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方
“科學流言榜”由
北京市科學技術協會、北京地區網站聯合闢謠平台、北京科技記者編輯協會共同發布,得到中國科普作家協會科技傳播專業委員會、中國晚報科學編輯記者學會、上海科技傳播協會的支持。
簡介
年度十大科學流言求真榜每年1月都會評選上一年度最具代表性的科學流言,並邀請各領域的權威專家參與解讀,在社會上起到了科學闢謠的重要作用,已成為具有全國影響力的科學傳播品牌活動。
榜單
2016年
流言:
近日,網上一篇名為《39位
心內科醫生集體吃素!他們說:接觸太多病人,長教訓了》的文章引起廣泛關注。文中稱,一位記者去浙江大學附屬邵逸夫醫院心內科採訪,看到心內科醫生的午飯基本全素,因為吃肉會引起
心血管病和肥胖,還會增加死亡風險。
真相:
與飲食富營養化直接相關的糖尿病、高血壓,能引發一系列心血管問題,這是沒有疑問的。(確有多項研究發現,素食者和雜事或肉食者相比,患高血壓、冠心病的風險較低。)但是與之相對的,做素食主義者就可以杜絕
心血管疾病嗎?到目前為止,並沒有一項研究可以證明這一點。
患有心血管疾病的人往往都不是由於某一個生活習慣而造成的,比如吃肉類、蛋類等,而是因為錯誤的生活習慣而導致的總體失衡,如果日常飲食中食物搭配不合理,即使不吃肉也可能患病。
舉個例子,出家人是不吃肉的,但是長得胖的和尚並不少見,也並不是所有的出家人都能杜絕心血管疾病。因為他們雖然不吃肉,但並不等於不攝入高脂肪、高蛋白質含量的食物,比如堅果、油炸食品、甜飲料、薯片等。所以,飲食結構才是關鍵。
2、魚刺卡喉,這些“偏方”和“小竅門”靠譜嗎?
流言:
最近微信朋友圈就流傳著一篇名為“拯救100萬人的魚刺卡喉急救方法”的文章,提到的方法有拍背、喝醋、大口進食、伸手往外摳、用勁咳等等,這些五花八門的
偏方以及“科學”方法都靠譜嗎?
真相:
魚刺卡喉後要大口吞咽飯糰或菜團存在一定危險性,咽喉食管較為柔軟,用飯糰擠壓尖銳魚刺,就如釘釘子一樣,會把魚刺越擠越深,刺入黏膜內;用手指刺激咽後壁引發嘔吐,是一種急救方法。但往外摳魚刺容易挖傷黏膜,會引起加重疼痛等負作用;而如果魚刺刺入較深,使勁咳嗽通常無濟於事,因為魚刺細小,受力面積也就小,咳嗽的衝擊氣流難以把魚刺咳出;醋確實會在一定環境下達到軟化魚刺的目的,但這需要一個漫長的過程,魚刺卡喉喝醋時,醋液在喉嚨只停留幾秒鐘,就進入到了胃部,無法在骨頭滯留的地方停留從而達到軟化效果。
魚刺卡喉情況不同,處理方法也不能一概而論,依靠網傳的急救方法不但不能救命,可能會延誤病情,增加治療難度。
正確的方法是首先應立即停止進食,儘量減少吞咽動作。將壓舌板(在家中可用筷子、牙刷)放在舌部前2/3處,輕輕平壓,觀察整個口咽部,如看見有魚刺,刺不大,扎得不深,可用稍長的鑷子或筷子鉗住,輕輕拔出來;若魚刺位置較深、較大或看不見魚刺,應及時就醫。
流言:
近日網上流傳稱,如果將藿香正氣水和頭孢類藥物一同服用,會產生劇毒性,甚至馬上喪命。這是真的嗎?
真相:
嚴格來說這條訊息並不準確。我們服用的
藿香正氣水常用於外感暑濕引起的發熱、胸悶、腹脹、吐瀉,一般含40%~50%酒精(乙醇),和頭孢類藥物一起服用,可能產生
雙硫侖樣反應。
產生雙硫侖樣反應的原因在於乙醇代謝中乙醛的轉化受到了影響,導致血中乙醛濃度升高,出現了相應的症狀。這種阻礙作用和雙硫侖的化學分子結構有關,因此分子中含有硫甲基四氮唑側鏈的藥物都可以導致雙硫侖樣反應出現,如頭孢美唑等。傳言中提到的危害並不是完全不實。
一旦出現雙硫侖樣反應,應及時停藥和停用含乙醇製品,吸氧、臥床休息,輕者可自行緩解,較重者需吸氧及對症治療,進行必要的輔助檢查;靜脈注射和滴注納洛酮0.4毫克~0.8毫克可拮抗乙醇作用。如有嚴重併發症時應給予積極有效的搶救,以防雙硫侖樣反應造成更為嚴重的後果。
4、標有“兒童”字樣的食品比其他食物更健康?
流言:
嬰幼兒、兒童處在生長發育的重要階段,需要家長特別的注意和關愛。生活中,家長們往往會聽到各式各樣的說法。許多人認為,標有“兒童”字樣的食品比其他食物更健康。
真相:
中國農業大學食品學院博士范志紅說,我國目前沒有2歲以上兒童的專用“兒童食品”標準,“兒童食品”只是企業自己造的概念,與其他同類產品相比,其通常僅有外觀上和體積上的差別。比如兒童牛奶和純牛奶的區別,是加了糖或蜂蜜,甜味更濃、熱量更高、包裝更小。家長大可不必因“兒童”二字而受到特別吸引,具體差別要細看包裝上的配料表和營養成分表。
范志紅舉例說,某個兒童優酪乳的
碳水化合物含量是13.5%,而大部分優酪乳的碳水化合物含量是11%—12%,這說明產品額外多加了糖。看配料表也能發現,純牛奶中是不加糖和蜂蜜的,而兒童牛奶的配料表中如果有蜂蜜等甜味原料,就說明它是用甜味來吸引孩子。其實,兒童概念食品往往添加一些適合兒童味覺喜好的味道,但通過調味來增加兒童食慾,只會讓孩子對調味的依賴性越來越強。范志紅認為,如果自小就攝入口味較重的飲食,長大後往往難以控制鹽的需求量,增高患病風險。
專家們認為,兒童概念食品應嚴格審查,行銷噱頭對於孩子的健康有害無益。北京兒童醫院保健中心主任劉莉表示,兒童概念食品應該有國家標準,其添加劑、保質期等要求應該更嚴,並有專門的監督檢驗機構。
5、吃冰棍導致胃出血?
流言:
日前,媒體報導安徽一位名叫樂樂的7歲男孩連吃3支冰棍導致大吐血,引發一些家長的不安和恐懼。吃冰棍導致胃大量出血。
真相:
吃冰棍引起吐血?首先,簡單回顧一下事情的經過:7歲男孩在於同伴玩耍後,在1小時內吃下了3根冰棍,吃完沒多久就開始覺得胃痛,並很快開始多次大量吐血。在當地醫院未能控制病情轉院至
安徽省兒童醫院。經大量連續輸血、藥物和胃鏡下止血未能湊效情況下,最終實施緊急手術治療。手術發現,患兒
十二指腸球部有一個直徑1cm,深0.4cm的巨大潰瘍,伴潰瘍底部十二指腸球後動脈破裂並呈噴射性出血。
引發孩子吐血的原因經過了手術證實,是
十二指腸球部潰瘍並動脈噴射性出血。這種局限性的潰瘍是原本就存在的,而不是某種應激事件導致的急性(廣泛的)胃黏膜糜爛。就是說,報導中PICU醫生所說的“(吃冰棍後)太冰了。然後導致黏膜急性糜爛、潰瘍出血”是錯誤的。由於新聞中男孩出血病因已經經過手術確認是十二指腸局灶性潰瘍侵蝕導致的動脈破裂出血,而非急性
應激性潰瘍。因此,可以判斷,患兒的十二指腸潰瘍早已存在,只是一直被誤診。而出血不過恰巧發生在“吃冰棍”之後,兩者並不構成因果關係。退一步說,即便患兒是
應激性潰瘍出血,吃幾根冰棍顯然也不構成重大應急事件,當然也不可能是引發應激性潰瘍的原因。因此,那位醫生和新聞標題所說的“連吃3支冰棍引發大吐血”是錯誤的。
6、酵素真能減肥、抗癌、抗衰老?
流言:
一直以來,關於酵素的減肥功能就有各種神奇說法,而隨便百度一下“酵素”就能發現此產品功效多多,簡直非人間所有:既能美容瘦身,又能“抗衰老”、“抗癌症”,各種功效應有盡有;“世衛組織推薦”、“諾貝爾獎獲得者研發”、“正在風行全球的抗衰老革命”等等光環更是讓人眼花繚亂。
真相:
“酵素”一詞來自日語,實際上就是披著外國馬甲的酶(Enzyme)。人體現在發現的酶有700多種,一般能夠自己合成,不需要額外補充。即使需要補充,也不能通過口服的方式。商家的宣傳的確沒錯,但他們不會告訴你,口服酵素一點用都沒有。例如,SOD(
超氧化物歧化酶)是人體內最重要的酶之一,也是酵素商家的主打產品。但是通過對比試驗可以發現,酵素產品中的SOD活性單位還不如同等質量的生菜和西紅柿。所以說,花重金購買概念產品,還不如去菜市場買兩斤西紅柿。酵素本質是蛋白質,通常需要在特定的溫度、pH值等條件下才能發揮活性,而酵素在通過消化道時會經歷胃液、膽汁等消化液,因而會變性或被分解,無法發揮其生理活性。而且絕大部分的酵素需要在細胞內或細胞間發揮作用,通過消化道攝取的酵素比較難進入細胞內。所以說,希望通過口服酵素達到的各種功效,只能是美好的願望。
7、有機奶通常價格比普通奶高出不少,有機奶真的更營養嗎?
流言:
很多商家在宣傳的時候都打出廣告,聲稱有機食品更健康,更營養,使得消費者在購買乳製品時,盲目消費。
真相:
有機牛奶的認證一般著重於其天然的生長環境及飼養方式,有機牛奶餵養的飼料為純天然牧草,普通奶牛食用的飼料是根據奶牛的營養需要對不同飼料進行搭配調整、均衡配比。從營養成分比較,有機牛奶和其他牛奶所含有的脂肪、蛋白質、維生素等營養成分上並沒有明顯的差異。
2019年
流言一:超級真菌被美國列為“緊急威脅”,中國已有18例確認感染,傳染性極強。
真相:流言中的“超級真菌”,其學名為耳念珠菌,是一種可以引起嚴重感染的真菌。目前耳念珠菌在國際上被冠以“超級病原”的稱號,主要歸因於以美國為主的地區所受到的嚴重臨床威脅。但目前中國共報導耳念珠菌感染18例,在我國近10年間覆蓋230家醫療機構的侵襲性真菌病監測中,耳念珠菌的發生率低於1/20000,所以公眾不必恐慌。
真相:導致關節炎的風險因素包括年齡、家族史、超重和受傷等,而跑步的時間長短、強度、距離和完成的長跑次數與關節炎沒有任何關聯。換句話說,年紀越大、體重越高、有關節炎的家族史或者曾經有過關節受傷的人越容易得關節炎。長跑並不毀關節,馬拉松運動員得關節炎的比例反而比普通人還低。
流言三:只要用對方法,在一定期限內孩子的近視可以治癒。
真相:除了因睫狀肌痙攣所致的“
假性近視”外,近視是不可逆的,目前還沒有安全有效的辦法能使其恢復。也就是說,近視只能被“矯正”,不可“治癒”。所以,近視後唯一能做的就是延緩度數加深的速度。3月26日,國家衛健委等6部門聯合發文,明確表示不得在開展近視矯正對外宣傳中使用“康復”“近視治癒”等帶有誤導性的表述。
流言四:250名科學家聯名警告,AirPods和同類型的無線藍牙耳機可能致癌。 真相:這則訊息中提到,將無線耳機置於耳道中,會使頭部組織暴露在相對較高的射頻輻射下,從而引發對無線耳機安全性的質疑。長期佩戴耳機可能對聽力有危害,但是這並不代表
無線藍牙耳機會致癌。
流言五:含有食品添加劑的東西都是不好的,“天然無添加,絕不含防腐劑”才是優質食品的代名詞。 真相:想買到好食品,關鍵還是去正規渠道,並且要學會看配料表(主要是前幾個配料)和營養成分表。凡是標榜“無添加”的,商業噱頭往往大於實際健康意義。只要食品添加劑的安全性足夠高,合規使用就沒有問題。
流言六:血管裡面有“垃圾”“毒素”,如果不清理就會慢慢蓄積,形成血栓堵塞血管,導致百病纏身。
真相:血管里並沒有所謂的“垃圾”“毒素”,有的只是“代謝廢物”。代謝廢物是細胞在新陳代謝時產生的自然產物,正常情況下,會隨著血液運輸到特定器官,最終排出體外,並不會對身體造成任何傷害。平時適當多喝水,增加排尿,就可以幫助代謝廢物加速清理。
流言七:布洛芬不能再服用了,會致殘,形成永久性傷害,美國正在全面召回。
真相:美國食藥監局網站今年1月29日確實有一條召回布洛芬的公告。但從原文可以看出,這次召回與布洛芬藥物本身的安全性無關,其實是美國Tris製藥公司的一款布洛芬口服混懸滴劑由於部分批次可能濃度較高,超過了規定標準,而做了全國範圍的召回。布洛芬一直是被世界衛生組織、中國和歐美各國推薦的首選兒童退熱藥之一,無論發燒感冒,還是止疼消炎,布洛芬基本上都是常備藥。
流言八:無數科學研究支持的“生酮減肥法”,美味、健康和身材可以兼得。
真相:“生酮減肥法”並沒有足夠的證據支持,長期“高脂低碳”進食方式,反而會增加肝臟、腎臟的患病風險,甚至危害大腦健康。由於所謂飲食“結構”的改善,生酮飲食的確能讓一些人的體重在短時間內出現下降,尤其是本身攝入脂肪就不算多的女性。但“高脂低碳”的極端飲食模式弊大於利,已經是營養學界的共識。
流言九:香椿(芽)中含有大量的亞硝酸鹽物質,簡單食用就會中毒、致癌。 真相:香椿當中的確含有一定量的亞硝酸鹽物質,但是“含有”不等於“致癌”。芹菜、油麥菜、菠菜等人們常吃的蔬菜中都含有硝酸鹽和亞硝酸鹽,並不需要大驚小怪。
2019年9月9日,中國科協發布8月"科學"流言榜。
2021年
2021年度科學流言求真榜”揭曉,選出了全年最具代表性的十條流言。
2021年度十大科學流言為:“冬奧期間天然降雪越多越好?”“接種新冠疫苗將導致病毒‘免疫逃逸’?”“每天喝點紅酒可以軟化血管?”“核能供暖的熱水帶有核輻射?”“航天員一到空間站就吃胖了?”“大象北遷是因為西雙版納生態破壞嚴重?”“口罩消毒殘留物會致癌,用前要抖一抖?”“‘三高’人群不能吃蛋黃?”“隔空充電有輻射危險?”“北斗衛星導航系統會頻繁掉線?”
2022年
3月“科學”流言榜
一、新冠抗原檢測可以代替核酸檢測
流言:
新冠抗原自測產品上市,抗原檢測可以直接代替核酸檢測。
真相:
目前主要有三種方法來檢測病毒是否入侵人體:核酸檢測、抗原檢測和抗體檢測。前兩者都屬於直接檢測病毒的方法。
相比核酸檢測,抗原檢測的速度可以更快,操作也更便捷,但準確度較低,一般用於感染早期。疫情發生後,多國在公認核酸檢測為新冠病毒檢測“金標準”的同時,也推廣了抗原檢測,將之作為一項有效補充。
二、疫苗對奧密克戎無效
流言:
根據英美科學家對奧密克戎的最新判斷,疫苗對奧密克戎,以及新出現的病毒感染無效。
真相:
從各國大量的跟蹤數據看,疫苗對奧密克戎仍然有作用,即便原始疫苗對預防感染的有效性下降,對重症仍然有不錯的保護。而接種增強針後,對奧密克戎毒株的免疫也有大幅提升。
接種疫苗在奧密克戎疫情中的重要性從最近香港的情況中就可以看出。根據香港最新的死亡病例分析,截至3月18日,這波奧密克戎疫情中的5186例死亡病例,88%未完成兩針疫苗接種。80歲以上未接種兩針疫苗的人群,感染死亡率高達9.97%。由此可見,認為奧密克戎病情輕微如同感冒,而疫苗接種不再重要是非常荒唐的。
三、常喝“硬水”容易患腎結石
流言:
一些地區自來水的水垢較多,常喝這些鈣、鎂含量很高的“硬水”更容易患腎結石。
真相:
水的軟硬是根據水中的鈣離子和鎂離子含量來確定的,這兩種離子含量越高,水的硬度越高。我國《生活飲用水衛生標準》規定:生活飲用水的總硬度(以碳酸鈣計)不超過450mg/L,相當於1L中含有180mg鈣元素。但是,成年人一天的飲水量通常不超過2L(360mg鈣元素),這樣的飲水量對其體內的鈣離子濃度沒有太大影響——根據《中國居民膳食營養素參考攝入量表(DRIs)》,18歲以上人群鈣元素的每日參考攝入量800mg,可耐受最高攝入量為2000mg。
可見,按推薦攝入量的最高標準以及生活飲用水的最大硬度計算,成年人每日的鈣攝入量也不會達到鈣超標,更不會導致結石。
四、“過午不食”有助於減肥
流言:
“過午不食”不僅有助於減肥,還能延年益壽。
真相:
胃部食物4~6小時左右排空一次,正常三餐的間隔一般是4~5小時左右,這樣既不易產生飢餓感,又能保證營養物質對身體各器官的供應。“過午不食”的進餐方式會使胃部至少18個小時處於空虛狀態,而胃酸卻在持續分泌並在夜間分泌量達到高峰。胃內沒有食物中和胃酸,就有可能刺激損傷胃黏膜,導致胃炎、胃潰瘍或者十二指腸潰瘍,出現燒心、胃部疼痛等症狀。
想要健康,科學的做法應該是“過午少食”,即將一天的大部分能量和營養攝入放在早餐和午餐,晚餐少吃、早吃,且保持清淡飲食。
五、食用金箔是高端添加劑對身體有益
流言:
金箔食品售價不菲,其中使用的食用金箔是高端添加劑,對身體很有好處。
真相:
金箔對於人體毫無營養價值可言。金本身是一種比較穩定的化學元素,它在日常烹調的環境中很難溶出,也就是說它保持著一個金屬固態的形式,不能變成離子,進不到我們的血液當中去。所以吃進去並不能被人體吸收。如果服用量過大,還可能會導致消化不良等一些情況。若金箔的純度不夠,或者添加了一些其他的元素,還有可能引起中毒。
六、奧密克戎變異株感染症狀輕,相當於“大號流感”
流言:
感染奧密克戎變異株導致的新冠肺炎多為無症狀或輕症,相當於“大號流感”。
真相:
奧密克戎變異株的傳播力、對人類健康的危害比普通流感要高。並且由於其輕症比例較高,傳播隱匿性較強,給傳染源的發現和管理帶來了極大的挑戰。
或許對某些個體來說,感染奧密克戎變異株導致的新冠肺炎出現重症等情況的機率在下降,但作為一個整體來看,奧密克戎變異株傳播快、短時間內感染率高,這使得受感染人群的絕對數更大,繼而導致重症和死亡的發生絕對數就會高。
有研究對有關國家在去年8月至10月,去年11月至今年1月兩個時間段的病死率和死亡率作了比較分析,奧密克戎毒株流行期間的病死率確實下降了,但同期因疫情造成的死亡總數卻高於德爾塔毒株流行的同期死亡數。可以說,奧密克戎毒株流行的危害依然是嚴重的,並不是“大號流感”。
七、植物奶油毒性堪比殺蟲劑
流言:
植物奶油的本質是反式脂肪。反式脂肪會增加心血管疾病的危險性,毒性堪比殺蟲劑。
真相:
植物奶油中可能部分包含著反式脂肪酸,但植物奶油並不等同於反式脂肪酸。植物奶油又叫人造奶油、人造黃油、植脂奶油等,常常被作為動物奶油的替代品。植物奶油多是植物油氫化後,加入人工香料、防腐劑、色素及其他添加劑製成的。
若是仔細留意一些植物奶油的成分標籤,會發現裡面沒有絲毫乳脂和膽固醇,但是卻有反式脂肪酸。有許多研究證據表明:攝入過多反式脂肪酸會增加心血管疾病的發病幾率。
但植物奶油不能和反式脂肪畫等號,一些植物奶油在製造過程中,通過採用新的工藝例如低溫高壓、新的催化劑,以及完全氫化的工藝,可以大幅度減少反式脂肪酸的產生,甚至可以少於動物奶油。
當然,不管是人造植物奶油還是天然動物奶油,還是要少吃為宜,畢竟脂肪含量高的食物攝入過多,一是會導致肥胖,二是升高血液中的膽固醇含量,從而增加心血管疾病的風險。這些無論是植物奶油還是動物奶油,都是無法避免的。
2024年
2024年1月“科學”流言榜
1.咳嗽久了會成肺炎
流言:
感冒後咳嗽時間長了,就會累及下呼吸道,引發肺炎。
真相:
咳嗽和肺炎是不同的概念,咳嗽僅是疾病的症狀,不是一種疾病,咳嗽可以由各種原因引起。當病毒細菌等病原體僅累及上呼吸道還未累及下呼吸道時,通常就會出現咳嗽症狀。普通感冒可以導致咳嗽,肺炎也可以導致咳嗽,但咳嗽本身不會引起肺炎。
咳嗽嚴重時,平躺呼吸道分泌物容易積聚,會加重咳嗽,可考慮墊高頭部,這樣有利於呼吸通暢、咳嗽排痰。如果出現咳血(痰中帶血)、夜間(或改變體位時)咳嗽加重,咳大量黃膿痰,或者感染後再次發熱,氣短、呼吸困難、胸痛等原有症狀明顯加重,以及咳嗽超過2周時,建議去醫院就診。
2.得過甲流後短期內不會再得乙流
流言:
得過甲型流感後,身體短期內也會對乙型流感產生免疫,因為它們都是流感。
真相:
甲流和乙流是流感的兩種不同亞型,不具備交叉免疫機制。感染甲型流感病毒後產生的特異性抗體,無法提供對乙型流感感染的有效防護,反之亦然。也就是說,在感染過甲型流感後,如果患者體質相對弱,仍然可能感染乙型流感。
一般來說,一年內感染同一種亞型流感病毒的可能性很小。比如,眼下流行的是A(H3N2)亞型的甲型流感病毒,感染後患者身體會具備該型病毒的免疫力,那么一年內再次感染同類型病毒的機率就小。但是,由於甲型流感病毒很容易變異,沒有接種過流感疫苗的人群,就有再次感染其他亞型甲流病毒的可能。近幾年,由於乙型流感病毒沒有太多變異,傳播範圍相對較小,一年內再次感染乙流的機率也小。
春節臨近,人員社會流動性增加,沒有感染過流感病毒的可以抓緊時機接種流感疫苗。此外,學校和住所注意定時通風,尤其是家中有流感患者的,一定要保持通風,降低密閉環境的病毒濃度;減少去人口密集的地方,到公共場合特別是上醫院時,一定要佩戴口罩;日常用生理鹽水洗鼻子,有助於降低病毒感染的機率。
3.飯後馬上活動會導致胃下垂
流言:
剛吃飽時的胃就像灌了水的氣球,如果此時跑跳運動,胃就會像氣球一樣,被裡邊的東西“墜”到變形,引發胃下垂。
真相:
我們的內臟其實依附著肌肉,連線了很多韌帶、筋膜等等,被“兜”在它應該待的地方,雖然能活動一二,但很難發生劇烈地移動。而胃下垂則是因為這套“懸掛系統”出了問題,比如膈肌懸吊力不足,支持的韌帶功能減退、鬆弛,腹內壓下降,胃張力低下,腹肌鬆弛。長期勞累用腦過度、胃腸蠕動亢進、膈肌位置下降等均可以導致胃下垂。長期進食少或者暴飲暴食也會增加胃下垂的風險。但這些因素往往都是日積月累導致,跟飯後輕度運動沒有什麼關係。因此,我們可以不用擔心“飯後百步走”弄出胃下垂來。
當然,如果吃得過飽又立即進行諸如跑步、跳繩之類的劇烈運動,可能導致胃裡的東西返流,讓人覺得不舒服,而且剛吃完就劇烈運動,也會因為腹脹等因素,動作可能變形,也發揮不出自己的最好水平。所以,如果是劇烈運動的話,建議吃完飯1~2小時以後再做。
4.泡溫泉會感染HPV病毒
流言:
最近有網友發帖稱,泡溫泉之後在脖子上發現了扁平疣,這是泡溫泉感染了HPV導致的。
真相:
人們不會因為泡了溫泉就感染上尖銳濕疣、扁平疣。沒有皮膚破損處的相互接觸,就不會被容易引發宮頸癌、尖銳濕疣的人類乳頭瘤病毒(HPV)感染。
自然界有100多種HPV病毒類型,其中只有一小部分是感染人類的。它們中的一部分主要感染皮膚並導致尋常疣、絲狀疣、扁平疣、跖疣等;另一部分主要感染黏膜組織,其中低危類型(比如HPV-6和HPV-11)主要導致尖銳濕疣,而高危類型(如HPV-16、HPV-18等)的長期慢性感染,可能會導致女性的宮頸癌、肛門癌、口咽癌等。
HPV的傳播主要通過皮膚之間的接觸,尤其性傳播是導致尖銳濕疣的主要原因。離開人體以後,HPV病毒在日常生活環境中的存活時間是非常短的,即便物體表面有些病毒,也並不意味著可以形成有效的傳播。HPV病毒在溫泉中很難存活,而且也沒有足夠的量可以感染人類完整的皮膚,所以泡溫泉感染HPV的機率也是非常低的。
泡溫泉,如何泡得安心呢?首先,如果皮膚特別是私密處皮膚有外傷,或女性處於生理期,不建議去泡溫泉。其次,要儘量選擇環境清潔衛生、獲得泉質等級評定的溫泉,最好選擇獨立泡池。在公共泡池泡浴後及時沖洗全身,選用乾淨的專用浴巾擦拭身體。最後,如果發現泡溫泉後皮膚有傷口破潰,要立即處理,不要抓撓。
以下人群不宜泡溫泉:患有高血壓、糖尿病、心臟病、腦血管病、肺氣腫、貧血的老年人;嚴重動脈硬化的患者以及長期高血壓控制不佳的人;正值生理期的女性、溫泉過敏者;皮膚有傷口、潰爛和嚴重感染的人,患有傳染性皮膚病的人。此外,兒童、孕婦、糖尿病患者和過敏體質者,不宜長時間泡溫泉。
5.“浸出法”製作的油含有害化學物質
流言:
標註“浸出法”製作的油不要買,其提取過程需要使用化學溶劑,很容易產生各種有害化學物質。
真相:
“浸出油”指的是從植物油料中提取油脂的工藝。很多人擔心浸出油用化學試劑浸泡,會有化學物質殘留。其實,浸出法用的“植物油抽提溶劑”是國家專門為植物油提取所生產的食品級專用溶劑,在整個生產過程中溶劑不與油脂發生任何化學反應,並且在後續的精煉過程中會被完全脫除。
目前,從植物油料中提取油脂的工藝技術主要有兩種:壓榨法和浸出法。壓榨油是用機械壓榨的方式從油料中榨油的方法,也是最傳統的一種方法,很多土榨油都是壓榨的;浸出油則是利用化學溶劑將油料中的油脂成分溶解出來,然後與固體分離的過程,也叫浸取、抽提。它與用水浸取甜菜中的糖類、用酒精浸取中藥有效成分的原理一樣。
壓榨法的出油率較低,浸出法提取油脂的效率會高很多,能減少浪費,並且浸出油的規模可以做得非常大,這也是壓榨工藝不可能做到的。所以,浸出工藝逐漸成為目前油脂加工廠的主流做法。
因此,無論是壓榨法還是浸出法,只要是按照國家標準生產並達到國家食品安全標準和產品質量標準的成品食用植物油都是安全的。
6.貼身衣物穿黑色,容易得癌症
流言:
黑色是紡織服裝產品中最常見的顏色之一,但是貼身衣物最好不要買黑色的,穿黑色的內衣,得癌症的幾率會比較高。
真相:
在化學合成染料中,偶氮類染料占比最大,因其分子結構中含有偶氮連線苯胺的結構,涉及大多數常用的活性染料、分散染料、直接染料等,用於多種天然和合成纖維面料的染色和印花。偶氮染料本身無毒,但是其中有一小部分偶氮染料在人體穿著過程中,會與人體的代謝產物混合,在一定條件下發生還原反應,釋放出致癌芳香胺類物質,損害人體健康。
不過我們可以放心,這部分偶氮染料已經被大部分國家禁止使用。我國國家強制標準《國家紡織產品基本安全技術規範》(GB 18401-2010)明確規定了“禁用可分解致癌芳香胺染料”;國家強制標準《染料產品中23種有害芳香胺的限量及測定》(GB 19601-2013)則從源頭上規範了我國染料產品的開發與生產,確保為紡織服裝產品染料的套用企業提供高質量和安全的產品。
所以只要是質量合格的服裝,無論色彩如何,都是安全無害的。黑色紡織服裝產品同樣適用以上規定,質量合格的黑色紡織服裝產品也是安全無害的。
7.吃辣會導致長痘
流言:
每次吃完辣的東西,臉上很快就會蹦出痘痘來,可見吃辣會導致長痘。
真相:
吃辣和長痘之間並沒有什麼聯繫。反而有研究指出,辣椒里的辣椒素對治療痤瘡有好處。
而之所以出現“吃辣後長痘”的現象,是因為吃辣會讓本來不太明顯的痘痘因為“辣”的刺激變得更紅,看起來也就更明顯一些。
我們印象中那些辣的食物:紅油火鍋、水煮肉片、辣子雞丁,往往都會伴隨著高糖高脂——這些才是皮膚爆痘的主要原因。因此,下次可不要把長痘怪給吃辣了,少吃一些油膩的、高糖分的食物,養成規律的作息習慣,才是防止“爆痘”的關鍵。
8.椰子油可以用於減肥
流言:
常用的植物油成分以長鏈脂肪酸為主,食用後容易堆積脂肪。椰子油富含中鏈脂肪酸,能快速提供能量而不會囤積脂肪。
真相:
中鏈脂肪酸是否真的能減肥,目前的研究結果並不一致。雖然有些實驗發現能增加飽腹感減少進食,有些研究發現中鏈脂肪酸可能有助於減少腰圍和體重,但是其他研究則未發現明顯的減肥效果。因此,中鏈脂肪酸雖然對減肥有良好的前景,但還需要更多高質量的研究去驗證。
此外,椰子油也不等同於純中鏈脂肪酸。椰子油中的中鏈脂肪酸雖然有54%,但其中占大頭的月桂酸,代謝方式與長鏈脂肪酸類似。實際上椰子油里幫助減肥的脂肪酸很少。
而且,椰子油本身就是99%的脂肪,熱量超高,100克的椰子油含有895千卡的熱量。想靠椰子油減肥,可能肥沒減下來,又增了不少脂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