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體資料
所屬洲:歐洲
地點:比薩
列入名錄年份:1987年
文化遺產:擁有洗禮堂的大教堂廣場。包括“比薩斜塔”以及
聖瑪利亞大教堂、洗禮堂和墓地。
意義:中世紀建築藝術傑作。對11-14世紀的義大利建築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歷史事件
1063年建造大教堂。
1171年開始建造洗禮堂。
1260年完成尼古拉·皮薩諾的布道壇。
1275年建成洗禮堂。
1302年用馬賽克裝飾半圓形教堂後殿的穹頂。
1990年關閉洗禮堂。
1992年加固洗禮堂基礎部分。
綜述
在一片寬闊的草坪上,坐落著聞名於世的比薩中央教堂廣場,這裡紀念碑、堂成群,其中有四件中世紀時的建築傑作,那就是大教堂、洗禮室、鐘樓(即斜塔)和墓地。這些建築對義大利11世紀到14世紀間的紀念藝術產生了極大影響。
比薩斜塔
如果塔是直立的,那很可能它的名聲主要是限於藝術和建築的史學家範圍。但因建築上的差錯,塔的形象世人皆知。
斜塔高54.5米、銘文記載1174年動工建造斜塔,但因比薩日曆較普通日期早一年,這樣真正開工的年份應為1173年。最初的建築師是邦納諾·皮薩諾和因斯布魯克城的威廉,但他們未能活著看到斜塔竣工——直至14世紀下半葉才有了鐘樓。
一些人認為塔的傾斜是故意的,是大膽地展示建築師的技藝。這種看法簡直不能令人信服。
更可信的是:設計者知道將在欠硬的地上造塔,於是在他們的計畫中,允許建造的地基可有一定的沉降幅度。看著今日的斜塔,體會攀登294級台階時那種奇特的,把人拖往一側而不知所措的感受,人們只能為斜塔依舊矗立的事實而感到驚奇。
年復一年,傾斜的角度和對其未來的擔憂與日俱增。20世紀斜塔偏離垂線4.3米,現在是4.6米。最近有一大筆撥款,以尋找解決辦法。
圖樣中斜塔是圓形的,包括鐘樓共八層。中間六層四周圍著精緻的連拱柱廊。據認為很可能是受
拜占庭風格或
伊斯蘭教的影響。
洗禮堂、大教堂、墓地
洗禮堂是一座圓形的大理石建築,始建於12世紀中期,採用
羅馬式建築風格。但後來的一些工程採用了
哥德式風格。
布道壇(大教堂)可追溯到1260年,它上面的雕刻非凡絕倫,描繪了耶酥基督的一生。
這座墓地被猜想是在12世紀末或13世紀初,用從髑髏地裝船運來的土堆建的。漂亮的哥德式的柱廊用濕壁畫裝飾。儘管畫的主題是死亡的喜悅、地獄和最後判決,這個地方有一定寧靜的吸引人的氛圍。
建築風格
為了紀念
比薩城的守護神
聖母瑪麗亞, 1063年比薩人開始在城區東北角的廣場上建築這個具有所謂
羅馬-比薩風格(Romanesque - Pisa Style)的比薩大教堂(Duomo- the Cathedral)。
由雕塑家布斯凱托-皮薩諾(Bonanno Pisano)主持設計,另外還有一個圓形的洗禮堂和一個鐘塔,構成一組建築群,這也是義大利仿羅馬建築之典型。正如照片上所看到的:在這組建築群中,洗禮堂位於主教堂前面,與教堂在同一中軸線上,鐘塔在教堂的東南角,這兩個圓形建築在空間上的大小、矮高、遠近搭配得當,顯得與主教堂非常和諧。
教堂的外牆是用紅白相間的大理石砌成,色彩莊重和諧;始建於1153年的洗禮堂是一座用大理石建造的圓形建築,其大理石外牆牆面的裝飾華美、一圈精緻的尖拱券環繞著紅色的中央大圓穹頂,再被周圍的綠地所映襯,真是美不勝收;比薩斜塔更是廣場上的寵兒,實事求是地說,到這裡的大部分遊客都是衝著斜塔來的。
比薩城的著名斜塔實際是比薩大教堂的鐘樓,是大教堂、鐘樓、洗禮堂和墓地所組成的宏偉的整體的一部分。雖然世界上還有一些也是長的東倒西歪的其他斜塔,但是應該承認,比薩斜塔的名氣最大。
伊斯蘭教的建築風格這一問題饒有趣味。基督教教堂的獨立鐘樓,這一靈感是否來自穆斯林世界的光塔,誰也說不清楚。
斜塔是作為比薩城大教堂的鐘樓而建。建造時間是在1063年比薩人打敗
撒拉森人的
巴勒莫海戰後100年。建築風格系比薩羅馬式。在其紅白大理石相間的外部鑲邊,可以再度發現
伊斯蘭教的影響。斜塔底層的外圍是拱廊。雅致的入口處正面層層敞開的拱廊,一層疊一層,升至挑篷。中殿和耳堂相交處上方造型美觀的穹頂是後來添造的。
照片說明
那天,藍天上只有幾朵小小的薄雲,地中海的燦爛陽光讓人感到暴曬無比。太陽照耀著廣場上這三座宏偉的白色大理石建築,使得他們看上去更加風姿綽約、雍容華貴。
這張照片是用多張照片合成而得,所以大家可以看到更廣角的畫面。注意畫面左下側圍牆的牆角上站著一頭獅子,它昂著頭仰視著大教堂廣場上的三大建築;與宏偉的教堂相比較,獅子顯得那樣的渺小和軟弱無力,據說這也是在某種程度上體現了在當時政權(獅子)與神權(教堂)之間的關係。
伽利略實驗
據說他用斜塔做了個實驗,以證明不管物體的重量如何,從塔頂垂落的物體加速度是一樣的。毫無疑問,伽利略證實了這一點。但是否他是從斜塔上做了這項實驗,就說不太準了。不過,
比薩斜塔也是一個可提供做引力實驗的理想場所,儘管它本身就違反了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