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士明 ,1936年注,申專文化,原江陰市農業局幹部,高級農藝師。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殷士明
- 國籍:中國
- 職業:高級農藝師
- 文化程度:申專
人物履歷,人物生平,
人物履歷
殷士明 1936年注,申專文化,原江陰市農業局幹部,高級農藝師。
人物生平
1961年,當殷士明來到華西村蹲點時.針對華西村薄田瘦地六高八低、全年糧食總產才20萬公斤的現狀,提出了平田整地的建議,竟與當時的村黨支部書記吳仁寶的構想一拍即合。從1964年起的10年時間裡,華西村共投入人工32萬多個,填平廢47條,搬掉田埂1000多條,削平上撤57個,完成立方160萬立米,築起地下渠道5000多米,鋪設地下管道7000多米,新開華西河800多米,翻建機電灌溉站3座。出現了一方方格子田,糧食產量迅速翻番,到1979年總產達106 .5萬公斤。華西村從此開始了“中國農村的希望所在”的光輝歷程。為了改良土壤、增加肥力、殷士明想到了稻田養綠萍。他通過數載潛心鑽研,終於取得了成功,綠萍不僅為稻田提供了充足的肥料,還成為了稻田補肥的標尺。1975年,全國稻田用萍工作會議在江陰縣召開,綠萍稻田養用技術向全國稻區推廣套用,為我國的水稻生產作出了重大貢獻。70年代初,水稻單季改雙手後,地區農業部門不顧自然條件,要求各地全面落實三麥早熟品種和雙季稻晚熟品種,結果1972年江陰縣糧食產量大滑坡、殷士明認真翻看氣象資料,總結了江陰溫、光資源後,科學制訂和推廣了適合江陰縣及沿江其它一些地方實際情況、確保雙季雙高產的“三早布廳及其它一些配套技術,提出採用早熟品種,大大提高了糧食產量。進入80年代中後期,隨著鄉鎮企業的異軍突起,一度曾帶給農業生產活力的聯產承包制反而成了農業發展的障礙,由於種糧效益低,拋荒、半拋荒現象隨處可見。殷上明正確地預感到了這種趨勢,於1985年提出:農業生產必須向省工、省本、省力的方向發展。在他的主持下,該市逐步推廣板茬麥、套播表、小苗直栽、拋秧等科技含量較高的技術,至今套用面積已超過全市糧食總面積的80%,為穩定和發展農業起了重要作用。由於其成果顯著,曾先後獲得各種豐收獎、科技進步獎21個,還先後被全國區劃委員會、農業部評為先進工作者,被省廳評為農技推廣先進個人,兩次被無錫市評為優秀科技工作者,1991年在江陰首屆科技節上被授予有突出貢獻有科技工作者稱號,其辭條被編入《中國農技推廣名人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