毓德鋪簡介
毓德鋪鎮位於
漢壽縣境南部,屬丘陵山區。東抵
龍潭橋鄉,西接
太子廟鎮,北隔撇洪河與大南湖相望。全鎮區域面積49.82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積1013.4公頃,養殖水面807.9公頃,林地面積1799.7公頃。轄16個行政村,1個居委會,138個村民小組,總人口16893人,其中集鎮人口2371人。
解放初,毓德鋪屬毓德鄉,為第三區人民政府駐地,1951年7月更屬第十區。1956年6月撤區建毓德鋪鄉。1958年10月,三和、崔家橋,毓德鋪鄉合併,成立崔家橋公社。1961年3月建毓德鋪人民公社。1984年2月恢復建制,6月撤鄉建鎮。
毓德鋪北濱南湖,外接沅水,清同治年間即為縣境重要集鎮,集市貿易聞名遐爾。民國時期,縣南諸鄉的山貨,南湖的水產,益陽的竹木,南縣、華容的糧棉,多運此外集散,舟揖往來,商賈雲集,是省內馳名的農產品初級市場。抗戰期間,縣城屢遭日軍轟炸,此地偏安一隅,外地商賈聚集,市井繁華,素有“小南京”之稱。
境內冷鋪山是縣內重要的革命紀念地。
抗日戰爭時期,中共漢壽縣委以創辦“新民農場”的名義,在此建立秘密活動據點,縣委機關駐此2年有餘。1939年9月,中共湖南省委秘書兼常益中心縣委書記帥孟奇,在農場舉辦為期一周的黨員骨幹訓練班,將中共漢壽縣委改組為縣工委。1982年5月,帥孟奇到毓德鋪視察,捐款5000元資助教育,並提議將毓德鋪中學改為“新民中學”,以示紀念。
毓德鋪系平崗區,南高北低,山沖湖汊交錯,主產稻穀、油菜、茶葉、花木各特種水產等。解放前,這裡“水旱兩憂,十年九不收”。新中國成立後,興修水利,開挖崔家橋至南湖人工河,建水庫、塘壩421處,總蓄水量420.8萬立方米。開挖排灌乾渠16條共50公里,興建電力排灌站18台、裝機27台,總裝機容量1319千瓦。2004年引進國家土地平整項目,把紅心垸3000多畝低湖田全部改成高產良田,農業生產條件不斷改善。2006年以來,隨著
新農村建設整體推進,全鎮公路建設明顯加快,共加高拓寬鎮村公路11條,53公里,硬化鎮村公路38公里,新建橋樑3處。安全飲水工程穩步實施,2009年集鎮建成日處理水量200噸的自來水廠,惠及全鎮7各村、1100餘戶居民。花卉苗木支柱產業已見雛形,到2009年底全鎮共建立花木基地4300畝,其中核心基地1800餘畝,分散基地2500畝。農村醫療衛生條件明顯改善,新建村級衛生室3個,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合率達到95%以上。農村保障體系初步建立,農村五保、城鎮低保、農村低保全面啟動。全鎮黨群幹群關係融洽,社會秩序穩定和諧,人民生活正處在穩步提高當中。
一鄉一品
本鄉林業資源優勢明顯,毓德鋪鎮花卉苗木產業有著較好的傳統基礎,但以前基本上處於無領導、無規模的散漫狀態。為了提高我鎮花卉苗木的市場競爭力,增加人民民眾的經濟效益,我鎮黨委政府以敏銳的眼光於2004年將花卉苗木產業定為“一鄉一品”重點發展工程,並成立了毓德鋪鎮花卉苗木產業協會。經過幾年的發展,協會已經擁有會員209人,基地4300畝,帶動全鎮800餘戶民眾從事花木生產。2009年我鎮花木產業實現銷售收入1280萬元,獲得利潤330萬元,會員人均增收1.6萬元。在花木產業不斷壯大的過程中,我鎮黨委政府還積極出謀劃策,協助引進花木老闆張波、謝正文、曾立忠、李中秋等投資500萬元,極大地增強了該鎮花卉苗木的市場競爭力和影響力。今年3月份,我鎮還組織村支部書記參觀了豐家鋪桉樹示範基地和毛家灘埃及糖橙基地,並隨後在全鎮推廣種植
桉樹1000畝,帝柑100畝,該鎮的花木產業有了一個新的增長極。毓德鋪鎮的花卉苗木產業正在成為漢壽縣“一鄉一品”工程的樣板,發揮了極大的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