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河光

毛河光

毛河光,1942年出生於中國上海,地質學家、高壓科學家,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瑞典皇家科學院院士,美國卡耐基研究院地球物理實驗室高級研究員、極端環境能源前沿研究中心主任。

1949年毛河光隨其家庭去台灣;1959年考入台灣大學地質系;1964年進入美國羅切斯特大學研究院就讀;1967年獲得博士學位;1968年進入華盛頓卡內基研究院地球物理實驗室,擔任高級研究員;1993年入選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1996年入選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2002年獲得中國政府授予的國家友誼獎;2005年獲得瑞典皇家科學院愛明諾夫獎;2012年入選中組部千人計畫頂尖人才與創新團隊項目,組建北京高壓科學研究中心並擔任主任。

毛河光主要研究內容為高壓物理、高壓化學、高壓材料科學、地球和行星內部物理。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毛河光
  • 外文名:Ho-Kwang Mao
  • 國籍:美國
  • 民族:漢族
  • 出生地:上海
  • 出生日期:1942年6月14日
  • 畢業院校:台灣大學
  • 主要成就:1990年美國國家科學院Arthur L.Day獎
    2005年瑞典皇家科學院愛明諾夫獎
  • 祖籍:浙江省江山市
  • 職稱:高級研究員
人物經歷,主要成就,科研成就,人才培養,榮譽表彰,社會任職,個人生活,人物評價,人物影響,

人物經歷

1949年,7歲的毛河光隨其家庭去台灣;1959年,進入台灣大學地質系;1963年,取得學士學位。
1964年,赴美留學,進入美國羅切斯特大學研究院就讀,師從巴西特、高橋兩位導師。
1966年,獲得美國羅切斯特大學碩士學位;1967年,獲得博士學位。
1968年,結束在羅徹斯特大學的博士後工作,進入華盛頓卡內基研究院地球物理實驗室,擔任研究員。
1990年,獲得美國國家科學院Arthur L. Day獎。
1993年,入選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隸屬地質學部。1996年,入選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
1998年,擔任美國阿貢國家實驗室先進光源的高壓合作團隊主任。
2002年,為表彰毛河光對中國高壓事業的貢獻,中國政府授予他國家友誼獎。
2005年6月8日,獲得瑞典皇家科學院的愛明諾夫獎。
2007年,成立美國阿貢國家實驗室先進光源高壓協調中心,擔任中心主任;同年獲得美國地球物理聯合會頒發的英厄·萊曼獎章。
2012年,入選中組部“千人計畫”頂尖人才與創新團隊項目,組建北京高壓科學研究中心並擔任主任。

主要成就

科研成就

毛河光在碩士期間接受了導師安排的對鐵和鐵鎳合金壓縮測量的任務,實驗過程中發現導師們先前的工作是錯的,他糾正了這一錯誤並且繼續把測量範圍延伸到更高的壓力,並擴大到其它成份的測量。
毛河光的博士研究課題是丫相橄欖石的壓縮係數的測量,在使用作為壓力內標的實驗中,有一些額外的線條出某些樣品的射線衍射圖片上,他測量了這些線條,發現是高壓相。
  • 礦物科學
毛河光還因在礦物科學方面的成就,同時獲得瑞典皇家科學院愛明諾夫獎(Gregori Aminoff Prize)和美國礦物學會羅勃林獎(Roebling Medal)兩個國際獎項,他也是這兩項大獎的第一個得獎華人。
  • 高壓技術
1976年,與P.M.Bell合作改進的金剛石壓腔可達100GPa,第一次觀察到金剛石損壞的新形式-塑性流動,1978年又提高到173GPa,即相當於地球外核的壓力。這些發現對於了解地慢的性質、它的起源及其化過程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1986年,與徐濟安、P.M.Bell合作創造了550GPa的世界最高靜壓力的紀錄(已超過地心的壓力)。
毛河光與同事赫姆利博士,利用高壓讓“鑽石快速長大”的專利方法製成了一顆10克拉的鑽石。建立“探測物質在超高壓力下性質變化”的研究方法,並分析出物質在不同的高壓下相變及電性、磁性的變化,獲得巴仁獎(Balzan Prize),並獲頒一百萬瑞士法郎獎金。
  • 超高壓技術
在超高壓研究方面:確定了MgO-FeO-SiO2系統在下地幔的溫度壓力條件下礦物的相關性;觀察到二價鐵在高溫下的歧化反應,以及鐵、鎂的強烈分異現象;開展氫的金屬化研究並觀察到新的重要現象。他們還測定了壓力對鐵鎂矽酸鹽和鐵鎂氧化物的光學吸收和電導率的影響。這些結果表明輻射熱傳遞過去被認為是地鰻中熱傳導的主要機制在上地慢和過渡帶受到了嚴重的阻礙。國際上靜態超高壓研究多數都使用他發明的高壓裝置、壓力標準與實驗技術或引用他的研究成果。
  • 學術論著
毛河光共發表論文900餘篇,其中含Science論文44篇、Nature論文19篇、PNAS論文46篇、PRL論文63篇,研究成果多次作為雜誌封面,總引用次數幾萬次,H-index達86,代表性的論文如下:
Mao, W.L., H.K. Mao, Y. Meng, P. Eng, M.Y. Hu, P. Chow, Y.Q. Cai, J. Shu, and R.J. Hemley,X-ray-induced dissociation of H2O and formation of an O2-H2 alloy at high pressure, Science, 314,636-638, 2006
Mao, W.L., H.K. Mao, W. Sturhahn, J. Zhao, V.B. Prakapenka, Y. Meng, J. Shu, Y. Fei, and R.J.Hemley, Iron-rich post-perovskite and the origin of ultralow-velocity zones, Science, 312, 564-565,2006.
Mao, W.L., H.K. Mao, P. Eng, T. Trainor, M. Newville, C.C. Kao, D.L. Heinz, J. Shu, Y. Meng,and R.J. Hemley, Bonding changes in compressed superhard graphite, Science 302, 425-427, 2003.
Mao, W.L., H.K. Mao, A.F. Goncharov, V.V. Struzhkin, Q. Guo, J. Hu, J. Shu, R.J. Hemley, M.Somayazulu, and Y. Zhao, Hydrogen clusters in clathrate hydrate, Science, 297, 2247-2249, 2002.
Mao, H.K., J. Shu, G. Shen, R.J. Hemley, B. Li and A.K. Singh, Elasticity and rheology of ironabove 220 GPa and the nature of the Earth's inner core, Nature, 396, 741-743, 1998
Mao, H.K., G. Shen and R.J. Hemley, Multivariant dependence of Fe-Mg partitioning in thelower mantle, Science, 278, 2098-2100, 1997
Struzhkin, V.V., R.J. Hemley, H.K. Mao and Y.A. Timofeev, Superconductivity at 10 to 17 K incompressed sulfur, Nature, 390, 382-384, 1997.
Mao, H.K. and R.J. Hemley, Ultrahigh-pressure transitions in solid hydrogen, Rev. Mod. Phys.,66, 671-692, 1994.
Mao, H. K. and R. J. Hemley, New optical transitions in diamond at ultrahigh pressures, Nature,351, 721-724, 1991.
Mao, H. K., R. J. Hemley, Y. Fei, J. F. Shu, L. C. Chen, A. P. Jephcoat, Y. Wu and W. A.Bassett, Effect of pressure, temperature, and composition on lattice parameters and density of(Fe,Mg)SiO3-perovskites to 30 GPa, J. Geophys. Res., 96, B5, 8069-8079, 1991.
Mao, H. K., Y. Wu, R. J. Hemley, L. C. Chen, J. F. Shu and L. W. Finger, X-ray diffraction to302 Gigapascals: high-pressure crystal structure of cesium iodide, Science, 246, 649-651, 1989.
Wang, X., J. G. Liou and H. K. Mao, Coesite-bearing eclogite from the Dabie Mountains incentral China, Geology, 17, 1085-1088, 1989.
Hemley, R. J., A. P. Jephcoat, H. K. Mao, L. C. Ming and M. Manghnani, Pressure-inducedamorphization of crystalline silica, Nature, 334, 52-54, 1988.
Mao, H. K., A. P. Jephcoat, R. J. Hemley, L. W. Finger, C. S. Zha, R. M. Hazen and D. E. Cox,Synchrotron x-ray diffraction measurements of single-crystal hydrogen to 26.5 GPa, Science, 239,1131-1134, 1988.
Mao, H. K., J. Xu and P. M. Bell, Calibration of the ruby pressure gauge to 800 kbar underquasihydrostatic conditions, J. Geophys. Res., 91, B5, 4673-4676, 1986.
Mao, H. K. and P. M. Bell, Observations of hydrogen at room temperature (25oC) and highpressure (to 500 kilobars), Science, 203, 1004-1006, 1979.
Mao, H. K. and P. M. Bell, High-pressure physics: sustained static generation to 1.36 to 1.72megabars, Science, 200, 1145-1147, 1978.

人才培養

從1968年進入華盛頓卡內基研究院地球物理實驗室以後,毛河光培養的學生已經成為美、日、英、法、德、加、韓和中國等國家的高壓領域的學術帶頭人,根據學術家譜(The Academic Family Tree)中的記錄,其中一些學生的具體信息如下:
學習時間學生姓名類型單位
1984-1987
Russell J. Hemley
post-doc
Carnegie Institution of Washington
1989-1991
John V. Badding
post-doc
Carnegie Institution of Washington
2014-2016
Qingyang Hu
post-doc
Carnegie Institute of Washington

榮譽表彰

時間名稱頒獎單位
1979年
美國礦物學會會員
1979年
美國礦物學會獎
1987年
美國地球物理聯盟研究員
1989年
PW Bridgman金獎
國際高壓科學與技術促進協會(AIRAPT)
1990年
Arthur L. Day獎
美國國家科學院
1993年
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
1994年
台灣中央研究院院士
1994年
美國物理學會會員
1996年
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
1996年
地球化學學會會員
2002年
中國政府“友誼獎”
2005年
愛明諾夫結晶學獎(Gregori Aminoff Prize),首位得獎華人
瑞典皇家科學院
2005年
羅勃林獎(Roebling Medal),亦為首位得獎華人
美國礦物學會
2005年
礦物物理學巴仁獎(Balzan Prize)
瑞士和義大利聯合
2007年
英厄·萊曼獎章(Inge Lehmann)
美國地球物理聯盟
2008年
倫敦皇家學會外籍院士
瑞典皇家科學院院士

社會任職

1979年,受聘為吉林大學名譽教授,2002年,被聘為吉林大學高壓科學與技術中心主任。
2001年,擔任伊利諾斯州芝加哥大學地球物理科學系和詹姆斯·弗蘭克研究所的客座教授。
2005年,被聘為吉林大學教授,在實驗室招收博士研究生,指導博士後。2005年6月,受聘擔任浙江大學光彪講座教授。9月,應中國科學院邀請,擔任中國科學院愛因斯坦講席教授,進行學術報告會。
2009年,擔任日本東北大學全球卓越中心客座教授。

個人生活

毛河光的父親毛森是中國國民黨陸軍中將,其兄長為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前研究員毛漢光。在從事博士後工作期間毛河光與劉警石女士結婚。

人物評價

毛河光是世界上最傑出的高壓科學家之一,他首次解決百萬大氣壓的產生和標定問題,獲得了550萬大氣壓的國際最高靜態壓力,創建了多種微區原位測量高壓下物質結構和性質的實驗方法與實驗系統,在高壓物理、高壓化學、高壓材料科學、地球和行星內部物理等領域做出了大量先驅性的工作,他對國際超高壓實驗技術的突破和近二十多年來全世界高壓科學的長足進步做出了卓著貢獻。(美國卡耐基研究院評)
毛河光多次到中國大陸訪問,並為中國培養科學技術骨幹作出貢獻,幫助中國培養人才、傳授實驗技術、制定高壓研究計畫,為促進中國高壓研究的發展。(浙江新聞評)

人物影響

1993年以來,毛河光遵循父親臨終囑咐,出資資助石門國小、江山中學、衢州一中三座母校的貧困學生。
2017年8月10日,中國東北岫巖隕石坑中發現的天然高溫高壓鐵鎂氧化物新礦物被國際新礦物(IMA)命名與分類委員會的批准並命名為“Maohokite”, 中文名:毛河光礦。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