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子窯

母子窯

窯洞是中國西北黃土高原上居民的古老居住形式,這一“穴居式”民居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四千多年前。窯洞廣泛分布於黃土高原的山西、陝西、河南、河北、內蒙古、甘肅以及寧夏等省。在中國陝甘寧地區,黃土層非常厚,有的厚達幾十公里,中國人民創造性利用高原有利的地形,鑿洞而居,創造了被稱為綠色建築的窯洞建築。母子窯是一種平面組合的窯洞。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母子窯
  • 外文名:Mother and child kiln
  • 拼音:muziyao
  • 特點:冬暖夏涼
  • 實質:土山的山崖挖的洞
  • 分類:平面組合形式不同
特點,歷史,

特點

母子窯建築最大的特點就是冬暖夏涼,傳統的窯洞空間從外觀上看是圓拱形,雖然很普通,但是在單調的黃土為背景的情況下,圓弧形更顯得輕巧而活波,這種源自自然的形式,不僅體現了傳統思想里天圓地方的理念,同時更重要的是門洞處高高的圓拱加上高窗,在冬天的時候可以使陽光進一步深入到窯洞的內側(見圖),從而可以充分的利用太陽輻射,而內部空間也因為是拱形的,加大了內部的豎向空間,使人們感覺開敞舒適。我的導師劉加平先生曾經這樣評價窯洞建築:窯洞冬暖夏涼,住著舒適,節能,同時傳統的空間又滲透著與自然和諧,樸素的外觀在建築美學上也是別具匠心。

歷史

母子窯是陝北的一張響亮的名片。陝北,通常是指長城以南、黃河以西、子午嶺以東、橋山以北的廣大地區。總面積約80744平方公里。包括延安、榆林兩個地區,二十六個縣市。這一帶居民的主要居住形式是窯洞。時至今日,雖然面對著樓房的巨大的衝擊,但是就整個陝北地區而言,窯洞仍是居民最主要的居所,特別是在廣大的農村地區,居住率幾乎達到了100%。陝北窯洞歷史悠久。2004年,考古工作者在陝北的吳堡縣相繼發現了兩座原始社會龍山文化時期(屬新石器時代晚期)的石頭城,其中就有窯洞式房址近70座。古人在黃土層為壁體的土穴上,用木架和草泥建造簡單的穴居和淺穴居,並逐漸形成聚落。這種窯洞的雛形的產生距今已有4500年的時間了。陝北窯洞發展到周代還是半地穴式,到漢後發展為全地穴式,就是現在的土窯。明朝中葉,開始用石塊做窯面牆。末民初,當地人仿土窯模式建起了石砌窯洞。現在有用彩色瓷磚添窯面和分割廳室及上下兩層樓房式新窯洞,住著更加舒適宜人。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