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儀龍德:廣東龍母誕

母儀龍德:廣東龍母誕

《母儀龍德:廣東龍母誕》是2013年7月1日廣東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馮沛祖。

基本介紹

  • 書名:母儀龍德:廣東龍母誕
  • 出版社:廣東教育出版社
  • 頁數:228頁
  • 開本:16
  • 品牌:廣東教育出版社有限公司
  • 作者:馮沛祖
  • 出版日期:2013年7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9787554803479
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圖書目錄,序言,

內容簡介

《母儀龍德:廣東龍母誕》詳細介紹了廣東龍母誕的風俗,探索其文化意義,圖文並茂,材料翔實豐富。嶺南對龍母的祭祀已有二千多年。唐宋以來,對龍母的祭祀更被納入封建國家的正祀之中。每年農曆五月初一至初八的龍母生辰誕期,八月初一至初八的龍母得道誕期,龍母的善信都會自發來到悅城龍母祖廟,舉行盛大的祭祀紀念活動來緬懷龍母,並向龍母祈福,保佑自己順景如願。

作者簡介

馮沛祖,1955年生於廣州。花城出版社高級編輯。廣東省作家協會會員、廣州市民間文藝家協會會員。長期從事廣州史地、人文、風俗的研究,從事文學創作,迄今已發表研究專著、小說、隨筆、遊記、文藝評論、劇本、翻譯等各類作品數百萬字。著有《廣州風物》、《廣州滄桑錄》、《廣州城建史話》、《廣州史籍略述》、《廣州園林雜記》、《羊城八景今錄》、《春滿花城》、《慈愛人間》、《六祖惠能》、《九九天長》等,另有廣州史地研究文章五十餘篇,發表於《文史縱橫》、《廣州建設報》、《羊城晚報》、《周末畫報》等報刊。

圖書目錄

龍母傳說的源流演變
龍母傳說的起源
龍母傳說的演變
龍母傳說臻於完備
歷朝給龍母的敕封
民間的龍母傳說
民間相傳龍母的來歷
龍母跟法師賴普儀鬥法
雲浮石山的來由
龍母借鼎的故事
七星降人間
龍躍天池
龍母信仰
龍母是宗族神、祖先神
龍母是水神、人間保護神
龍母是送子娘娘、母嬰保護神
龍母成了財神
與龍母信仰相關的習俗
龍母信仰的傳播
德慶悅城龍母祖廟
山川形勝
千年滄桑
古建瑰寶
龍母行宮
肇慶白沙龍母廟
德慶官圩龍山宮
仁化扶溪龍母廟
江門白水帶龍母廟
南海黃岐龍母廟
西樵山蟠龍洞龍母廟
廣州獵德龍母廟
廣州新豆欄龍母廟
順德龍潭龍母廟
深圳上梅林龍母宮
梧州龍母廟
藤縣龍母廟
其他已湮沒的龍母廟
萬民朝聖龍母誕
清代:男女禱祀無虛
民國:盛況更甚於清
誕期的盛況
誕期習俗
其他拜龍母的特別日子
當代:龍母信仰逐漸復興
龍母文化節與民間藝術節
母儀龍德·孝親觀念
尋根訪祖·四海朝宗
利澤天下的精神
發展經濟的平台

序言

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
守護中華民族精神家園
林雄
文化遺產由物質文化遺產和非物質文化遺產構成。非物質文化遺產,是各族人民世代相承的、與民眾生活密切相關的各種傳統文化表現形式和文化空間,是傳承歷史文化的載體,是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精神、民族情感和審美理想的體現。非物質文化遺產對保持中華文明的延續具有重要的作用,中華文明成為世界幾大文明中唯一綿延至今從未間斷的文明,中華民族豐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功不可沒。
非物質文化遺產蘊藏著中華民族的深層文化基因,凝結著民族的智慧,連結著民族的情感。保護好非物質文化遺產,有利於增強中華民族的凝聚力和創造力,有利於提高國家文化的軟實力,有利於維護世界文化的多樣性。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我國文化身份和文化主權的基本依據,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是促進國際社會文明對話和共同發展的需要,特別是我國正處於推進科學發展、促進社會和諧的關鍵時期。非物質文化遺產無論在價值觀念上還是在藝術形式上都為廣大民眾喜聞樂見,是全體社會成員加強溝通和增進情感的橋樑,是廣大民眾共同的精神紐帶。保護好非物質文化遺產,就是守護我們的精神家園,就是弘揚中華民族文化。
嶺南文化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南粵深厚的人文歷史底蘊給我們留下了極為豐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其種類之繁多、形式之多樣,在中國和世界都是少有的,目前有74個項目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有182個項目入選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非物質文化遺產以獨特的方式撫慰著人們的心靈,一首粵劇曲調,能勾起無數廣東人對家鄉的思念和牽掛;一段生龍活虎的“醒獅舞”,可令世界各地的廣東人對故鄉魂牽夢繞。非物質文化遺產與有形的物質文化遺產共同書寫出南粵文明的壯麗史詩。
近年來,我省積極推進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取得明顯成效。但是,隨著全球化、現代化和城市化進程的加快,我省文化生態環境急劇改變,一些非物質文化遺產受到衝擊,漸漸失去生存的土壤,一些依靠口傳心授方式傳承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因後繼無人瀕臨滅絕,加上一些地方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重視不夠,大量有歷史、文化價值的珍貴實物與資料遭到毀棄或流失。嚴峻的現實告訴我們,如果再不加強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我們的民族就可能面臨文化的失憶,造成中華民族悠久歷史文化的損失。
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要堅持“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傳承發展”的方針。要認真開展非物質文化遺產普查工作,建立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體系,抓緊對具有重大歷史、文化和科學價值,並處於瀕危狀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進行保護。要把非物質文化遺產融入社會生活,在保護中利用,深入發掘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多重價值,把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同發展文化產業結合起來,同發展文化旅遊業結合起來。要鼓勵傳承,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要推進文化生態保護區的建設。
為了進一步挖掘、搶救、保護和宣傳我省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喚起全體社會成員對民族文化遺產的熱愛之情,增強廣大民眾的保護意識,使那些處於困境中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得以延續並發揚光大,我們組織專家學者在對我省珍貴的、具有重大歷史價值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梳理、考證和研究的基礎上,編寫了《廣東非物質文化遺產叢書》,讀者從中能夠了解到南粵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歷史概貌、地方風格、製作技藝和深厚的文化底蘊。這些非物質文化遺產奇思妙想的靈感和巧奪天工的技藝帶給我們的是一個精美絕倫的藝術世界,看到它們,我們仿佛聽到南粵人民的低吟淺唱,仿佛看見那令人心馳神往的精神故鄉。
該系列圖書有三個特點:一是突出知識性。注重文化內涵的挖掘以及特殊技藝的介紹,對於每一種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內涵、技藝、形態、歷史演變、藝術價值等給予全面介紹。二是呈現立體性。全方位、多視角地介紹每一種非物質文化遺產形態。三是體現通俗性。深刻而直觀地記錄時代的變遷,記錄民間豐富的生活,圖文並茂,生動活潑,富有藝術表現力,給讀者以文化審美的感受。整套叢書堪稱我省優秀的文化品牌,具有較高的閱讀和收藏價值。該系列圖書的編寫出版,對保護民族優秀文化遺產,傳承和弘揚嶺南文化,提升廣東文化軟實力,具有重要的意義,在此,對付出辛勤勞動的專家學者和編輯人員表示感謝!同時,希望讀者和我們一起為保護我省非物質文化遺產而共同努力!
2008年9月
(作者為中共廣東省委常委)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