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夫紀念碑

殷夫紀念碑,在上海61中學(解放前稱民主中學)校園裡。紀念碑為長方形,乳白色的大理石上方,鑲嵌著烈士青年時代的肖像,下邊刻著烈士生前的譯作:“生命誠可貴,愛情價更高;若為自由故,二者皆可拋。”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殷夫紀念碑
  • 地理位置:上海61中學(解放前稱民主中學)校園裡
  • 形狀:長方形
簡介,相關人物,相關學校,

簡介

殷夫(1909—1931)原名徐祖華,一署白莽。中國共產黨黨員。1926年前後來到上海讀書,61中即殷夫求學的學校。後他與中國共產黨有聯繫,並進行創作活動。1930年參加“左聯”,擔任團中央刊物《列寧青年》的編輯。1931年2月7日在上海龍華被國民黨反動派殺害,年僅22歲。
民立中學校內,最有名的標誌性建築就是位於紀念廣場上的殷夫紀念碑,長方形的紀念碑上鑲嵌著烈士青年時代的肖像。 去年10月23日,匈牙利駐上海總領事館向民立中學捐贈匈牙利詩人裴多菲塑像,半身的青銅裴多菲塑像靜悄悄地“住”在民立中學四樓,和廣場上的殷夫紀念碑相互輝映。

相關人物

殷夫,出生在生活較富裕家庭。1920年秋考入象山縣高等國小。1925年進入上海民立中學,積極參加聲援“五卅”運動的鬥爭。1926年7月轉入浦東中學,加入共產主義青年團。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政變,他被捕關押3個月。在獄中作詩《在死神未到之前》,長達500多行,曾刊登於《太陽》月刊。並結識該社編輯,加入“太陽社”。1927年秋入同濟大學德文補習科,轉為中國共產黨黨員。1928年秋再次被捕,出獄後回鄉。1929年2月重返上海,從事共青團和工運工作。同年5月因組織上海絲廠工人罷工第三次遭捕。出獄後在團中央宣傳部工作,擔任青年反帝大同盟刊物《摩登青年》和共青團中央機關刊物《列寧青年》的編輯,撰寫和翻譯了不少政治論文。1930年3月2日,中國左翼作家聯盟成立,他是發起人之一。在《萌芽》、《拓荒者》、《巴爾底山》等左聯刊物上發表了《血字》、《別了,哥哥》、《五一歌》、《讓死的死去吧》等著作。被魯迅稱譽為“這是東方的微光,是林中的響箭,又是冬末的萌芽,是進軍的第一步,是對於前驅者的愛的大纛,也是對摧殘者的憎的豐碑。”1931年1月17日,在上海東方旅社參加黨的會議時被英國巡捕逮捕。同年2月7日被國民黨上海警備司令部殺害在上海龍華荒野。

相關學校

民立中學最初創立於南市,是當時滬上有名的私立中學之一,並在五四運動時期就開始投入中國紅色革命之中,成為上海學生聯合會發起學校之一。
上海市民立中學,1903年由蘇本炎、本銚昆仲創辦於上海南市,為當時滬上有名的私立中學之一(後為公辦)。1937年八一三淞滬戰爭中,校舍毀於日軍炮火。同年9月,暫遷烏魯木齊北路。1940年2月,遷入威海路414號今址。現為靜安區重點中學。
該校歷史悠久,早在1919年五四運動時期,即為上海學生聯合會發起學校之一。1925年五卅運動中,參加全市“三罷”(罷工、罷課、罷市)反帝鬥爭,全校停課長達兩個多月,當時在校求學的殷夫(“左聯”烈士)開始了他的詩歌創作和革命活動。1931年,九一八淞滬抗戰爆發,200多名學生赴南京請願,要求國民黨政府出兵抗日。1939年7月,在抗日高潮中校內建立了中共第一個學生地下黨小組。1939年9月,民立師生取得護校反汪鬥爭的勝利。1940年秋,學生地下黨支部成立,通過組織讀書會,成立民立劇團,辦報及慰問四行倉庫抗日官兵等活動,團結師生投入抗日救亡運動,成為上海學生運動的重點學校之一。1942年12月太平洋戰爭爆發後,黨支部向抗日根據地輸送了一大批優秀學生。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