毒蛇咬傷救護的病理生理學基礎是安徽醫科大學建設的虛擬仿真實驗課程。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毒蛇咬傷救護的病理生理學基礎
- 類別:虛擬仿真實驗
- 授課平台:實驗空間
- 建設院校:安徽醫科大學
課程簡介,課程特色,
課程簡介
本課程通過複製毒蛇咬傷動物模型結合全程模擬毒蛇咬傷病人的院外自救及院內診治的臨床場景(病史採集、臨床診療、危重併發症處理及人文關懷等),將毒蛇咬傷的臨床表現與發病機制形成連貫的知識體系;引導學生由DIC、休克等基本病理過程過渡到毒蛇咬傷病人的出血、休克等真實直觀的臨床表現,加強基礎醫學知識與臨床思維的融合,順利實現基礎-臨床的自然過渡;通過融入"蛇幹細胞培養的蛇毒腺類器官",激發學生的科研興趣。
課程特色
臨床專業同學在完成基礎醫學各科後進行基礎醫學知識的融會貫通、結合臨床典型病例運用基礎醫學知識分析、解讀臨床表現、探究發病機制、未進入臨床先了解臨床(包括病史採集、醫患溝通、人文關懷及臨床急救等),是從基礎過渡到臨床的重要環節,因此,臨床專業同學在進入臨床前需要基礎與臨床融合課程;在傳統教學中,我們在理論教學基礎上,採取動物實驗和床旁帶教來實現基礎-臨床融合課程的教學,但是動物模型複製,面臨課時不足、操作難度大、成本高、實驗學時少、不能系統講解等困難,且傳統實驗項目單一;而床旁帶教受限多,難以廣泛開展,因此,通過一般的教學方式,難以滿足教學要求,針對上述問題,虛擬仿真技術套用基礎與臨床融合課程的教學具有充分的必要性和創新性。
本項目選用包括多個基本病理過程(休克、DIC及MODS)的毒蛇咬傷救治教學為例,將相關的教學重點和難點融入各種臨床場景,在五年制醫學本科專業的三年級學生中開展。通過多媒體課件、3D動物虛擬實驗和虛擬病人典型案例全程實訓三個環節進行理論、實踐教學,完成引導學生由DIC、休克及MODS等基本病理過程的理論知識過渡到毒蛇咬傷病人出現DIC、休克及MODS等併發症真實直觀的臨床場景的重要環節,實現“夯實基礎,順利向臨床過渡”的教學目的。
主要特色如下:
1.開放式設計:本項目動物虛擬實驗涉及的生化指標均來自毒蛇咬傷家兔的多次重複的真實數據;採用開放式設計,允許學生試錯。學生複製模型時不知道毒蛇種類,只有根據臨床表現和輔助檢查做出正確診斷,並進行正確救治時,才能成功,否則動物死亡,實驗需重新開始。
2.堅持能實不虛、虛實結合的原則:項目中虛擬動物實驗數據均來源於毒蛇咬傷動物的真實實驗結果;虛擬病人基於祁門蛇傷研究中心收治的典型五步蛇咬傷病人,所提供3D病人的臨床指標均源於臨床病人的真實數據;為了側重病理生理學的基本病理過程,在互動操作步驟中虛擬了病人突發SHOCK、DIC及呼吸跳驟停的危重臨床表現。
3. 將發病機制可視化:本項目側重於毒蛇咬傷救治的病理生理學基礎;採用視頻、動畫使發病機制及特徵性輔助檢查的原理可視化,靈活生動,大大增強了學習效果。
4.支持移動端,滿足了碎片化學習:本項目利用網路,在電腦、iPad、手機APP等實現教學,突破了時間、空間及臨床病人條件的限制,實現了毒蛇咬傷的發病機制、臨床表現及臨床治療的醫學基礎知識、臨床技術的可視性、可重複性、同質化的教學,是動物模型複製、床旁真實案例教學等傳統教學方法必不可少的補充和拓展。
5. 評價多元化:支持形成性評價和終結性評價相結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