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刺果藤,中藥名。為梧桐科刺果藤屬植物粗毛刺果藤Byttneria pilosa Roxb.的莖、葉。植物粗毛刺果藤,分布於雲南南部。具有祛風濕之功效。主治風濕痹痛。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毛刺果藤
- 界:植物界
- 門:被子植物門
- 綱:雙子葉植物綱
- 目:錦葵目
- 科:梧桐科
- 屬:刺果藤屬
- 種:粗毛刺果藤
- 分布區域:雲南南部
- 採收時間:夏、秋季
- 用量:內服:煎湯,6-15g
入藥部位,性味,歸經,功效,主治,用法用量,炮製,形態特徵,生長環境,鑑別,相關論述,
入藥部位
莖、葉。
性味
味微苦,性微溫。
歸經
入肝經。
功效
祛風濕。
主治
風濕痹痛。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6-15g。
炮製
採集加工:夏、秋季採收,曬乾。
形態特徵
粗毛刺果藤,野枇杷藤《新華本草綱要》。木質纏繞藤本。小枝幹時深褐色,初被星狀毛,後幾無毛。葉互生;葉柄長12-15cm,被毛;托葉條形,長約14mm,早落;葉片圓形或心形,長14-24cm,寬13-21cm,先端鈍或短尖,基部心形,邊緣有細鋸齒,且常有3-5淺裂,兩面均被淡黃褐色星狀柔毛及硬毛,下面尤多,基生脈7條。聚傘花序排成傘房狀,腋生,具少數花;花梗柔弱,長約2.5mm;萼片5,長3,外面有毛,內面無毛;花瓣5片,凹陷,4裂,裂片鈍;具藥的雄蕊5,與花瓣對生,退化雄蕊5,下面連合,長約1.5cm;子房圓球形,有乳頭狀突起。蒴果圓球形,黃色而略帶紅色,密被有分枝的錐尖狀軟刺,直徑約2cm,刺長4-6mm。種子卵形,長5mm,黃色並具褐色斑點。
生長環境
生於海拔550-1000m的雜木林緣。分布於雲南南部。
鑑別
藥材性狀:莖藤圓柱形,小枝深褐色,被星狀毛,或無毛。葉圓形或心形,長14-24cm,寬13-21cm,頂端鈍或短尖,基部心形,有基生脈7條,邊緣有粗鋸齒,且常有3-5淺裂,兩面均被淡黃褐色星狀柔毛及硬毛,尤以背面為多。葉柄長12-15cm,被毛,托葉條形,長約14mm,早落。
相關論述
《新華本草綱要》:“莖、葉:用於風濕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