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將焉附—LED冷光燈項目》系列共有30餘件,分別為《曾經》、《攪局者》、《PP》、《冷陽》、《步步高》、《勝利者》、《他們也不知道他們在乾什麼》、《向下》、《歡慶》、《交界》、《亢奮》等,2018年8月開始,王彥鑫開始使用LED的光線組成的身體,當LED線條縫製在衣服上後,線條在黑暗中給人一種無力感、是破碎、創傷和遺失,在大時代的背景下,記憶在時代變遷中游離,個體記憶與集體記憶的遺失,如泡影般絢爛而後破裂崩塌。王彥鑫在使用LED冷光燈抽象人形時去掉了頭部,那這個看起來只有輪廓的人他剩下的是什麼呢?彷徨和無力?還是身心何處安放?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毛將焉附—LED冷光燈項目
- 外文名:No Bodies Home—LED Cold Light Project
- 作者:王彥鑫
- 創作年代:2018年—2021年
- 藝術風格:行為藝術
- 組數:8
- 舉辦地點:重慶廢棄電廠廠房
主要作品,藝術賞析,創作背景,作者簡介,
主要作品
作品名稱 | 作品圖 | 作品信息 |
《曾經》 | 行為錄像+圖片,尺寸可變,2018年,作品圖片由藝術家本人提供,受藝術家著作權保護。 | |
《PP》 | ||
《冷陽》 | ||
《向下》 | ||
《他們也不知道他們在乾什麼》 | ||
《亢奮》 | ||
《歡慶》 | 行為錄像+圖片,尺寸可變,2019年,作品圖片由藝術家本人提供,受藝術家著作權保護。 | |
《交界》 | 行為錄像+圖片,尺寸可變,2020年,作品圖片由藝術家本人提供,受藝術家著作權保護。 |
藝術賞析
胡燕子(獨立策展人、批評家):
由LED冷光燈線勾勒出現的「身體」虛無、抽離、略帶變形,人的肉身是消失的,只剩下肉身存在的痕跡和輪廓。而這種「消失」的視覺呈現準確的傳遞了他所討論的主題,即:在社會的現代化進程中,不同歷史階段歷史事件下身體的退場和社群的處境。
當王彥鑫作品中的「身體」抽象為一種扁平化的輪廓的時候,其所指涉的便不再簡單是肉身的基本屬性,也不是具體的某個人的身體,而是一種符號化的,對公眾身體狀態的提取。這種獨特而準確的符號是王彥鑫後續創作的「核心辭彙」。藉助這種「核心辭彙」,藝術家得以自如的表達自己對於社會現場及公共事件的判斷。也因此引出此階段的第二個突破,那就是從個體的社會性敘事到抽象的群體社會景觀的轉變,集中體現在本次展覽的《冷陽》《步步高》《勝利者》《他們也不知道他們在乾什麼》《向下》等作品中。
也是此階段的創作,幫助他完成了從對權力符號的單一化使用到與歷史及權力場域發生對話的過渡。在此過程中,「消失的身體」反倒可以誠實而強烈的反映真實的現場。也就是說,身體以「消失」的方式持續「在場」。我們可以借用人類學家埃德蒙•雅貝EdmondJabès的話「事實的中央是虛無」來闡述這個問題,如埃德蒙所言,每個社會以自己的方式對意義進行加工,而熔爐中經過千錘百鍊的所謂「事實」只不過在自己的眼中才是事實。
直至這種抽象身體符號的出現,王彥鑫終於找到與其創作原動力(對謊言的厭惡和對歷史與人的存在的思考)極其一致的,個人獨有的一種語言方式。
創作背景
從《毛將焉附—LED冷光燈項目》王彥鑫的創作中開啟了一種從公共空間到被壓縮的空間,再到抽象空間的一種跳躍與轉變,王彥鑫在思考當壓縮了空間後,空間與距離被弱化後那剩下什麼?我們的生存空間又在哪裡,當我們看到失去空間的時候又會怎么樣?如何創作出一種無空間、無時間性的、超越歷史的藝術?王彥鑫以行動為出發點,呈現的並不是一種具象的劇場或技術,也許更多還是和記憶有關、和周遭處境有關、和我們處的當下歷史有關。
作者簡介
王彥鑫,男,1988 年生於甘肅蘭州,畢業於四川美術學院、行為藝術家,2012年至今以行為藝術的方式為基礎進行多媒介的藝術創作,活躍於國內外行為現場與展覽,現工作生活於成都、綿陽;現任四川文化藝術學院副教授。近期個展包括:“我在場”(成都當代美術館,2017)、“毛將焉附”(重慶十方藝術中心,2019)、“後真相:鏡海撈針”(澳門牛房倉庫,2021)“金色寓言”(昆明空空間,2021)。曾獲SAYA菁英國際青年藝術家年度成都當代美術館特別獎(2017)、斯洛伐克、匈牙利、波蘭行為藝術項目《Performance Made in Public Space》獎(2018)、第九屆新星星藝術獎一等獎(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