殲-15(殲15)

殲-15

殲15一般指本詞條

殲-15(英文:J-15,中文綽號:飛鯊“Fēishā”,英文:Flying Shark,北約代號:側衛D型,英文:Flanker-D)是中國參考從烏克蘭獲得蘇-33戰鬥機原型機T-10K-3以國產殲-11戰鬥機為基礎進而研製和發展的單座雙發艦載戰鬥機。殲-15在世代劃分上屬於第四代戰鬥機改進型,即第四代半戰鬥機。

2015年12月24日,新一批殲-15艦載戰鬥機在海軍某海域進行艦機融合訓練,飛行員駕機完成觸艦復飛、阻攔著艦等多個課目訓練。

2019年國慶閱兵,裝備殲-15艦載機的海軍艦載航空兵某部已是第5次飛過閱兵場。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殲-15
  • 外文名:J-15 
  • 首飛時間:2009年8月31日 
  • 所屬國家:中國
  • 代號:飛鯊 
發展沿革,研製背景,研製歷程,設計特點,試飛歷程,

發展沿革

研製背景

蘇聯解體時,1143.6項目航空母艦(蘇聯以航空巡洋艦編列)庫茲涅佐夫級次艦瓦良格號的建設仍在船台上,完工度僅68%,蘇聯解體後在分家時出於“因地制宜的考慮”,瓦良格號由烏克蘭獲得。但由於烏克蘭經濟狀況不佳,無力繼續建造,工程就此停工,半途而廢。1998年,中國澳門創律集團通過競標,以2000萬美元的價格買下瓦良格號。2002年3月3日,瓦良格號經歷航程15200海里、耗時4個月(123天)的艱難遠航後終於抵達中國遼寧省大連,爾後交予中國軍方。2005年4月26日,瓦良格號開始入役改裝。
殲-15
蘇-33於瓦良格姊妹艦庫茲涅佐夫號上起飛
至此,中國開啟了中國航母的發展紀元。然而,眾所周知,航空母艦是以固定翼艦載戰鬥機為主要武器的軍艦,中國有了航母,但並沒有艦載機以供瓦良格號使用,且當時中國本土機種中也沒有適合改裝當作艦載戰鬥機的的型號,於是中國發展一款配合瓦良格號使用的艦載機便提上日程。而在1996年12月6日,中俄達成協定,由俄羅斯提供技術與飛機零件,協助瀋陽飛機公司在中國生產蘇-27SK戰鬥機生產許可證的契約,協定規定首先由阿穆爾共青城製造廠提供全套部件,由中國組裝然後再逐步國產化。引進後中國改稱的型號稱為殲-11,該型是一型雙發動機、遠程及全天候制空戰鬥機。殲-11與瓦良格號蘇聯原定配置的艦載機蘇-33師出同門,均發展自蘇-27戰鬥機,因此,以殲-11發展中國新一代艦載機成為最好的選擇。

研製歷程

蘇-33是蘇霍伊設計局在蘇-27戰鬥機的基礎上於1984年4月18日開始研製的為配合蘇聯海軍基輔級航空母艦改進型1143.5項目航空母艦而發展的艦載機,也是瓦良格號航空母艦的制式艦載機,設計初期稱之為蘇-27K,到1988年一共生產了9架原型機(Su-27K T-10-1~9),其中兩架在烏克蘭尼特卡艦載機訓練中心進行試驗。蘇聯解體後,這兩架蘇-27K被劃為烏克蘭所有,而烏克蘭無力進行蘇-27K的後續發展,只能進行封存。本世紀初,中國從烏克蘭獲得了其中的一架(T-10-K-3號機),這無疑加快了中國艦載機的發展。
2009年8月31日,殲-15首飛成功。
2012年10月12日,曝光了一組殲-15艦載機觸艦復飛的照片,這是殲-15艦載機作為我國國產第一代艦載戰鬥機第一次公開曝光。2012年11月5日,國防報網站正式發布了關於中國航母艦載機觸艦起飛的訊息。2012年11月23日,隨著飛行員戴明盟駕駛編號為552的殲-15艦載機在航母遼寧艦上成功觸艦復飛,殲-15艦載戰鬥機終於撥開神秘的面紗,充分展示在世人面前。2012年11月25日官方宣布航母順利完成艦載機起降訓練,航母平台和飛機的技術性能得到了充分驗證,兩者適配性能良好,達到了設計指標要求。
2012年11月23日殲-15降落在遼寧號航空母艦甲板上,由飛行員戴明盟首降成功。
2021年12月15日,改進型殲-15首次曝光。

設計特點

試飛歷程

2009年8月31日,殲-15進行了首次陸基飛行測試。
殲-15(殲15)
殲-15雙座型
2011年4月25日,第二架殲-15原型機進行了飛行測試。
2012年11月22日,首架殲-15原型機在遼寧號航空母艦上進行著艦測試和起飛測試成功。
2013年3月7日,身兼全國政協委員的殲-15總設計師孫聰於兩會期間接受中國新聞社訪問時透露,殲-15正處於飛行員培訓階段,正在進行小批量生產。
2013年6月18日,殲-15再次在遼寧艦起降,並進行首次駐艦飛行。
2013年12月初,網路上出現一張採用標準的海軍灰藍色塗裝,座艙後部塗裝有海軍軍旗,垂直尾翼塗有一隻“飛鯊”LOGO,頭部及垂直尾翼有正式編號的殲-15艦載戰鬥機,說明該型戰機已經通過試飛階段,正式進入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航空兵入役驗證狀態。
殲-15(殲15)
殲-15雙座型在山東號航空母艦上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