殿粵要纂(殿粵要篡)

殿粵要纂

殿粵要篡一般指本詞條

《殿粵要纂》是明朝一部記錄廣西軍事防務的著作。古人常將廣西稱為“粵”,度文思義,“殿粵要纂”即是“鎮守廣西各要塞的資料彙纂”的意思。

全書共四卷,插有129幅地圖,具體記敘和描繪了當時廣西11府、48州、53縣、14司的兵力總數,銀餉供給,駐軍哨堡、地形關隘、交通聯絡等方面的情況。先圖後文,圖文互證,使觀者一目了然。

基本介紹

  • 書名:殿粵要纂
  • 作者:楊芳、沈修、詹景鳳、林茂槐等主編 
  • 出版社: 廣西民族出版社 
  • 出版時間:萬曆三十年(1602年)春 
  • ISBN:9787536320468 
  • 始編時間:萬曆二十七年(1599年) 
  • 卷數:四卷 
  • 創作年代:明代
背景歷史,主要內容,流傳情況,書籍意義,

背景歷史

此書的主要編者是楊芳。楊芳,字以德,號濟寧,四川重慶衛軍籍出身,萬曆五年參加殿試, 取進士三甲第176名。萬曆二十六年(1598年)從浙江調任廣西巡撫,在桂主政九年。萬曆三十四年(1606年),因政見與禮部給事中翁憲祥相違,“乞免”離桂回鄉,萬曆三十七年(1609年)卒。
明朝開國以來,廣西的東部一直處於刀光劍影之中,當時大型的農民起義就有四起:古田起義八寨起義、府江起義和大藤峽起義。僅是鎮壓大滕峽瑤族起義,明朝政府就動用了33.5萬的兵力。烽火四起的農民起義把明朝政府折騰得疲憊不堪。
楊芳到廣西任職時,農民起義已漸入尾聲。在這種情況下,如何總結歷史經驗教訓,加強對廣西的統治,便成了為官者的首要任務。楊芳新官上任,便提出寫“一冊在手,不越盈尺而內境向背虛實皆知”的軍事兵防寶典《殿粵要纂》,即“安定廣西各要塞的資料總匯”,得到屬下部分官員的大力支持。萬曆二十七年四月,楊芳下令廣西布政使整理基礎材料。接到命令後,布政使沈修等人率部下著手收集資料,於當年九月向楊芳提交了圖及圖的說明。楊芳又讓平樂府通判詹景鳳書文寫圖,讓梧州府推官林茂槐擔當校正。萬曆三十年(1602年)春,全書終於完成。

主要內容

《殿粵要纂》共4卷,插有129幅地圖,具體記錄和描繪了當時廣西11府、48州、53縣、14司的地形關隘、民族分布、兵力布置、軍餉供給、交通聯絡等。書中提到廣西“防之貴嚴,而備之貴豫”,當年廣西全省的軍隊編制“官軍、哨隊、目兵、民款、打手、耕兵”共6.0278萬人,兵器6.6233萬件。
殿粵要纂
《殿粵要纂》內的廣西九府地圖
從《殿粵要纂》“總圖說”看,當時廣西全省官軍、哨兵、耕兵共6.2萬餘人,歲餉銀19萬6千多兩,米2129石, 禾1萬7千斤。 朱明王朝的總兵力一般在二百萬左右,廣西的駐軍6.2萬餘人僅占全國總兵 力的3.1%,數量相對寡少。明朝對廣西的防務,始終貫徹“以夷制夷”,“以西制東”的原則。當時廣西省府從桂 西各土司抽調大量的土兵、狼兵來鎮守桂林、柳州、梧州等城市,桂西諸州縣一般都出“戌兵”三五百人,最多是田州“額調徵兵一萬名,馬七百匹”。由於有了土兵、狼兵的相助, 自然減輕了明軍壓力,這是明朝中央在廣西駐軍較少的主要原因。
據《殿粵要纂》記錄,當時明政府推行“攘外必須安內”政策,對廣西各地的兵力布置各有側重,對軍事要地及起義頻繁爆發的地區則描述詳盡,重點設防,如桂林府的地形描述“陸則陽朔為東南衛”、“永福捍其西南”、“義寧(治今臨桂縣五通鎮)、靈川、興安、全、灌為西北屏藩”,駐守的各種兵力達5800多名,而昭平、柳城、象州、桂平的兵力都在450名至2400名之間,還註明“此地設防誠重”、“不可不慮”。對人口稀少的邊遠州縣的描述則寥寥數筆,駐守兵力多的僅幾十人,少的只有士兵而無軍官駐守。
值得一提的是,廣西的農民起義讓明政府如驚弓之鳥,防備極嚴,從邊境州縣大量徵調士兵們去“剿賊”,導致守邊的士兵少、裝備差,還不能享受朝廷的軍餉。像今扶綏縣境內、憑祥市境內的多個州沒有駐兵,甚至連歷朝重兵把守的南疆要塞——鎮南關及附近關隘,明朝在此處設兵也不過80人而已。邊防鬆懈,一觸即破。
明朝在萬曆年間,對安南(今越南)的防務是很鬆懈的,儘管《殿》的編者也口口聲聲說“於安南防務宜周”,“防禦須謹”,但書中所記與安南相鄰的各州縣的軍防都極為空虛,常見“置校、歲餉、戎器俱無”的記載。在一些重要的關隘,雖有駐軍,卻少得可憐,形同虛設。如 “憑祥州圖說”中記:“該州有(鎮)南關及三隘口,防守目兵八十名”。鎮南關是守衛南疆的要地, 歷來為重兵把守, 明朝在此僅置80名目兵,平均每個關隘僅20名,這是怎樣的 “防務宜周”!
與此同時,安南卻在厲兵秣馬,準備北犯。據史載,萬曆三十四年(1606),即《殿》 成書後的第四年,安南莫氏宗黨多犯我境,邊民頗受害。第二年(1607),安南出動一千五百多人馬,駕木船四十餘艘,乘明不備,“突入劫掠”。至此,明朝廣西省府方從歌舞昇平 的夢囈中驚醒, 急報朝庭調軍反擊侵敵。

流傳情況

《殿粵要纂》成書之後,因屬軍事機秘,長期深藏冊府, 秘不示人,知者甚少,歷代書目鮮有著錄。《明史·藝文志》、《四庫全書總目提要》未著錄。建國後出版的《廣西地方史志文獻聯合目錄》等各種書目也未記及,因此,有人甚至認為此書“徒有書名”而已。
此書屬高度的軍事機密,如果落入敵人之手,攻克廣西便如囊中取物,後果將不堪構想。朝廷將它深藏於密室,致使當時能見到的人很少,後人更是只聞其名,不見其影。此書有部分圖文輯入了《廣西通志(萬曆)》,學者們四處尋覓此書下落,但它始終杳無音訊,以致於清康熙年間的學者王如辰認為此書“銷磨於飄風凌雨之中,不可復見”。不少學者也認為此書已失傳了。
中外學者們一直沒有放棄尋找,後來經查實,當今世上能確認的《殿粵要纂》僅有兩個不全藏本,一本在北京圖書館,一本在日本內閣文庫
此書是如何流落到日本的,至今還是個謎。有學者聯想到了“皕宋樓書劫”。據史料記載,清代著名的四大藏書家之一陸心源(今浙江湖州人,官至福建鹽運使),生平酷愛藏書,築有“皕宋樓”、“十萬卷樓”、“守先閣”三樓藏書,藏書達15萬多卷。誰知大兒子陸樹藩是個敗家子,將父親的大量藏書賤賣給了日本岩崎氏靜嘉堂文庫,整船的古籍運往東洋。後來這些書籍併入了日本內閣文庫。於是有學者猜測,《殿粵要纂》極有可能是這樣流落海外的。
殿粵要纂(殿粵要篡)
《殿粵要纂》
所幸的是,上世紀90年代,日本學者谷口房男先生將日本內閣文庫《殿粵要纂》的複印件帶回了它的出生地——廣西,並決定出資重印此書。他找到了廣西民族學院(今廣西民族大學)教授范宏貴。據范宏貴回憶,日本內閣文庫的《殿》缺了兩頁內容,他於是專程到北京圖書館借閱《殿》,將缺失的兩頁手抄回來,才使此書完整無缺。1992年,經過范宏貴的校點,添加注釋,新版的《殿粵要纂》終於重見天日了。

書籍意義

由於廣西明代留下的志書文獻不多,雖然《殿粵要纂》是防範少數民族的軍事總結,但涉及了廣西行政區劃、山川地理、民族分布、民情等內容,特別是該書地圖中,有多幅對民族分布情況標示得很詳細,對後人了解和研究明朝,十分有價值。
書中還留下了許多簡化字,其中“斗”、“岳”、“雲”、“高”、“台”、“灣”等字,與現行的簡化字完全相同,這對了解漢簡化字的發展過程很有幫助,同時也說明:在明代的廣西漢簡化字已有一定的流行,這對今日如何處理繁體字的“復興”,將是一個很好的歷史啟示。書中同時還 保留了一些異體字和古壯字,這對文字學和民族學來說,是很好的研究素材。書中地圖所給 的瑤、壯等民族居住村落,對我們了解廣西少數民族的分布遷移、發展,無疑是寶貴的材料。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