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刺(中醫術語)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傳統九刺法之一,淺刺皮膚的方法,現代發展為皮膚針,主要用於頭痛、失眠、痴呆、腦癱、弱智、中風偏癱、面癱、高血壓病、頸椎病等疾病的治療。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毛刺
  • 類別:中醫基礎術語
  • 出處:《黃帝內經》
解讀,中醫套用,

解讀

毛刺出《靈樞·官針》,為九刺之一。“毛刺者,刺浮痹皮膚也。”“浮痹皮膚”是指皮膚麻木或不仁或疼痛的病證。因其邪在淺表的皮毛部,所以用浮淺的刺法來治療,如拔毛狀,故稱“毛刺”。

中醫套用

一、傳統毛刺
用5分至1寸短毫針輕淺疾速點刺相應穴位(經穴或阿是穴),針尖不透皮,勿使出血,即“刺毫毛腠理無傷皮”者。(《素問·刺齊論》)也可用5-7支細短毫針,將針纏在一起,針尖平齊,迅速點刺皮表,勿使出血。過去用鑱針,現代多採用皮膚針。
二、現代皮膚針用法
1、針具
皮膚針外形似小錘。針柄有軟柄和硬柄兩種類型,軟柄一般用牛角製成,富有彈性;硬柄一般用有機玻璃或硬塑製作。頭部附有蓮蓬狀針盤,針盤上均勻地嵌著不鏽鋼短針。根據所嵌短針的數目,又分別稱為梅花針(5支短針)、七星針(7支短針)、羅漢針(18支短針)。因刺激輕微,適用於小兒,故又稱為小兒針。針尖不宜太銳或太鈍,應呈松針形。全束針尖應平齊,不可歪斜、鉤曲、鏽蝕和缺損。檢查針具時,可用乾棉球輕觸針尖,若針尖有鉤曲或缺損,則棉絮易被帶動。針具使用前應進行滅菌或消毒處理,以高溫滅菌或用75%乙醇浸泡30分鐘消毒。
2、操作方法
(1)持針姿勢
軟柄和硬柄皮膚針的持針姿勢不同,分述如下。
①軟柄皮膚針:將針柄末端置於掌心,拇指居上,食指在下,余指呈握拳狀固定針柄末端。
②硬柄皮膚針:用拇指和中指挾持針柄兩側,食指置於針柄中段的上面,無名指和小指將針柄末端固定於大小魚際之間。
(2)叩刺方法
皮膚常規消毒後,針尖對準叩刺部位,運用靈活的腕力垂直叩刺,即將針尖垂直叩擊在皮膚上,並立刻彈起。如此反覆進行。叩刺時要運用靈活的腕力直刺、彈刺、速刺。不可斜刺、壓刺、慢刺、拖刺,避免使用臂力。
(3)刺激強度
根據患者病情、體質、年齡和叩刺部位的不同,可分別採用弱刺激、中等刺激和強刺激。
①弱刺激:用較輕的腕力叩刺,衝力小,針尖接觸皮膚時間較短,局部皮膚略見潮紅,患者無疼痛感覺。適用於年老體弱、小兒、初診患者,以及頭面五官肌肉淺薄處。
②強刺激:用較重的腕力叩刺,衝力大,針尖接觸皮膚時間稍長,局部皮膚可見出血,患者有明顯疼痛感覺。適用於年壯體強,以及肩、背、腰、臀、四肢等肌肉豐厚處。
③中等刺激叩刺的腕力介於強、弱刺激之間,衝力中等,局部皮膚潮紅,但無出血,患者稍覺疼痛。適用於多數患者,除頭面五官等肌肉淺薄處,其他部位均可選用。
(4)叩刺部位
可通過以下三種方式選擇叩刺部位。
①循經叩刺:指沿著與疾病有關的經脈循行路線叩刺。主要用於項、背、腰、骶部的督脈和膀胱經,其次是四肢肘、膝以下的三陰、三陽經。可治療相應臟腑經絡病變。
②穴位叩刺:指選取與疾病相關的穴位叩刺。主要用於背俞穴、夾脊穴、某些特定穴和陽性反應點。
③局部叩刺:指在病變局部叩刺。如治療頭面五官疾病、關節疾病、局部扭傷、頑癬等疾病可叩刺病變局部。
3、適應範圍
本法主要用於頭痛、失眠、痴呆、腦癱、弱智、中風偏癱、面癱、高血壓病、頸椎病、肩周炎、胸脅痛、腰腿痛、胃脘痛、腹痛、痹證、蕁麻疹、斑禿、肌膚麻木、陽痿、痛經、斜視、遠視、近視等病症。
4、注意事項
(1)施術前應檢查針具,對於針尖有鉤曲、缺損、參差不齊,針柄有鬆動的針具,須及時修理或更換,方可使用。
(2)操作時運用靈活的腕力垂直叩刺,並立即彈起。避免斜刺、拖刺、壓刺。
(3)針具及針刺局部皮膚必須消毒。叩刺後皮膚如有出血,須用消毒乾棉球擦拭乾淨,保持清潔,以防感染。
(4)局部皮膚有創傷、潰瘍、瘢痕等不宜使用本法。
(5)皮膚針刺法可配合拔罐,應在治療前做好準備。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