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親的書

母親的書

《母親的書》是當代台灣女作家琦君的一篇描寫母親的著名散文。文中的母親沒有正式認過字、讀過書,卻有豐富的生活經驗和的生活知識從這個角度上看,母親是一位學識淵博的人。琦君在本文中表達了對母親的讚美和她為母親驕傲的感情。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母親的書
原文,作者介紹,作者作品,論述,散文,小說,合集,兒童文學,

原文

母親的書
(1)母親在忙完一天的煮飯,洗衣,餵豬、雞、鴨之後,就會喊著我說:春呀,去把媽的書拿來。”
(2)我就會問:“哪本書呀?”
(3)“那本橡皮紙的。”
(4)我就知道媽媽今兒晚上心裡高興,要在書房裡陪伴我,就著一盞菜油燈光,給爸爸繡拖鞋面了。
(5)橡皮紙的書上沒有一個字,實在是一本“無字天書”。裡面夾的是紅紅綠綠彩色繽紛的絲線,白紙剪的朵朵花樣。還有外婆給母親繡的一雙水綠緞子鞋面,沒有做成鞋子,母親就這么一直夾在書里,夾了將近十年。外婆早過世了,水綠緞子上繡的櫻桃仍舊鮮紅得可以摘來吃似得,一對小小的喜鵲,一隻張著嘴,一隻合者嘴,母親告訴過我,那隻張著嘴的是公的,合者嘴的是母的。喜鵲也跟人一樣,男女性格有別。母親每回翻開書,總先翻到夾著最最厚的這一頁。對著一雙喜鵲端詳老半天,嘴角似笑非笑,眼神定定的,像在專心欣賞,又像在想什麼心事。然後再翻到另一頁,用心地選出絲線,繡起花來。好像這雙鞋面上的喜鵲櫻桃,是母親永久的樣本,她心裡什麼圖案和顏色,都仿佛從這上面變化出來的。
(6)母親為什麼叫這本書為橡皮紙書呢?是因為書頁的紙張又厚又硬,像樹皮的顏色,也不知是什麼材料做的,非常的堅韌,再怎么翻也不會撕破,又可以防潮濕。母親就給它一個新式的名稱——橡皮紙。其實是一種非常古老的紙,是太外婆親手裁訂起來給外婆,外婆再傳給母親的。書頁是雙層對摺,中間的夾層里,有時會夾著母親心中的至寶,那就是父親從北平的來信,這才是“無字天書”中真正的“書”了。母親當著我,從不抽出來重讀,直到花兒繡累了,菜油燈花也微弱了,我背《論語》《孟子》背得伏在書桌上睡著了,她就會悄悄地抽出信來,和父親隔著千山萬水,低訴知心話。
(7)還有一本母親喜愛的書,也是我記憶中非常深刻的,那就是怵目驚心“十殿閻王”。 粗糙的黃標紙上,印著簡單的圖畫。是陰間十座閻王殿里,面目猙獰的閻王、牛頭馬面,以及形形色色的鬼魂。依著他們在世為人的善惡,接受不同的獎賞與懲罰。懲罰的方式最恐怖,有上尖刀山,落油鍋、被猛獸追撲,等等。然後從一個圓圓的輪迴中轉出來,有升為大官或大富翁的,有變為乞丐的,也有降為豬狗、雞鴨、蚊蠅的。母親對這些圖畫好像百看不厭,有時指著它對我說:“陰間與陽間的隔離,就只在一口氣。活著還有這口氣,就要做好人,行好事。”母親常愛說的一句話是:“不要扯謊,小心拔舌耕犁啊。”“拔舌耕犁”也是這本書里的一幅圖畫,畫著一個披頭散髮的女鬼,舌頭被拉出來,刺一個窟窿,套著犁頭由牛拉著耕田,是對說謊者最重的懲罰。所以她常拿來警告人。
(8)母親生活上離不了手的另一本書是黃曆。她在床頭小几抽屜里,廚房碗櫥抽屜里,都各放一本,隨時取出來翻查,看今天是什麼樣的日子。黃曆上一年二十四個節日,母親背得滾瓜爛熟。每次翻開黃曆,要查眼前這個節日在哪一天,她總是從頭念起,一直念到當月的那個節日為止。我也跟著背: “正月立春、雨水,二月驚蟄、春分,三月清明、穀雨……”但每回念到八月的白露、秋分時,不知為什麼,心裡總有一絲淒淒涼涼的感覺。小小年紀,就興起“一年容易又秋風”的感慨。也許是因為八月里有箇中秋節,詩裡面形容中秋節月亮的句子那么多。中秋節是應當全家團圓的,而一年盼一年,父親和大哥總是在北平遲遲不歸。
(9)母親當然還有其它好多書。像《花名寶卷》《本草綱目》《繪圖列女傳》《心經》《彌陀經》等的經書。她最最恭敬的當然是佛經。每天點了香燭,跪在蒲團上念經。一頁一頁的翻過去,有時一卷都念完了,也沒看她翻,原來她早已會背了。我坐在經堂左角的書桌邊,專心致志地聽她念經,音調忽高忽低,忽慢忽快,卻是每一個字念得清清楚楚,正正確確。看她閉目凝神的那份虔誠,我也靜靜地坐著一動不動。念完 最後一卷經,她還要再念一段像結語那樣的幾句。最末兩句是“四十八願渡眾身,九品成令登彼岸。”念完這兩句,母親寧靜的臉上浮起微笑,仿佛已經渡了終身,登了彼岸了。我望著燭光搖曳,爐煙繚繞,覺得母女二人在空蕩蕩的經堂里,總有點冷冷清清。
(10)《本草綱目》是母親做學問的書。那裡面那么多木字旁、草字頭的字。母親實在也認不得幾個。但她總把它端端正正擺在床頭几上,偶然翻一陣。說來也頭頭是道。其實都是外公這位山鄉郎中口頭傳授給她的,母親只知道出典都在這本書里就是了。
(11)母親沒有正式認過字,讀過書,但在我心中,她卻是博古通今的。
(文章有刪改)

作者介紹

琦君(1917-2006),原名潘希真。當代台灣女作家、散文家。作品多以兒童故事為主。1917年7月24日生於浙江溫州市甌海區瞿溪鄉一個舊式家庭,14歲就讀於教會中學。2006年6月7日凌晨4時45分病逝於和信醫院,享年90歲。

作者作品

論述

《讀書與生活》
《詞人之舟》 1981年,純文學出版社;1986年,爾雅出版社。

散文

《金盒子》 原載1996年3月17日香港《星島日報》 現已選入國中七年級語文教材
《溪邊瑣語》 1962年,婦友月刊社
《琦君小品》 1966年,三民書局
《紅紗燈》 1969年,三民書局
《煙愁》 1969年,光啟出版社;1981年,爾雅出版社
《三更有夢書當枕》 1975年,爾雅出版社
《桂花雨》 1976年,爾雅出版社 選入人教版國小五年級上學期教材、蘇教版國小四年級上冊教材,主要描寫自己小時的“搖花樂"
《細雨燈花落》 1977年,爾雅出版社
《讀書與生活》 1978年,東大圖書公司
《千里懷人月在峰》 1978年,爾雅出版社
《與我同車》 1979年,九歌出版社
《留予他年說夢痕》 1980年,洪範書店
《母心似天空》 1981年,爾雅出版社
《燈景舊情懷》 1983年,洪範書店
《水是故鄉甜》 1984年,九歌出版社
《此處有仙桃》 1985年,九歌出版社
《玻璃筆》 1986年,九歌出版社
《琦君讀書》 1987年,九歌出版社
《我愛動物》 1988年,洪範書店
《青燈有味似兒時》 1988年,九歌出版 (2004年10月,重排新版)
淚珠與珍珠》 1989年,九歌出版社
《母心?佛心》 1990年,九歌出版社 (2004年12月,重排新版)
《一襲青衫萬縷情》 1991年,爾雅出版社
《媽媽銀行》 1992年,九歌出版社
《萬水千山師友情》 1995年,九歌出版社
《母親的書》 1996年,洪範書店
《永是有情人》 1998年,九歌出版社
《春酒》2008年,浙江文藝出版社選入人教版國中八年級下學期教材

小說

《菁姐》(短篇) 1954年,今日婦女雜誌社; 1981年,爾雅出版社
《百合羹》(短篇) 1958年,開明書店
《繕校室八小時》(短篇) 1968年,台灣商務印書館
《七月的哀傷》(短篇) 1971年,驚聲文物供應公司
錢塘江畔》(短篇) 1980年,爾雅出版社
橘子紅了》(中篇) 1991年,洪範書店

合集

《琴心》(散文、小說) 1953年,國風出版社;
《琦君自選集》(詞、散文、小說) 1975年,黎明文化公司
《文與情》(散文、小說) 1990年,三民書局
《琦君散文選》(中英對照) 2000年,九歌出版社
《母親的金手錶》 2001年,九歌出版社
《夢中的餅乾屋》 2002年,九歌出版社

兒童文學

《賣牛記》 1966年,三民書局
《老鞋匠和狗》 1969年,台灣書店
《琦君說童年》 1981年,純文學出版社
《琦君寄小讀者》 1985年,純文學出版社; 1996年,健行文化出版公司
《鞋子告狀》(琦君寄小讀者改版) 2004年,九歌出版社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