毒物後作用

毒物的後作用(aftereffeet of poison)毒物停止接觸後仍對機體所產生的毒性作用。儲存在人體內的毒物游離出來造成的毒性反應,遲發性神經毒性作用,以及某些毒物造成的致突變、致癌等遠期效應,均可視為毒物的後作用。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毒物後作用
  • 外文名:aftereffeet of poison
  • 後果:仍對機體所產生的毒性作用
  • 原理:游離出來造成的毒性反應
  • 舉例:致突變、致癌等遠期效應
簡介,效應,

簡介

毒物的後作用(aftereffeet of poison)毒物停止接觸後仍對機體所產生的毒性作用。儲存在體內的毒物游離出來造成的毒性反應,遲發性神經毒性作用,以及某些毒物造成的致突變、致癌等遠期效應,均可視為毒物的後作用。

效應

效應(effect)亦稱作用。指機體在接觸一定劑量的化學物後所引起的生物學改變。大多數具有性質和強度的差別,可以用定性或定量的指標來表示。例如,有機磷酸酯農藥抑制膽鹼酯酶程度的這種效應,可用酶活力單位的測定值表示,這類效應稱為量效應。但是,有些效應如死亡、致癌等的觀察結果只能以有或無表示,這類效應稱為質效應。有時量效應以其一定值作為界限時,也可視為質效應的指標,例如,轉氨酶活力高於或低於正常值範圍上限和下限作為異常,用以探討其劑量-反應關係。
劑量-效應關係,化學物(或物理、生物等因素)對個體或群體中引起生物量效應強度與給予的劑量之間的關係。效應的產生及其程度與化學物在作用部位的濃度有關,即與受體總數中與化學物相結合的部分成正比關係。作用部位的化學物濃度又與給予劑量有關,而與受體結合的化學物僅占此劑量的小部分,故只有用體外實驗才能獲得比較理想的劑量-效應關係。而在生物體內常受多種因素的干擾,特別是在機體反饋系統的各種調節機理參與下,使這種關係更複雜,個體差異更明顯,所以要用群體進行這種觀察,並用統計學方法處理後表示。由於劑量-效應關係是用測量值表示其量效應的強度的指標,如果量效應以其一定值作為界限時,也可視為質效應的指標。例如,用轉氨酶活力超過及不超過100單位(正常值)來探討其劑量-反應關係。研究此種關係是實驗毒性試驗和環境污染物影響健康時進行調查的基本內容之一,也是評價化學物毒性和確定安全接觸水平的基本依據。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