主義改造的道路和歷史經驗 3.2.1對農業、手工業的社會主義改造 申冬梅 3.2.2對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 申冬梅 3.2.3對社會主義改造的評價 申冬梅 3.3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的確立及其理論依據 申冬梅 第四章社會主義建設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論成果 4.1初步探索的重要理論成果 4.1.1調動一切積極因素為社會主義事業服務 張振東 4.1.2正確認識和處理社會主義社會矛盾的思想 張振東 4.1.3走中國工業化道路的思想 張振東 4.2初步探索的意義和經驗教訓 4.2.1初步探索的意義 張振東 4.2.2初步探索的經驗教訓 張振東 第五章鄧小平理論 5.1鄧小平理論的形成 5.1.1鄧小平理論形成的原因(上) 申冬梅 5.1.2鄧小平理論形成的原因(下) 申冬梅 5.1.3鄧小平理論形成的過程 申冬梅 5.2鄧小平理論的基本問題和主要內容 5.2.1鄧小平理論回答的基本問題 申冬梅 5.2.2鄧小平理論的主要內容 申冬梅 5.3鄧小平理論的歷史地位 申冬梅 第六章“三個代表”重要思想 6.1“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 6.1.1“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條件 胡志遠 6.1.2“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過程 胡志遠 6.2“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核心觀點和主要內容 6.2.1“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核心觀點(上) 胡志遠 6.2.2“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核心觀點(下) 胡志遠 6.2.3“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主要內容(上) 胡志遠 6.2.4“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主要內容(中) 胡志遠 6.2.5“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主要內容(下) 胡志遠 6.3“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歷史地位 胡志遠 第七章科學發展觀 7.1科學發展觀的形成 7.1.1科學發展觀的形成條件(上) 胡志遠 7.1.2科學發展觀的形成條件(下) 胡志遠 7.1.3科學發展觀的形成過程 胡志遠 7.2科學發展觀的科學內涵和主要內容 7.2.1科學發展觀的科學內涵(上) 胡志遠 7.2.2科學發展觀的科學內涵(中) 胡志遠 7.2.3科學發展觀的科學內涵(下) 胡志遠 7.2.4科學發展觀的主要內容(上) 胡志遠 7.2.5科學發展觀的主要內容(中) 胡志遠 7.2.6科學發展觀的主要內容(下) 胡志遠 7.3科學發展觀的歷史地位 胡志遠 第八章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及其歷史地位 8.1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 8.1.1歷史性成就和歷史性變革(上) 趙躍先 8.1.2歷史性成就和歷史性變革(下) 趙躍先 8.1.3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 趙躍先 8.1.4新時代的內涵和意義 趙躍先 8.2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主要內容 8.2.1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核心要義和豐富內涵(上) 趙躍先 8.2.2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核心要義和豐富內涵(下) 趙躍先 8.2.3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基本方略(上) 趙躍先 8.2.4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基本方略(下) 趙躍先 | 8.3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歷史地位 8.3.1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最新成果(上) 趙躍先 8.3.2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最新成果(下) 趙躍先 8.3.3新時代的精神旗幟 趙躍先 8.3.4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行動指南 趙躍先 第九章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總任務 9.1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 9.1.1中華民族近代以來最偉大的夢想 趙躍先 9.1.2中國夢的科學內涵 趙躍先 9.1.3奮力實現中國夢(上) 趙躍先 9.1.4奮力實現中國夢(下) 趙躍先 9.2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戰略安排 9.2.1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新征程 趙躍先 9.2.2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兩步走”戰略的具體安排(上) 趙躍先 9.2.3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兩步走”戰略的具體安排(下) 趙躍先 第十章“五位一體”總體布局 10.1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 10.1.1貫徹新發展理念 王增劍 10.1.2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王增劍 10.1.3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主要任務 王增劍 10.2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 10.2.1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發展道路 王增劍 10.2.2健全人民當家作主制度體系 王增劍 10.2.3鞏固和發展愛國統一戰線 王增劍 10.2.4堅持“一國兩制”,推進祖國統一 王增劍 10.3推動社會主義文化繁榮興盛 10.3.1牢牢掌握意識形態工作領導權 王增劍 10.3.2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王增劍 10.3.3堅定文化自信,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 王增劍 10.4堅持在發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 10.4.1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 王增劍 10.4.2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 王增劍 10.4.3堅持總體國家安全觀 王增劍 10.5建設美麗中國 10.5.1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王增劍 10.5.2形成人與自然和諧發展新格局 王增劍 10.5.3加快生態文明體制改革 王增劍 第十一章“四個全面”戰略布局 11.1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11.1.1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內涵 高宇 11.1.2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要求 高宇 11.1.3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高宇 11.2全面深化改革 11.2.1堅定不移地全面深化改革 高宇 11.2.2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和主要內容 高宇 11.2.3正確處理全面深化改革中的重大關係 高宇 11.3全面依法治國 11.3.1全面依法治國方略的形成發展 高宇 11.3.2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 高宇 11.3.3深化依法治國實踐的重點任務 高宇 11.4全面從嚴治黨 11.4.1新時代黨的建設總要求 高宇 11.4.2把黨的政治建設擺在首位 高宇 11.4.3全面從嚴治黨永遠在路上(上) 高宇 11.4.4全面從嚴治黨永遠在路上(下) 高宇 第十二章全面推進國防和軍隊現代化 12.1堅持走中國特色強軍之路 12.1.1習近平強軍思想(上) 饒剛 12.1.2習近平強軍思想(下) 饒剛 12.1.3堅持黨對人民軍隊的絕對領導 饒剛 12.1.4建設世界一流軍隊的科學內涵 饒剛 12.1.5構建中國特色現代作戰體系 饒剛 12.2推動軍民融合深度發展 12.2.1軍民融合發展戰略 饒剛 12.2.2軍民融合深度發展格局 饒剛 第十三章中國特色大國外交 13.1堅持和平發展道路 13.1.1世界多極化在曲折中發展 段艷 13.1.2中國外交的風格與氣派 段艷 13.1.3理解“新型國際關係”的內涵 段艷 13.2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13.2.1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提出的時代背景 段艷 13.2.2“一帶一路”是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實踐平台 段艷 13.2.3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提出的重要意義 段艷 第十四章堅持和加強黨的領導 14.1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關鍵在黨 14.1.1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地位是歷史和人民的選擇 王曉榮 14.1.2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本質的特徵 王曉榮 14.1.3新時代中國共產黨的歷史使命 王曉榮 14.2堅持黨對一切工作的領導 14.2.1黨是最高政治領導力量 王曉榮 14.2.2確保黨始終總攬全局協調各方 王曉榮 14.2.3全面增強黨的執政本領 王曉榮 |
開課信息
開課次數 | 開課時間 | 參與人數 |
---|---|---|
第1次開課 | 2019年春夏 | 9399人 |
第2次開課 | 2019年秋冬 | 5823人 |
第3次開課 | 2020年春夏 | 2.22萬人 |
第4次開課 | 2020年暑假 | 3814人 |
第5次開課 | 2020年秋冬 | 9594人 |
第6次開課 | 2021年春夏 | 4228人 |
第7次開課 | 2021年秋冬 | 待定 |
該課程學時安排均為42;授課教師均為趙躍先、胡志遠、王增劍、王曉榮、賈晉鋒、郭玉剛、申冬梅、張振東、高宇、饒剛、段艷。 |
課程特色
- 課程設計原則
教學目標
考核標準
單項類目名稱 | 卷面分 | 單項滿分 |
---|---|---|
第一章 單元測試 | 20 | 2.1 |
第二章 單元測試 | 20 | 2.1 |
第三章 單元測試 | 20 | 2.1 |
第四章 單元測試 | 20 | 2.1 |
第五章 單元測試 | 20 | 2.1 |
第六章 單元測試 | 20 | 2.1 |
第七章 單元測試 | 20 | 2.1 |
第八章 單元測試 | 20 | 2.1 |
第九章 單元測試 | 20 | 2.1 |
第十章 單元測試 | 20 | 2.1 |
第十一章 單元測試 | 20 | 2.1 |
第十二章 單元測試 | 20 | 2.1 |
第十三章 單元測試 | 20 | 2.1 |
第十四章 單元測試 | 20 | 2.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