毒麥

毒麥

毒麥(學名:Lolium temulentum L.)是禾本科,黑麥草屬越年生或一年生草本植物。高可達120厘米,無毛。葉片疏鬆;扁平,質地較薄,無毛,頂端漸尖,邊緣微粗糙。穗形總狀花序;穗軸增厚,質硬,小穗有小花,小穗軸節間平滑無毛;穎較寬大,質地硬,具狹膜質邊緣;外稃橢圓形至卵形,成熟時腫脹,質地較薄,芒近外稃頂端伸出,粗糙;6-7月花果期。

分布於中國甘肅、陝西、安徽、浙江的麥田中也有過發現。地中海地區、歐洲、中亞、俄羅斯西伯利亞、高加索、安納托利亞亦有分布。

毒麥之穎果中具有形成毒麥鹼的菌絲存在,產生麻醉性毒素,危害人畜。注意檢疫防除。

毒麥於2002年11月4日 被中華人民共和國生態環境部列為:中國外來入侵物種名單 ,外來物種入侵是造成生物多樣性下降的直接原因之一,嚴重危害到中國的生態壞境。

(概述圖參考來源:中國自然標本館

基本介紹

形態特徵,生長環境,分布範圍,繁殖方法,物種危害,防治方法,

形態特徵

越年生或一年生草本。稈成疏叢,高20-120厘米,具3-5節,無毛。葉鞘長於其節間,疏鬆;葉舌長1-2毫米;葉片扁平,質地較薄,長10-25厘米,寬4-10毫米,無毛,頂端漸尖,邊緣微粗糙。
穗形總狀花序長10-15厘米,寬1-1.5厘米;穗軸增厚,質硬,節間長5-10毫米,無毛;小穗含4-10小花,長8-10毫米,寬3-8毫米;小穗軸節間長1-1.5毫米,平滑無毛;穎較寬大,與其小穗近等長,質地硬,長8-10毫米,寬約2毫米,有5-9脈,具狹膜質邊緣;外稃長5-8毫米,橢圓形至卵形,成熟時腫脹,質地較薄,具5脈,頂端膜質透明,基盤微小,芒近外稃頂端伸出,長1-2厘米,粗糙;內稃約等長於外稃,脊上具微小纖毛。穎果長4-7毫米,為其寬的2-3倍,厚1.5-2毫米。花果期6-7月。

生長環境

毒麥抗寒、抗旱、耐澇能力強,種子可在不同季節的不同溫度(5-30℃)下萌芽。但植株對高溫(35℃以上)敏感,因此,毒麥在長江以南地區較難越夏生長。
毒麥毒麥

分布範圍

原生歐洲,分布於地中海地區、歐洲、中亞、俄羅斯西伯利亞、高加索、安納托利亞。中國甘肅、陝西、安徽、浙江的麥田中有過發現。
毒麥毒麥

繁殖方法

毒麥通過種子繁殖.利用幼苗或種子越冬幼苗出土較小麥稍晚,抽穗、成熟比小麥略遲,熟後穎片易脫落。不同季節出苗的植株均在初夏(5-6月)開花結實。

物種危害

毒麥穎果內種皮與澱粉層之間寄生有真菌的菌絲,產生毒麥鹼,人、畜食後都能中毒,輕者引起頭暈、昏迷、嘔吐、痙攣等症;重者則會使中樞神經系統麻痹以致死亡。此外,毒麥中毒可致使視力障礙。未成熟或多雨潮濕季節收穫的種子毒力最強。另外,毒麥生於麥田中,影響麥子產量和質量。毒麥的混生株率與小麥產量損失呈正相關。毒麥混生株率為0.1時,小麥產量損失0.64-2.94%;混生株率為5%,產量損失達19.12-26.12%,減產幅度相當明顯。亦有研究表明,毒麥達0-10株/平方米,小麥損失率為0-0.62%;10-20株/平方米,損失率0.62-6.7%;20-35株/平方米,損失率為6.7-15.2%。馬也會因誤食毒麥中毒,其毒性反應,可因吞食數量的多少和作用的大小而異。一般表現為腹痛、趴臥,行走不穩,不食,口吐白沫,大量流涎,腹瀉,脈搏緩慢,不安,氣喘,痙攣性抽搐,嚴重者呼吸衰竭,瞳孔散大,呈昏睡狀態。由於毒麥莖葉無毒,可做牧草。在中國以外,正研究用毒麥恢復植被,防止水土流失和污泥治理。

防治方法

一是加強植物檢疫,防止毒麥漏入田間。二是農業防治,小麥收穫後,進行一次秋耕:發生過毒麥的麥茬地,可與其他作物經2年以上的輪作,以防除毒麥。統一改換小麥良種,嚴禁毒麥發生區農戶自留小麥種子和相互串換小麥種子,杜絕疫區的小麥種子外流外調。三是物理防治,在毒麥開花前人工進行拔除四是化學防治,小麥播後發芽前,用綠麥隆可濕性粉劑或燕麥畏兌水均勻噴霧:麥田苗期發生的毒麥,可用異丙隆可濕性粉劑兌水進行莖葉均勻噴霧。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