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囊痣是發生於嬰幼兒或兒童期的痣樣結構的毳毛毛囊發生的增生性疾病。也稱先天性毳毛錯構瘤,屬罕見病,常於出生時即有。多見於顏面部,多為單發的圓頂或圓柱形小丘疹,常在耳附近,偶有多發性損害,皮損沿著Blaschko線排列,或為表皮痣樣改變,皮損上有細毛,均勻突出於表面。
病因,臨床表現,檢查,診斷,鑑別診斷,治療,
病因
本病為先天性疾病,其發病機制不明。
臨床表現
本病多見於顏面部,多為單發的圓頂或圓柱形小丘疹,常在耳附近,偶有多發性損害,皮損沿著Blaschko線排列,或呈表皮痣樣損害,皮損上有細毛,均勻突出於表面。
檢查
組織病理檢查:表現為真皮淺層成熟的毳毛毛囊增生、集中分布,多數毛囊處於同一分化階段,毛周纖維鞘增厚,還可以見到小的皮脂腺結構。
診斷
符合以下條件可考慮本病:
1.多見於顏面部,多為單發的圓頂或圓柱形丘疹。
2.常在耳附近,皮損上有細毛,均勻突出於表面。
3.組織病理學表現為真皮淺層成熟的毳毛毛囊增生、集中分布,多數毛囊處於同一分化階段,毛周纖維鞘增厚,還可以見到小的皮脂腺結構。
1.多見於顏面部,多為單發的圓頂或圓柱形丘疹。
2.常在耳附近,皮損上有細毛,均勻突出於表面。
3.組織病理學表現為真皮淺層成熟的毳毛毛囊增生、集中分布,多數毛囊處於同一分化階段,毛周纖維鞘增厚,還可以見到小的皮脂腺結構。
鑑別診斷
1.毛髮毛囊瘤
為面部單發的半球形結節,頂部中央火山口凹陷,內含棉絮狀細毛,男性多見,在真皮內有大的囊性窄腔,腔內充滿角質物和毛乾碎片,周圍繞以多層鱗狀上皮細胞,並向外放射分布,連線著很多小的“繼發”性小毛囊。有較少的皮脂腺細胞。
2.附耳
系一外生性結構,下方往往有脂肪組織,中央常見軟骨。
3.貝克痣
為逐漸擴大的色素斑,表面常發生粟粒大毛囊性丘疹及短的硬毛。
為面部單發的半球形結節,頂部中央火山口凹陷,內含棉絮狀細毛,男性多見,在真皮內有大的囊性窄腔,腔內充滿角質物和毛乾碎片,周圍繞以多層鱗狀上皮細胞,並向外放射分布,連線著很多小的“繼發”性小毛囊。有較少的皮脂腺細胞。
2.附耳
系一外生性結構,下方往往有脂肪組織,中央常見軟骨。
3.貝克痣
為逐漸擴大的色素斑,表面常發生粟粒大毛囊性丘疹及短的硬毛。
治療
一般無需治療。必要時可選擇採用二氧化碳雷射治療或手術切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