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氏與三十七部會盟碑

段氏與三十七部會盟碑

北宋《段氏與三十七部會盟碑》立於北宋開寶四年(971年),為大理國段氏所立。此碑是探究雲南歷史上各少數民族團結友好關係悠久歷史淵源的珍貴實物見證,同時也少數民族歷史文化藝術與漢族歷史文化藝術交流融合及宋代書法藝術的重要碑刻文物,是中國歷史上不可多得的用漢文字書碑刻石記載少數民族歷史事件、少數民族語言和少數民族章法布局藝術的實物證據。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段氏與三十七部會盟碑
  • 又名:石城會盟碑 石城碑
  • 出土時間:清康熙十八年(1679年)
  • 出土地點:曲靖城北二里許的古石城遺址處
  • 存放地點:曲靖第一中學校園石城盟誓碑亭
簡介,歷史沿革,碑文內容,

簡介

段氏與三十七部會盟碑,又名“石城碑”、“石城盟誓碑”、“大理國段氏與三十七部石城盟誓碑”、“大理國段氏與三十七部石城會盟碑”。現保存在雲南省曲靖市第一中學內。
段氏與三十七部會盟碑

歷史沿革

此碑立於大理國段素順明政三年,即北宋開寶四年(971年),是大理國時代的遺物,於清康熙十八年(1679年)在曲靖市北出土。原碑現存今雲南省曲靖市第一中學校園碑亭內,與爨寶子碑並列,保存完好。碑面較小,碑高1.25米,寬0.58米,厚0.61米,分上下兩段。碑頂有道光二十九年喻懷信記;碑上段為正文,11行,每行13字,左行,正書;碑的下段是官銜題名,8行,皆人名,行書。此碑行款特殊,正文直行。從左至右,才能讀通;上下題記、題名,又需從右至左,才合順序。全碑共403字,書體行楷,書法敦厚逎勁,歷代的書法家對之評價甚高。
段氏與三十七部會盟碑
碑文記述了大理國主段氏(白族)聯合三十七部(彝族)出戰滇東一些部落後,於石城(今曲靖市)會盟立誓,並頒賜職賞的情況。此次會盟史籍中並沒有記載,是研究大理國和雲南當時境內少數民族的歷史及大理國職官制度的重要實物資料。此碑在明代時已有著錄,後湮沒土中,清康熙十八年(1679年)在曲靖城北的舊石城遺址出土,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移至城內保存。
1961年國務院公布段氏與三十七部會盟碑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碑文內容

據學者多方考證,大致確定碑文內容如下:
段氏與三十七部會盟碑
明政三年,歲次辛未,宣諭足屈 奉承 統率戎行,委服 恩,撫安邊塞。是以剪除辶眾鎮長奇宗、求州首領代連弄、兔覆磨乃等三邑,統置辶眾鎮。以二月八日回軍,至三月七日到石城,更討打賊郎羽兮、阿房田洞,合集卅七部女考伽諾、十二將弄略等,於四月九日斫羅沙一遍,兼頒賜職賞。故迺共約盟誓,務存久長,上對眾聖之鑑知,下揆一德而血占血。
(以上碑正文)
三軍都統長皇叔布燮段子王示 ,
都監三軍禮樂爽長駙馬布燮段彥貞,
賁彥、敝宇覽楊連永、楊求彥,
侍內官久贊段子惠、李善,
段氏與三十七部會盟碑
督爽王清志,
貼侍內官贊衛楊定存,
理摸陁道楊定福,
陁棲袁永智、蘇晟興。
(以上職官題名)
此次會盟史籍中並沒有記載,是研究大理國和雲南當時境內少數民族的歷史及大理國職官制度的重要實物資料。此碑在明代時已有著錄,後湮沒土中,清康熙年間出土,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移至城內保存。
此碑碑文“辭多艱澀”,“半雜夷語,多不可解”。據《元史·地理志》,文中所說的三十七部,主要分布於滇南、滇東及貴州的普定、普安,四川的越、西昌、會理。三十七部與大理國關係甚多,時和時叛,史多有記。“盟誓”恐不止一次。
碑文開始說的“明政”,是大理國段素順年號。王崧本《南詔野史》載:“段素順,宋太祖開寶二年立,改元明政。”“明政三年”,即宋太祖開寶四年(公元971年)。看來,此碑到現在已是1000多年了。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