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詞解釋
是指被毒蛇咬傷,毒汁經創口侵入營血、內犯臟腑所致。以傷處紅腫麻木作痛,全身出現寒熱、嘔惡、頭痛、眩暈,甚至出血、神昏抽搐等為主要表現的中毒類疾病。
與西醫病名的關係
根據本病臨床表現及特點,與西醫病名基本相同。
病因
本病病因主要有:一為風毒(熾盛)證,二為火毒(熾盛)證,三為風火熱毒證(混合毒)。若蛇毒之風毒侵入機體,致風邪阻絡,則局部麻木,甚則四肢麻痹,眼瞼下垂;若火毒入侵,致經絡阻塞,氣血瘀滯,則局部腫脹疼痛;若風火之毒入侵,致局部經絡阻塞,氣血瘀滯,則紅腫疼痛。
診查要點
診斷依據
1.有毒蛇咬傷史。
2.被咬部位疼痛,或局部麻木,傷肢腫脹,並迅速向近心端發展。
3.咬傷處有牙痕,依蛇毒性質不同可有相應的全身和局部症狀。
病證鑑別
毒蛇咬傷與惡蟲叮咬
毒蛇咬傷,被咬部位疼痛,或局部麻木,傷肢腫脹,並迅速向近心端發展。惡蟲叮咬如蜈蚣、毒蜘蛛等蟄傷無典型牙痕,常局部紅腫疼痛明顯,全身症狀輕微。
相關檢查
診斷本病還可做血液常規及尿液常規檢查,嚴重的病人還要做生化及物理輔助檢查(如心電圖、心功酶、尿素氮、肝功能、肌酐、電解質等),以便了解病情進展,判斷預後,掌握主動。
辯證論治
辯證要點
本病應從表里辯證。局部不紅不腫、不出血,疼痛輕微,感覺麻木,眼瞼下垂,復視,張口困難,言語不清,口角流涎,呼吸急促,脈沉伏遲弱,應考慮為風毒熾盛,以表證為主;傷口疼痛劇烈,出血,皮膚有血泡瘀斑,傷肢水腫明顯,內臟、五官出血,發熱,少尿或無尿,心悸頭暈,舌質紅,苔黃膩,脈細數或結代,應考慮為火毒熾盛,以里證為主。
治療原則
本病若風毒熾盛證,宜疏風解毒;若火毒熾盛證,宜清熱解毒、涼血止血;風火熱毒證,宜清熱解毒,涼血祛風。
證治分類
1.風毒證
主證:傷口不紅不腫不痛,有麻木感,頭暈,眼花,嗜睡,嚴重者呼吸困難,四肢麻痹,張口困難,眼瞼下垂,神志模糊;舌紅,苔薄白,脈弦數。
治法:祛風解毒,活血通絡。
代表方:活血驅風解毒湯加減。
常用藥:當歸、川芎、紅花、威靈仙、白芷、防風、僵蠶、七葉一枝花、半邊蓮、地丁。
2.火毒證
主證:局部腫脹疼痛,滲血,或有水皰、血皰、瘀斑,嚴重者局部組織壞死;可見惡寒發熱,口乾。煩躁胸悶,心慌,尿血便血;舌紅,苔黃,脈弦數。
治法:瀉火解毒,涼血活血。
代表方:五味消毒飲合犀角地黃湯加減。
常用藥:金銀花、野菊花、蒲公英、紫花地丁、紫背天葵子。
3.風火毒證
主證:局部紅腫明顯,傷口劇痛,或有水皰、血皰、瘀班,局部潰爛,頭暈眼花,視物模糊;惡寒發熱,大便乾,小便短赤,嚴重者煩躁抽搐,神志模糊;舌紅苔黃,脈弦數。
治法:清熱解毒,涼血祛風。
代表方:五味消毒飲、犀角地黃湯、五虎追風散三方合用。
常用藥:金銀花、野菊花、蒲公英、紫花地丁、紫背天葵子。
4.蛇毒內陷證
主證:毒蛇咬傷後誤治失治,寒戰高熱,煩躁不安,驚厥抽搐,甚至神昏譫語,呼吸困難,傷口由紅腫突然變為紫暗或紫黑,腫勢散漫;舌紅絳,脈細數。
治法:解毒祛風,活血開竅。
方藥:清營湯合犀角地黃湯加減,加服安宮牛黃丸。
常用藥:犀角、生地、玄參、竹葉心、麥冬、銀花、連翹、黃連、丹參。
其他療法
1.早期急救:毒蛇咬傷後應立即在傷口近心端5~250px處縛扎,沖洗傷口,擴創排毒。
2.可選以下方法破壞蛇毒:
(1)用0.5%高錳酸鉀注射液3~5ml,作傷口浸潤注射。
(2)胰蛋白酶2000單位加入0.5%普魯卡因5~10ml中,在牙痕周圍注射,或於縛紮上方行皮下環封。
3.根據蛇種選用相應的抗蛇毒血清治療。
4.外敷消腫止痛藥物:可選用蛇傷成藥或新鮮草藥,如半邊蓮、辣蓼草、八角蓮、七葉一枝花等,洗淨搗爛外敷。
5.針灸治療:針刺八風、八邪穴,搖大針孔,令流出毒血,以利消腫止痛。
轉歸預後
本病若及時處理、治療,一般可痊癒。若拖延治療或病情嚴重者,可伴有肢體癱瘓、休克、昏迷、驚厥、呼吸麻痹和心力衰竭。
預防調護
1.搞好環境衛生,清除周圍雜草,堵塞洞穴,使蛇無藏身之地。
2.行走山林草地時,可用棍杖先打草驅蛇,並注意蛇在樹上咬人。夜間行走宜有照明用具,防止誤踩毒蛇而被咬傷。
3.野外工作時,應掌握毒蛇的生活習性,如夏秋季節早、晚為毒蛇活動高峰期,應注意防範。
4.一旦被毒蛇咬傷,不必驚恐,更不要狂奔亂跑,應立即進行現場急救,如縛扎、清洗等,然後迅速轉送醫院進一步治療。
文獻摘要
1. 毒蛇咬傷最早記述見《山海經》。
2. 《諸病源候論·蛇螫候》:“惡蛇之類甚多,而毒有瘥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