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原文
殿中少監馬君墓誌
君諱繼祖,司徒贈太師北平莊武王之孫,少府監贈太子少傅諱暢之子。生四歲,以門功科太子舍人。積三十四年,五轉而至殿中少監,年三十七以卒。有男八人,女二人。
始余初冠,應進士,貢在京師,窮不自存。以故人稚弟,科北平王於馬前。王問而憐之,因得見於安邑里弟。王軫其寒飢,賜食與衣,召二子使為之主。其季遇我特厚,少府監贈太子少傅者也。姆抱幼子當側,眉眼如畫,發漆黑,肌肉玉雪可念,殿中君也。當是時,見王於北亭,猶高山深林巨谷,龍虎變化不測,傑魁人也。退見少傅,翠竹碧梧,鸞鵠停崎,能守其業者也。幼子娟好靜秀,瑤環瑜珥,蘭茁其芽,稱其家兒也。
後四五年,吾成進士,去而東遊,哭北平王於客舍。後十五六年,吾為尚書都官郎,分司東都,而分府少傅卒,哭之。又十餘年,至今,哭少監焉。嗚呼!吾未耄老,自始至今,未四十年,而哭其祖、子、孫三世,於人世何也!人慾久不死,而歡居此世者,何也?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1.司徒贈太師北平莊武王:指馬燧,因他官顯位尊,當時人皆知之,所以不書名字。馬燧,字洵美,因屢破李靈耀、田悅,有戰功,封北平郡王。司徒,官名,三公之一,參議國事。太師,三師之一,皇帝所師法的人。莊武是馬燧的諡號。贈,死後追封的爵位。
2.少府監:官名,危兆勸掌管百工技藝,供皇帝使用事項。
3.太子少傅:皇太子的老師。
4.諱(huì):因有所顧忌不敢說或不願說。
5.門功:指先人的功績。
6.太子舍人:掌管文書的官。
7.殿中少監:掌管皇帝服用及臨朝率領官員執傘扇侍立等事的官員。
8.始余初冠,應進士,貢在京師:初冠,古禮男子二十歲行加冠禮,後來將年始二十的男子稱為初冠。韓愈貞元三年年二十入京應進士。
9.故人稚弟:貞元三年,吐蕃乞盟唐朝,馬燧極表同意,朝廷派渾鹼為會盟使,韓愈的從兄韓弇以殿中侍御史為判官同往,後吐蕃不肯盟,韓弇遇害。韓弇和馬燧是朋友,所以韓愈說自己是故人稚弟。
10.安邑里第:長安城內有安邑坊。第,住宅。馬燧的家宅在安邑里。
11.軫(zhěn):憐憫。
12.召二子使為之主:二子,指馬燧的長子馬匯和次子馬暢。使為之主,以主人的身分來接待韓愈。
13.其季:指馬燧的次子馬暢。
14.可念:可愛。
15.高山深林鉅谷:此句是形容馬燧氣宇軒昂。
16.龍虎變化不測:此句是形容馬燧處事應變的能力。
17.鸞(luán):相傳鳳凰之類的神鳥。
18.鵠(hú):天鵝。
19.停峙(zhì):停立。
20.瑤環瑜珥(ěr),蘭茁(zhuó)其牙:瑤環瑜珥,美玉製成的玉環和耳飾。
21.稱其家兒:此句誇獎馬繼祖的資質足與門第相稱的好子弟。
22.哭北平王於客舍:貞元十一年八月馬燧死,此年五月韓愈東歸河陽途中,所以說哭北平王於客舍。
23.吾只灶為尚書都官郎:元和四年,韓愈任都官員外郎,守東都省。
24.分府少傅卒:分府,指馬暢任少府監而分派住東都。馬暢死於元和五年。
25.吾未耄(mào)老:七十為耄,六十為陵櫃迎白老。此時韓愈五十四五,所以說吾未耄老。
26.人慾久不死,而歡居此世者,何也:一個人想永久不死,但不死的人看到馬氏三代不到四十年都相繼去世,反而覺得格外傷感了。表示對人生的感嘆。
白話譯文
馬君名繼祖,司徒贈太船舟協師北平莊武王馬燧之利、,少府監贈太子少傅馬暢之子。馬君四歲時,就以拔求槓門蔭拜為太子舍人。累官三十四年,五次遷升而至於殿中少監。享年三十七歲而卒,有兒子八個,女兒兩道凶邀剃個。
當初我年始二十,應進士考試被地方選送來京城,因貧困而生活沒法自理,於是就以老朋友幼弟的身份拜於北平王馬燧的馬前,北平王問了情況並對我表示憐憫,因此有機會見馬繼祖於安邑里之家中。北平王憐念我寒飢,賞賜給我食品和衣服。又叫他的兩個兒子以主人之禮接待我,其小兒子待我特別寬厚,此人就是少府監贈太子少傅馬暢。保姆抱著一個幼兒站在旁邊,眉毛眼睛漂亮如畫,頭髮烏黑,肌肉豐滿潔白讓人覺得可愛,這就是殿中少監君馬繼祖。當時,我謁見北平王於其府第中之北亭,北平王像高山深林巨谷一樣形象高大,有極為機智的應變能力,是一位傑出偉大的人物;退下之後又去見太子少傅君馬暢,馬暢秀美而文雅,猶如鳳凰、天鵝停棲於翠竹碧梧之上,是一位能固守其家業的人;馬暢年幼的兒子馬繼祖俊美靜芝應辯秀,猶如瑤環瑜珥之寶貴,猶如初生之蘭草讓人覺得可愛,與其家世地位極其相稱。
此後四五年,我考中了進士,離京到東都洛陽宦遊,哭吊北平王於客舍之中;此後又經過十五六年,我出任尚書都官員外郎,分管東都洛陽的有關事務,而少府監、太子少傅馬暢去世,又哭吊一番;又過了十多年到今天,又在此哭吊馬繼祖君。唉呀!我還未到老年,從開始到現在還不到四十年,而先後哭吊馬家祖父、兒子和孫子三代人,這在人世間是多么令人悲傷啊!有人幻想長生不死,看看馬家祖孫三代相繼去世之事,又會怎樣想呢?
創作背景
這篇墓誌作於長慶二年(822年)。是韓愈為馬繼祖寫的一篇墓誌。
作品鑑賞
整體賞析
明代吳訥認為:寫作墓志銘的“古今作者,唯韓昌黎最高。行文敘事,面目首尾,不再蹈襲”。韓愈所作墓志銘七十餘篇,精品為多,“諛墓”之文亦占不小篇幅。其中精品寫法靈活多變,不拘一格,生動形象。
這篇墓誌,墓主並無突出驚人的事跡可記。於是,韓愈另闢蹊徑,把重點放在馬氏祖孫三代與自己的交往上,層次分明地寫出自己的見聞和感受。他曾受到其祖馬燧“賜食與衣”的關心和照顧。他寫出在馬燧府上見到馬燧時,其“猶高山深林巨谷,龍虎變化不測,傑魁人也”。寫出退見少傅,此時的馬暢如“翠竹碧梧,鸞鵠停峙”,是可以守家業的人才;其子馬繼祖則是“娟好靜秀,瑤環瑜珥”,如同蘭草剛剛發出新芽,不愧是馬氏的後代。上述都寫得具體可感,生動可喜。雖然沒有敘述具體的事情,但三人的精神風貌都栩栩如生。文中描寫馬燧的深沉傑魁,馬暢的秀雅華貴,馬繼祖兒時的玉雪可愛,著墨不多,都栩栩生動,淋漓盡致。一無可述的馬繼祖,借韓愈之手,成了傳世的人物。
作者尚在世時,而三人卻都先後離開了人世,這真是難以言喻的事情。特別是文章最後兩句,十分有力,顯然是韓愈有感而發。這是他對於好人短命、壞人長命的現實發出的無限深沉的感喟。古人有寫文章講究“鳳頭、豬肚、豹尾”的說法,那么這篇文章的最後兩句就是“豹尾”。
名家點評
明·
茅坤《唐宋八大家文鈔·韓文》:“以生平故舊志墓,最悲涼可涕。”
清·
林紓《韓柳文研究法》:“殿中少監馬君墓誌,空衍無可著筆,而昌黎文字乃燦爛作珠光照人,真令人莫測。”
作者簡介
韓愈(768~824年),字退之,唐代文學家、哲學家、思想家,河南河陽(今河南省焦作孟州市)人,漢族,祖籍昌黎(今遼寧義縣),世稱“韓昌黎”,又稱“韓吏部”“韓文公”。韓愈二十五歲中進士,曾任監察御史、刑部侍郎、潮州(今廣東潮安)刺史、國子博士、吏部侍郎等職。他與
柳宗元同為唐代
古文運動的倡導者,主張學習先秦兩漢的散文語言,破駢為散,擴大文言文的表達功能。宋代蘇軾稱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列他為
唐宋八大家之首。與柳宗元並稱“韓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著有《昌黎先生集》。
18.鵠(hú):天鵝。
19.停峙(zhì):停立。
20.瑤環瑜珥(ěr),蘭茁(zhuó)其牙:瑤環瑜珥,美玉製成的玉環和耳飾。
21.稱其家兒:此句誇獎馬繼祖的資質足與門第相稱的好子弟。
22.哭北平王於客舍:貞元十一年八月馬燧死,此年五月韓愈東歸河陽途中,所以說哭北平王於客舍。
23.吾為尚書都官郎:元和四年,韓愈任都官員外郎,守東都省。
24.分府少傅卒:分府,指馬暢任少府監而分派住東都。馬暢死於元和五年。
25.吾未耄(mào)老:七十為耄,六十為老。此時韓愈五十四五,所以說吾未耄老。
26.人慾久不死,而歡居此世者,何也:一個人想永久不死,但不死的人看到馬氏三代不到四十年都相繼去世,反而覺得格外傷感了。表示對人生的感嘆。
白話譯文
馬君名繼祖,司徒贈太師北平莊武王馬燧之利、,少府監贈太子少傅馬暢之子。馬君四歲時,就以門蔭拜為太子舍人。累官三十四年,五次遷升而至於殿中少監。享年三十七歲而卒,有兒子八個,女兒兩個。
當初我年始二十,應進士考試被地方選送來京城,因貧困而生活沒法自理,於是就以老朋友幼弟的身份拜於北平王馬燧的馬前,北平王問了情況並對我表示憐憫,因此有機會見馬繼祖於安邑里之家中。北平王憐念我寒飢,賞賜給我食品和衣服。又叫他的兩個兒子以主人之禮接待我,其小兒子待我特別寬厚,此人就是少府監贈太子少傅馬暢。保姆抱著一個幼兒站在旁邊,眉毛眼睛漂亮如畫,頭髮烏黑,肌肉豐滿潔白讓人覺得可愛,這就是殿中少監君馬繼祖。當時,我謁見北平王於其府第中之北亭,北平王像高山深林巨谷一樣形象高大,有極為機智的應變能力,是一位傑出偉大的人物;退下之後又去見太子少傅君馬暢,馬暢秀美而文雅,猶如鳳凰、天鵝停棲於翠竹碧梧之上,是一位能固守其家業的人;馬暢年幼的兒子馬繼祖俊美靜秀,猶如瑤環瑜珥之寶貴,猶如初生之蘭草讓人覺得可愛,與其家世地位極其相稱。
此後四五年,我考中了進士,離京到東都洛陽宦遊,哭吊北平王於客舍之中;此後又經過十五六年,我出任尚書都官員外郎,分管東都洛陽的有關事務,而少府監、太子少傅馬暢去世,又哭吊一番;又過了十多年到今天,又在此哭吊馬繼祖君。唉呀!我還未到老年,從開始到現在還不到四十年,而先後哭吊馬家祖父、兒子和孫子三代人,這在人世間是多么令人悲傷啊!有人幻想長生不死,看看馬家祖孫三代相繼去世之事,又會怎樣想呢?
創作背景
這篇墓誌作於長慶二年(822年)。是韓愈為馬繼祖寫的一篇墓誌。
作品鑑賞
整體賞析
明代吳訥認為:寫作墓志銘的“古今作者,唯韓昌黎最高。行文敘事,面目首尾,不再蹈襲”。韓愈所作墓志銘七十餘篇,精品為多,“諛墓”之文亦占不小篇幅。其中精品寫法靈活多變,不拘一格,生動形象。
這篇墓誌,墓主並無突出驚人的事跡可記。於是,韓愈另闢蹊徑,把重點放在馬氏祖孫三代與自己的交往上,層次分明地寫出自己的見聞和感受。他曾受到其祖馬燧“賜食與衣”的關心和照顧。他寫出在馬燧府上見到馬燧時,其“猶高山深林巨谷,龍虎變化不測,傑魁人也”。寫出退見少傅,此時的馬暢如“翠竹碧梧,鸞鵠停峙”,是可以守家業的人才;其子馬繼祖則是“娟好靜秀,瑤環瑜珥”,如同蘭草剛剛發出新芽,不愧是馬氏的後代。上述都寫得具體可感,生動可喜。雖然沒有敘述具體的事情,但三人的精神風貌都栩栩如生。文中描寫馬燧的深沉傑魁,馬暢的秀雅華貴,馬繼祖兒時的玉雪可愛,著墨不多,都栩栩生動,淋漓盡致。一無可述的馬繼祖,借韓愈之手,成了傳世的人物。
作者尚在世時,而三人卻都先後離開了人世,這真是難以言喻的事情。特別是文章最後兩句,十分有力,顯然是韓愈有感而發。這是他對於好人短命、壞人長命的現實發出的無限深沉的感喟。古人有寫文章講究“鳳頭、豬肚、豹尾”的說法,那么這篇文章的最後兩句就是“豹尾”。
名家點評
明·
茅坤《唐宋八大家文鈔·韓文》:“以生平故舊志墓,最悲涼可涕。”
清·
林紓《韓柳文研究法》:“殿中少監馬君墓誌,空衍無可著筆,而昌黎文字乃燦爛作珠光照人,真令人莫測。”
作者簡介
韓愈(768~824年),字退之,唐代文學家、哲學家、思想家,河南河陽(今河南省焦作孟州市)人,漢族,祖籍昌黎(今遼寧義縣),世稱“韓昌黎”,又稱“韓吏部”“韓文公”。韓愈二十五歲中進士,曾任監察御史、刑部侍郎、潮州(今廣東潮安)刺史、國子博士、吏部侍郎等職。他與
柳宗元同為唐代
古文運動的倡導者,主張學習先秦兩漢的散文語言,破駢為散,擴大文言文的表達功能。宋代蘇軾稱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列他為
唐宋八大家之首。與柳宗元並稱“韓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著有《昌黎先生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