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義,殘障群體與性,殘障群體規模,殘障群體的性權利,殘障群體的性需求,殘障群體的性困擾,殘障群體性教育的歷史沿革,中國殘障兒童和青年的性知識、態度與行為,性相關知識,對性相關信息的需求表達及獲取情況,對待性與性別角色的態度,親密關係與性行為,遭受性侵害的經歷,父母和教師對於性教育的態度,性與生殖健康服務的可及性,我國相關法律法規及政策檔案,《中華人民共和國殘疾人保障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未成年人保護法》,我國各部委相關教育類檔案,《中國小健康教育規範》(2011),《中國青少年健康教育核心信息及釋義》,相關國際檔案,《殘疾人權利國際公約》,《兒童權利公約》,全面性教育中相關的教學內容,學習目標,全面性教育中與殘障群體相關的教育內容,典型案例,荷蘭的性健康教育,相關影片,推拿(2014),熔爐(2011),相關機構,瑪麗斯特普國際組織中國代表處,一加一殘障人公益集團,國際助殘聯盟(法國)北京代表處,
定義 殘障群體的性教育是指以殘障者為主體,以保護和促進殘障人士的性與生殖健康及權利為目的,為其提供高質量的性與生殖健康信息和服務的全面性教育。無論是心理、身體或者情感有障礙的人,都是性的主體,同樣有權利享受性,同時獲得高質量的性教育和性與生殖健康服務。
殘障群體與性 從歷史上看,殘障人群通常被認為是無性慾的或者有性障礙的,人們會認為性教育對殘障人士來說是不必要甚至是有害的。某種程度上,“無性”甚至成為壓抑殘障人士欲望,規範殘障人士行為以滿足社會角色期待的道德框線。
殘障群體規模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2011年發布的報告,全球超過10億人存在肢體、感官、智力或心理方面的障礙,其中0~18歲兒童人數約為0.93~1.5億,我國2006年第二次全國殘障者抽樣調查顯示,擁有視力障礙、聽力障礙、言語障礙、肢體障礙、智力障礙、精神障礙以及多重障礙的人數占總人口的6.34%。我國10~19歲殘障青少年總數約800萬,相關研究預測,到2050年,我國殘障人口總數將達到1.65億。
雖然關於殘障兒童和青年的研究數據有限,但每個社會中殘障者比例都十分顯著,“殘障兒童是最邊緣化和被排斥的兒童群體之一,他們的權利普遍遭到侵犯”。
殘障群體的性權利 殘障群體具有與非殘障群體一樣的性與生殖健康需求,享有與非殘障人士一樣的性教育與生殖健康服務權利。
《殘疾人權利公約》的履行
《殘疾人權利公約》明確規定殘障人士的權利保障,但在實踐層面,只有少數國家履行了聯合國《殘疾人權利公約》(Conventionon the Rights of Persons with Disabilities,CRPD )中規定的殘障年輕人的人權。例如,中國作為最早批准《殘疾人權利公約》(Convention on the Rights ofPersons with Disabilities,CRPD )的國家之一,雖然制定了保護殘障人士權利的政策和法律框架,但是並沒有具體提到性與生殖健康及權利。
社會文化的負面假設及態度
在關於殘障群體的社會文化觀念中,對殘障群體的性總存在著許多負面的假設或態度。殘障群體在大眾文化中多傾向於負面形象,使得殘障群體的性權利和性角色遭到破壞。某種意義上,殘障群體的性問題不是個人的生理問題,而是社會文化問題。
具體來說,殘障人士遭受到的歧視和偏見來自於社會大眾給予殘障人士的負面評價,造成殘障人士普遍存在情感壓抑、自信心缺乏、退縮、多疑,內心渴望而不善主動表達自我內在想法。
同時,家庭對於殘障人士的性權利與需求也經常避之不談,從而弱化了殘障人士對自身性需求與性權利的追求。殘障人士在行為及言語表現上也常使用否定態度,拒絕承認自己的性需求,深怕自己掉入違反規定的泥沼,對於性自主權利的表達更加隱諱不談。
殘障群體的性需求 殘障人士不僅與普通人一樣具有親密交往的性心理需求,也同樣具有渴望性實踐方面的性生理需求。但是,由於個體的身體機能和性激素水平、殘障類型和程度等方面的差異,殘障人士對性的需求呈現出比較大的個體差異。
性生理需求
殘障群體經常被人們誤解沒有無性生理需求,這一方面是因為他們現實生活中往往沒有條件和環境完全表達自己的性生理需求,另一方面則是由於社會認為他們沒有性生理需求,錯誤地假定身體缺陷會導致天然的無性能力。現代性醫學和生理學研究已經證實,完全或部分失去生殖器官反應並不意味著性生活的結束。因為性高潮實際上是生理上和心理上的整體反應,並非僅僅局限於生殖器官部位,甚至沒有生殖器官的參與也能發生。比如有研究發現,腦癱患者殘障程度差異很大,但不影響性慾高潮或受孕。
性心理需求
在性生理需求之外,一個人也需要別人的關懷與接納等愛與隸屬的需求,來確立自己的信心與肯定自己的重要性,這樣的心理需求和生理需求一樣重要。由於個人性激素水平有差異,殘障群體對性的心理需求會呈現出較大的個體差異。不同殘障類型的殘障人士也會有不同程度的性心理需求與對性的興趣。但是,現實生活中人們常常遺忘或拒絕承認不同類型殘障人士之間的差異,而不假思索地否認他們對於性的心理需求。其實,大多數殘障人士的殘障程度並不會直接影響到他們的性器官或性功能,不影響其性心理感覺、性心理需求,也不會影響殘障人士在情感上與他人保持親密關係的心理需要。不過,有研究發現殘障人士常會刻意扭曲性認知,以壓抑他們對性的興趣。
殘障群體的性困擾 殘障群體面臨的性問題很少完全由疾病或殘障本身引起,更多與個人、他人及整個社會的消極與傳統觀念有關,這凸顯了正確認識殘障群體的性需求,並為他們提供性教育的重要性。
性認知
殘障群體的性困擾往往牽涉性形象的自我認知。研究發現,身體受過損傷的殘障人士對於自身的性形象常持負面態度。如有些殘障女性通常不認為自己有吸引力,第一次約會年齡也比一般女性大。另外,由於自我認知度低,缺乏性表達技巧和正確的性知識,多數殘障人士不知如何和心儀的人交往,會因為怕被拒絕而不敢向對方表白。即使殘障人士與他人建立起了親密關係,內心也承受著很大的壓力,怕為對方造成負擔,怕對方家人反對,怕身體障礙會遺傳。
性交往
一般而言,殘障人士在享有自由的性慾與浪漫生活方面,要比普通人遭遇到更多困難。殘障人士在性愛互動中,首先需克服身體殘障所帶來的心理障礙,才能獲得令人滿意的性愛關係。一些人因為後天原因造成終身殘障後,殘障人士與伴侶之間的溝通、親密感、性關係等都會受到衝擊。很多殘障人士認定他們的伴侶對他們不再會有親密或性的興趣和欲望。因此,正常的夫妻性關係及親密感常被中斷。此外,身心殘障影響其營建親密關係,伴隨殘障所產生的恐懼、羞恥、罪惡感、錯誤信念和其他心理因素,均會抑制其正向滿足性健康的需求,甚至會削弱其發展正常性滿足的調適策略。
社會規範也會影響殘障人士的性交往,比如多數的社會文化都規定男人應該在親密關係和性行為中採取主動的角色。一項對男性視障人士的研究顯示,他們往往會因為殘障而忽視性交往需求,他們需額外的努力才能學得正確的性交往技巧,且他們也害怕被對方拒絕。而對女性視障人士的研究也同樣顯示有些男性會因為殘障而猶豫與其交往。所以,她們不但要學習兩性交往技巧,且需要有勇氣主動與男性進行交往。
性滿足
雖然有研究發現至少1/3至3/4的殘障人士曾與他人發生過性關係。但是,在一項針對殘障人士的性自尊、性壓抑、性滿足及性行為頻率的實證研究中發現,重度殘障人士性活動明顯較少,對性自尊及性滿意的感受明顯較低,且比輕度殘障人士有更高的性壓抑。
現代的性學研究發現,人類性體驗是一套包含自尊、身體意象、兩性關係互動、愉悅及滿足等多變項的過程。所以,性滿足方式不只是傳統一般性活動,通過殘障群體的替代性活動也可達成。在沒有配偶、無法進行性交動作等情況下,可以進行按摩、接吻、乳房刺激等“非生殖器”性活動;對於殘障夫妻或固定性伴侶,可以開發、採用輔助裝置,例如性生活時機械性的體位輔助物等。此外,針對殘障人士性替代性滿足問題,一些國家還探索了專門為殘障人士性滿足服務的“性治療師”、“性代理人”,甚至“性義工”等。
性風險
殘障人士面臨著一定風險,例如生殖健康知識與服務不足、基於性別和殘障的暴力和虐待行為等。
在生殖健康知識方面,研究發現,在城市和農村地區,殘障兒童和青年基本上無法獲得性與生殖健康信息和服務,只有不到20%的調查對象提及他們的學校和社區曾經提供過相關諮詢和轉診服務及免費避孕藥具等。另一項調查則顯示,成年聽力障礙女性在孕期、圍產期及避孕方面存在知識有限、被動獲取知識以及對家庭依賴程度高等問題。這通常會限制她們在性與生殖健康方面的自主決策。2009年,廣東省對16個市縣育齡殘障婦女進行抽樣調查發現,所有殘障類別婦女的生殖健康相關知識知曉率均低於非殘障婦女,智力和發育障礙婦女的知曉率比其他殘障類別更低。而在生殖健康服務獲得方面,殘障婦女與非殘障婦女之間也存在巨大差距。例如,在黑龍江省,只有49.6%的殘障婦女在孕期做過產前檢查,比非殘障婦女低30%。同一省級調研顯示,農村和城鎮地區殘障婦女獲得基本生殖健康服務的差距較大,例如,農村地區殘障婦女的住院分娩率為27.4%,比居住在城市地區的殘障婦女低46.9%。
除了生殖健康知識與服務不足,殘障女性和年輕人所面臨的基於性別和殘障的暴力和虐待風險也較同齡非殘障人高,包括但不限於性暴力,強制人工流產、避孕和節育,扣押他/她們所需要的輔具和藥物,不滿足他/她們在食物、如廁等方面的需求,財務控制,限制與他人的溝通等。對於遭受性暴力的殘障女性而言,獲得緊急避孕和性傳播疾病治療的機會也是非常有限的。
我國的研究還表明,殘障女性經常遭受暴力。有殘障成員的家庭中存在不同程度的家庭暴力。在黑龍江省的調查顯示,在婚姻關係中,殘障婦女遭受家庭暴力的比例為19.1%,其中農村殘障婦女的比例高達20.7%,比農村殘障男性高7.7個百分點,而且,這些數據很可能被低估了。
殘障群體性教育的歷史沿革 早在1994年,在開羅召開的國際人口與發展大會就呼籲各級政府考慮殘障人士的需求和權利,消除對其生殖健康權利存在的偏見。中國以及其他一些國家在會上做出了“到2015年人人享有生殖健康”的承諾,這意味著無論是已婚或未婚、殘障或非殘障、城鎮居民或農村居民,所有人都有權在需要時獲得性與生殖健康信息和服務。
2006年由聯合國大會通過的《殘疾人權利公約》(Convention on the Rights ofPersons with Disabilities,CRPD )將殘障者定義為“包括肢體、精神、智力或感官有長期損傷的人,這些損傷與各種障礙相互作用,可能阻礙殘障人在與他人平等的基礎上充分和切實地參與社會(第1條)。”《殘疾人權利公約》(Convention on the Rights of Persons with Disabilities,CRPD )明確提出要保護和促進殘障人士的性與生殖健康權利、為他們提供優質的免費或負擔得起的性與生殖健康信息和服務(第25條)。2008年,中國政府成為首批在這一公約上籤字的國家。
自2015年以來,全球可持續發展目標取代了千年發展目標,其中明確強調提倡人人享有性與生殖健康權利,呼籲“不讓一個人掉隊”。儘管如此,殘障者的性與生殖健康及權利在很多國家卻常常遭到忽視。我國目前針對殘障兒童和青年的性與生殖健康需求的政策制定缺乏數據支持。
中國殘障兒童和青年的性知識、態度與行為 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駐華代表處和國際助殘支持下,上海市計畫生育科學研究所於2015年開展了一項研究,考查了中國殘障兒童和青年與性有關的知識、態度和行為,以及他們獲得性相關信息、教育與服務的途徑,旨在了解中國殘障兒童和青年的性與生殖健康以及性教育狀況。
性相關知識 參與研究的殘障兒童和青年總體缺乏性相關知識。他們對自我保護的了解相對充分,但對青春發育期、性生理、避孕和性傳播感染(Sexually transmitted infections,STI)的認知非常有限。不同障礙類型者表現出不同的性知識水平,其中視力障礙者的性知識水平最高,智力障礙者最低。與城市地區相比,農村地區的研究對象,無論屬於何種殘障類型,在性方面的知識水平普遍偏低。在性知識水平方面沒有發現明顯的性別差異。
對性相關信息的需求表達及獲取情況 大多數接受調查的兒童和青年以及他們的父母和教師都認為殘障兒童和青年需要性教育。與農村地區相比,城市地區的研究對象表達了對性與生殖健康信息更為強烈的需求。與視力障礙、聽力障礙和肢體障礙的年輕人相比,智力障礙者對於學習男性和女性的生理解剖、友誼、愛情、婚姻、懷孕和生育等內容有著更為強烈的需求。學校教師和家長是殘障兒童和青年性相關知識的主要來源,但大多數研究對象反映沒有從家長和教師那裡獲得足夠的相關信息。年長的研究對象更傾向於將網際網路作為信息來源,對生活在農村地區的研究對象來說尤其如此。研究對象表示,由於害羞和對其他信息來源缺乏了解,他們很少主動去了解性相關知識。
對待性與性別角色的態度 超過75%的研究對象認為,所有人都有性與生殖健康需求,無論是否殘障;70%認為殘障者和非殘障者都應該平等享有性與生殖健康和權利。接受調查的15~24歲殘障青年中有四分之一對婚前性行為表示接受,但是只有13%的人能夠接受同性別之間的親密關係。視力障礙者和肢體障礙者與聽力障礙者相比,對婚前性行為的接受度較高,安全性行為意識也較高。大多數接受調查者都持有性別平等的理念,尤其是12~14歲年齡組;不同障礙類型的研究對象在性別角色態度方面沒有表現出明顯差異,但是男性的性別平等意識低於女性,農村地區研究對象的性別平等意識低於城市地區。
親密關係與性行為 在15~24歲的殘障青年中,約有十分之一的人表示曾有過性行為。性行為活躍的殘障青年中,只有不到一半的人表示在初次性行為時曾使用避孕工具。研究發現,視力障礙者對性關係持開放態度,但與其他殘障類型的年輕人相比,他們的性活躍度較低。聽力障礙者,尤其是住在農村地區的聽障年輕人,對婚前性行為的態度相對保守,但性活躍程度卻更高。家長和教師對智力障礙年輕人在公共場合自慰的行為表示擔憂。總的來說,男性被調查者比女性被調查者對性關係持更加開放的態度,並且自慰行為更加普遍。
遭受性侵害的經歷 兩個年齡組(12~14歲和15~24歲)的研究對象均報告有遭受性侵害的經歷。15~24歲的聽力、視力和智力障礙青年與同齡的肢體障礙對象相比,曾經遭受性侵害的比例更高。生活在城市地區的調查對象遭受性侵害的比例高於農村地區。
父母和教師對於性教育的態度 大多數父母,無論在城市還是鄉村,都表示支持殘障兒童和青年接受性教育。與城市地區相比,農村地區父母的性教育意識更低。由於缺乏性教育相關知識,父母在提供性教育方面的信心不足。他們重視自我保護的話題,傾向於將諸如懷孕、墮胎、避孕和性傳播感染等話題推遲到孩子長大後再講。
大多數教師也支持對殘障青年進行性教育,但缺乏相關培訓、適當的教材和教具。教師認為,來自家長的支持不足以及學校整體上不重視性教育,也是開展學校性教育的障礙。
性與生殖健康服務的可及性 研究發現,社區在提供性與生殖健康服務,如諮詢、提供避孕藥具和法律支持等方面發揮的作用很有限,而且學校幾乎不提供關於性與生殖健康的諮詢或服務中介。
我國相關法律法規及政策檔案 《中華人民共和國殘疾人保障法》(2018修正)中對殘障群體的基本權利保障作出了明確法律規定,包括享有平等接受教育的權利。而《中華人民共和國未成年人保護法》(2020修訂)中明確指出應當對未成年人開展適合其年齡的性教育。兩法相加,意味著殘障兒童與青少年也應該獲得適合其年齡的性教育。
《中華人民共和國殘疾人保障法》 第三條
殘疾人在政治、經濟、文化、社會和家庭生活等方面享有同其他公民平等的權利。
殘疾人的公民權利和人格尊嚴受法律保護。
禁止基於殘疾的歧視。禁止侮辱、侵害殘疾人。禁止通過大眾傳播媒介或者其他方式貶低損害殘疾人人格。
第二十一條
國家保障殘疾人享有平等接受教育的權利。
《中華人民共和國未成年人保護法》 第三十條
學校應當根據未成年學生身心發展特點,進行社會生活指導、心理健康輔導、青春期教育和生命教育。
第四十條
學校、幼稚園應當建立預防性侵害、性騷擾未成年人工作制度。對性侵害、性騷擾未成年人等違法犯罪行為,學校、幼稚園不得隱瞞,應當及時向公安機關、教育行政部門報告,並配合相關部門依法處理。
學校、幼稚園應當對未成年人開展適合其年齡的性教育,提高未成年人防範性侵害、性騷擾的自我保護意識和能力。對遭受性侵害、性騷擾的未成年人,學校、幼稚園應當及時採取相關的保護措施。
第八十三條
各級人民政府應當保障未成年人受教育的權利,並採取措施保障留守未成年人、困境未成年人、殘疾未成年人接受義務教育。
對尚未完成義務教育的輟學未成年學生,教育行政部門應當責令父母或者其他監護人將其送入學校接受義務教育。
第八十六條
各級人民政府應當保障具有接受普通教育能力、能適應校園生活的殘疾未成年人就近在普通學校、幼稚園接受教育;保障不具有接受普通教育能力的殘疾未成年人在特殊教育學校、幼稚園接受學前教育、義務教育和職業教育。
各級人民政府應當保障特殊教育學校、幼稚園的辦學、辦園條件,鼓勵和支持社會力量舉辦特殊教育學校、幼稚園。
我國各部委相關教育類檔案 殘障群體具有與非殘障群體一樣的性與生殖健康需求,享有與非殘障人士一樣的性教育與生殖健康服務權利。在我國各部委發布的相關教育類檔案中,《中國小健康教育規範》(2011)指出,健康教育包括正確對待殘疾同伴。《中國青少年健康教育核心信息及釋義》(2018)將全面性教育作為提升青少年性與生殖健康的重要手段。
《中國小健康教育規範》(2011) 水平二(國小階段)
《中國青少年健康教育核心信息及釋義》 掌握正確的生殖與性健康知識,避免過早發生性行為,預防愛滋病等性傳播疾病
相關國際檔案 2006年由聯合國大會通過的《殘疾人權利公約》(Convention on the Rights ofPersons with Disabilities,CRPD )將殘障者定義為“包括肢體、精神、智力或感官有長期損傷的人,這些損傷與各種障礙相互作用,可能阻礙殘疾人在與他人平等的基礎上充分和切實地參與社會(第1條)。”該公約於2006年12月13日在聯合國大會通過,到2017年已經得到175個國家批准。
《殘疾人權利國際公約》 第五條 平等和不歧視
締約國承認,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有權不受任何歧視地享有法律給予的平等保護和平等權益。
締約國應當禁止一切基於殘疾的歧視,保障殘疾人獲得平等和有效的法律保護,使其不受基於任何原因的歧視。
第二十四條 教育
締約國承認殘疾人享有受教育的權利。為了在不受歧視和機會均等的情況下實現這一權利,締約國應當確保在各級教育實行包容性教育制度和終生學習,以便:(一)充分開發人的潛力,培養自尊自重精神,加強對人權、基本自由和人的多樣性的尊重。
第二十五條 健康
向殘疾人提供其他人享有的,在範圍、質量和標準方面相同的免費或費用低廉的醫療保健服務和方案,包括在性健康和生殖健康及全民公共衛生方案方面。
《兒童權利公約》 第二十三條
締約國確認身心有殘疾的兒童應能在確保其尊嚴、促進其自立、有利於其積極參與社會生活的條件下享有充實而適當的生活。
締約國確認殘疾兒童有接受特別照顧的權利,應鼓勵並確保在現有資源範圍內,依據申請,斟酌兒童的情況和兒童的父母或其他照料人的情況,對合格兒童及負責照料該兒童的人提供援助。
鑒於殘疾兒童的特殊需要,考慮到兒童的父母或其他照料人的經濟情況,在可能時應免費提供按照本條第2款給予的援助,這些援助的目的應是確保殘疾兒童能有效地獲得和接受教育、培訓、保健服務、康復服務、就業準備和娛樂機會,其方式應有助於該兒童儘可能充分地參與社會,實現個人發展,包括其文化和精神方面的發展。
締約國應本著國際合作精神,在預防保健以及殘疾兒童的醫療、心理治療和功能治療領域促進交換適當資料,包括散播和獲得有關康復教育方法和職業服務方面的資料,以期使締約國能夠在這些領域提高其能力和技術並擴大其經驗。在這方面,應特別考慮到開發中國家的需要。
全面性教育中相關的教學內容 學習目標 殘障群體同樣需要並有權接受全面性教育,因此全面性教育的內容要充分體現對殘障群體的關注。在全面性教育中,在多個主題的學習目標中都反映出對殘障群體的包容性,並強調尊重殘障群體的態度。在聯合國《國際性教育技術指導綱要》(修訂版)中,與“殘障群體的性教育”相關的學習目標主要出現在核心概念1“關係”下的第2個主題“友誼、愛及戀愛關係”和第4個主題“長期承諾與子女養育”之中。此外,核心概念6“人體與發育”下的第1個主題“性與生殖解剖及生理”也有相關的內容,內容貫穿5~8歲、12~15歲兩個年齡段,具體學習目標如下:
核心概念1:關係
主題2:友誼、愛及戀愛關係 學習目標(5~8歲)
要點:友誼有很多種類型
學習者將能夠:
主題4:長期承諾與子女教育 學習目標(12~15歲)
要點:人們可以通過不同的方式成為父母,並且親子關係包含多種不同的責任
學習者將能夠:
核心概念6:人體與發育
主題1:性與生殖解剖及生理 學習目標(5~8歲)
要點:包括殘障人在內,每個人的身體都是獨一無二的,都應該被尊重
學習者將能夠:
全面性教育中與殘障群體相關的教育內容 幼稚園性教育中與殘障群體相關的內容
根據聯合國《國際性教育技術指導綱要》(修訂版)給出的學習目標,幼兒階段關於殘障群體的性教育主要集中在尊重殘障群體,並認識到殘障並不影響彼此成為朋友這一內容上。北京師範大學劉文利教授主編的《珍愛生命——幼兒性健康教育繪本》(全9冊)中,《遵守規範的孫悟空》一冊中涉及殘障群體相關的教育內容。
《遵守規範的孫悟空》一冊並未在文字中明確提出關於殘障群體的內容,而是在圖畫中表現了殘障幼兒與其他幼兒共同遊戲的場景,側面傳達出相關觀念,即應該尊重殘障群體,且殘障幼兒也可以與非殘障幼兒成為朋友。
《珍愛生命——幼兒性健康教育繪本》插圖
國小性教育中與殘障群體相關的內容
國小的性教育讓兒童在認識、尊重殘障人士的基礎上,了解殘障人士與非殘障人士擁有同樣的基本權利。
通過學習,兒童應該能夠認識到殘障人可以主動尋求友誼,殘障人與非殘障人可以建立友誼,且必須相互尊重、平等相處。
國中性教育中與殘障群體相關的內容
國中階段的性教育則是在國小的基礎上進一步強調殘障群體的基本權利,包括接受全面性教育的權利。在了解殘障群體的性教育具體含義的基礎上,國中生要認識到殘障群體的基本需求與權利,能夠正確認識、對待殘障群體。
典型案例 荷蘭的性健康教育 荷蘭政府認為,形成青少年負責任性行為的主要障礙來自於文化和社會方面的因素,如不同文化群體對性健康教育和服務所持的態度不同。在有些國家中,青少年的性被消極地看成是青少年的問題,而不是被積極地看成是青少年發展的潛力。這種觀念使整個社會不能夠從青少年所生活的一個更加廣泛的框架範圍內來理解性健康。而荷蘭政府一貫倡導把青少年看成是具有性需求、生殖權益以及有責任感的有性個體。
基於上述對青少年群體多元化的認識,荷蘭確立了針對青少年性健康教育的三個重要原則:(1)權利(Rights),確保每個人的平等權利,不論他/她的性別、性取向、種族以及年齡如何;(2)接受(Acceptance),對性和性的多樣性持接受態度;(3)參與(Participation),確保目標人群的積極參與。這就是著名的RAP原則,這一原則成為荷蘭對青少年進行性健康教育的基石,也為世界許多國家所借鑑。
在過去的幾十年里,荷蘭不斷在學校內加強對在性方面有特殊需求學生的性教育,包括智障者、違法者、吸毒者和同性戀者等。荷蘭曾經在全國範圍內開展討論,聚焦於是否需要給予這些有特殊需求的學生及青少年群體以特殊的關注,以及他們的性健康需求是否應該被融入普通教育戰略和活動當中去。討論的結果使荷蘭學校的性教育模式形成如下特點:一方面,它提供全面的性信息以解決全體學生面臨的性問題;另一方面它也提供特殊的性信息滿足特殊群體性健康成長的需求。
對智障學生的性教育
由於有了對智障學生這個群體的特殊需求的認識,越來越多的教師,健康保健工作者、社會工作者和家長為智力障礙的學生提供特殊內容的性教育。荷蘭性教育專家認為,智障學生不僅需要關於他們身體和性行為方面的知識,更重要的是,他們需要建立自信心,他們需要有機會來探索他們的感覺、價值,並且在他們自身的環境中和可能的情況下學習交流技能。這些智障學生其實需要比他們的同齡人更多的幫助來建立他們的自尊和自信,而提高他們在性方面的自尊和自信尤為重要。
荷蘭著名的性健康機構羅格斯基金會(Rutgers)開發了一個針對智障學生的性教育計畫,這一計畫被稱為“不再是一個孩子”。該計畫以一種簡單和實用的方式滿足智障學生對性教育的特殊需求。教育計畫包括系列的照片和圖片,所表現的內容包括裸體男孩和女孩,如何照顧你的身體、自慰、性關係、同性戀、懷孕和生孩子、避孕以及安全性活動等。它還特別關注對性侵害的理解,並且告訴智障青少年當他們感受到威脅時應該如何應對和求助。
羅格斯基金會還為有殘障的學生和青少年開發了一個網站。在這個互動型網站上,殘障學生或青少年可以與有同樣困擾的人獲得聯繫。這個網站為殘障學生和青少年提供相互交流的機會,討論他們的需求,並且尋找夥伴。
綜上,荷蘭在RAP原則的基礎上,不僅為整個青少年群體提供全面的性信息,而且針對特殊群體,如殘障群體的需求,提供給他們相應的身體和性行為知識,注重提高他們在性方面的自尊和自信,為他們提供獲取信息的開放渠道,與同伴交流交友的互動平台等等,滿足了殘障群體的性需求。
相關影片 推拿(2014) 影片信息
導演:婁燁
編劇:馬英力/畢飛宇
主演:郭曉東/秦昊/張磊/梅婷/黃軒/黃璐/黃軍軍/姜丹/穆懷鵬
類型:劇情
製片國家/地區:中國大陸/法國
語言:漢語國語
上映日期:2014-11-28(中國大陸)/2014-02-10(柏林電影節)
片長:114分鐘(中國大陸)/115分鐘(海外版)
又名:
BlindMassage 電影《推拿》宣傳海報
劇情簡介
少年時代的一場意外讓男孩小馬(黃軒飾)的雙眼失去了光明,自殺未遂後,陰沉的小馬輾轉來到了由沙復明(秦昊飾)所經營的盲人按摩中心就職。在這裡,聚集了許多和小馬一樣的盲人,無論是先天還是後天,生活在共同的黑暗裡讓這群盲人之間產生了深厚而堅實的友誼。
王大夫(郭曉冬飾)和女友小孔(張磊飾)遠道而來投奔沙復明,小孔充滿了女人味的聲音和氣息令小馬的內心產生了漣漪,執著而決絕的小馬追尋著內心的聲音,不斷的向小孔靠近著。之後,一個名叫小蠻(黃璐飾)的髮廊小姐出現在了小馬的生命里,隨著時間的推移,小馬竟然開始對小蠻產生了感情。
社會影響
電影《推拿》以盲人推拿師的生活入手。在電影中,觀眾可以看到其與正常人之間的隔閡,看到盲人這一群體的生活焦慮,包括他們對愛與性的需求。這部電影讓更多人看到盲人的生活,認識到他們的需求。平淡無奇的女聲旁白貫穿整部電影,使這部電影可以讓更多人聽到、看到,也讓更多人了解到無障礙電影。
熔爐(2011) 影片信息
導演:黃東赫
編劇:黃東赫/孔枝泳
主演:孔侑/鄭有美/金賢秀/鄭仁絮/白承煥/張光/金民尚/林賢成/金周靈/嚴孝燮/全國煥/崔鎮浩/金志映/嚴智星/許在浩/張素妍
類型:劇情
製片國家/地區:韓國
語言:韓語
上映日期:2011-09-22(韓國)
片長:125分鐘
又名:無聲吶喊(港)/漩渦/
Silenced /
The Crucible 電影《熔爐》宣傳海報
劇情簡介
影片中,來自首爾的啞語美術老師仁浩(孔宥飾)來到霧津,應聘慈愛聾啞人學校。天降大霧,他意外撞車,在維修汽車時邂逅了人權組織成員柔珍(鄭有美飾)。仁浩妻子早亡,8歲女兒天生患有哮喘,由祖母照看,因此他不辭辛苦謀職養家。然而,校長與教導主任竟逼迫仁浩,向他索賄5千萬韓元。同時,仁浩逐漸發現學校籠罩著一種緊張壓抑的氣氛,令人窒息。有三個孩子引人關註:聰穎的金妍斗(金賢秀飾)、貪吃的陳宥利(鄭仁絮飾)和弟弟自殺身亡的全民秀(白承煥飾)。下課後,仁浩還聽到女廁所中有呼喊與哭泣,在門衛的阻攔下他未深究。而不久後,他意外目睹了校長行賄警察,教導員毒打民秀,宿導溺罰妍斗的行徑。一個驚天的隱秘被慢慢揭開,真相令韓國社會震驚……
社會影響
《熔爐》取材於2005年光州一所聾啞殘障人學校的真實事件,改編自韓國作家孔枝泳的同名小說。電影上映後,引發了韓國社會的集體反思,對韓國社會產生了巨大影響。電影《熔爐》所產生的社會影響被稱為“熔爐效應”,同時,《熔爐》因其巨大的社會影響而被評為2011年度韓國十大法律新聞事件之一。
電影上映後,故事原型光州仁和特殊教育學校的性侵案件被重新提起。韓國光州警方成立特別調查組,再次對該性侵案件開展調查。不僅如此,電影《熔爐》引發了一系列法律的修訂。2011年12月29日,韓國國會通過《社會福祉法事業法修訂案》,修訂後的社會福祉法規定,對於觸犯《性暴力特別法》和《兒童青少年性保護法》規定的犯罪人,限制其從事相關業務。此外,針對電影中暴露的學生人權和性侵犯問題,韓國政府積極推動國會通過《教育公務員法修訂案》。修訂案規定,對實施性犯罪的老師處以100萬韓元以上的罰金並予以清退。不僅如此,“熔爐法”,即《性暴力犯罪處罰特別法部分修訂法律案》通過,其規定對於殘障人及不滿13歲的兒童的暴力犯罪不受時效限制;對殘障人性暴力犯罪的,刪除“不能反抗”的構成要件。該法案的出台在一定程度上保護了殘障人士,預防性暴力等人權侵害案件的出現。
電影《熔爐》引發的“熔爐效應”還在無限地擴大和蔓延。
相關機構 瑪麗斯特普國際組織中國代表處 瑪麗斯特普國際組織
瑪麗斯特普國際組織(Marie Stopes International, MSI)是以瑪麗·斯特普博士命名的全球生殖健康領域的國際公益組織。瑪麗·斯特普博士(1880-1958)是二十世紀最負盛名的計畫生育和女性權益倡導先驅,其於1921年在倫敦開設了全球第一家避孕節育診所,為女性走出家庭、參與社會活動打開了一扇可供選擇的大門。1976年,瑪麗斯特普國際組織在倫敦正式註冊成立,至今已在37個開發中國家開展工作,通過診所服務、流動外展、社會加盟、社會行銷、社區推廣等服務模式,每年為上千萬的貧困和脆弱人群提供婦幼保健、計畫生育、愛滋病預防等生殖健康服務。
瑪麗斯特普中國代表處
1998年,瑪麗斯特普國際組織作為聯合國人口基金中國第四周期項目的執行機構,與商務部、國家人口和計畫生育委員會和衛生部(現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合作,於2000年在北京註冊成立了瑪麗斯特普國際組織中國代表處。瑪麗斯特普中國代表處重點關注中國未婚青少年、流動人口及愛滋病病毒感染者等脆弱人群的性與生殖健康教育和服務,提供優質的避孕、流產等生殖健康、計畫生育服務的技術支持和管理諮詢。
殘障平等意識培訓
殘障平等意識培訓(Disability Equality Training,DET)起源於英國,是在殘障的社會模式被提出後,由殘障人士為服務提供者進行的培訓,旨在改變服務提供者看待殘障的態度,以促使其為殘障人士提供“以人為本”、“以權利為核心”的服務。經過四十年的發展,現有在東南亞地區推廣的日本殘障平等意識培訓版本和在亞洲、非洲和歐洲推廣的聯合國版本。聯合國版本並非只可以由殘障人士才能開展,也並非是一種單一流向的知識灌輸,而是強調每一位參與者的參與,鼓勵所有參與者共同學習與討論,來激發人們在對自己生活經驗進行思考後,對殘障平等產生切實理解。
殘障平等意識培訓是聯合國駐華機構從2016年開始實施的“聯合國殘障者權利夥伴關係”聯合項目所開發並實施的系列培訓活動,在基本培訓內容和模式的基礎上,不同的機構根據主題內容(如融合教育、性與生殖健康、媒介報導、兒童保護、融合就業等)進行改編,形成了不同版本的培訓方案。2018年,在聯合國人口基金的支持下,瑪麗斯特普中國代表處(MSIC)開發了殘障平等意識培訓性與生殖健康版本的方案。方案共包含兩個部分。
第一部分為培訓方案。培訓方案結合性與生殖健康內容的改進方案,促進參與者了解殘障相關信息,理解殘障領域的理念和意識,了解殘障群體性與生殖健康需求,並在未來的工作中可以為其提供相關的教育與服務。方案最適合開展的人群為性與生殖健康領域的服務提供者。
第二部分為核心信息,主要為針對殘障群體開展教育與服務的核心信息。核心信息根據不同殘障群體特點提供了工作方法的參考建議,同時提供了包含合理便利等殘障通識性內容的要點。為相關人員開展工作提供參考。
2019年3月,瑪麗斯特普中國代表處與品格實驗室合作,依據檔案在雲南組織了兩次培訓,並根據培訓情況和評估結果對檔案進行了修訂。
一加一殘障人公益集團 一加一殘障人公益集團於2006年由2名殘障人創辦,經過8年的發展,於2014年3月進行改制,建立上海運營中心,合併上海知了公益文化傳播中心,實行合伙人制度,成為一加一殘障人公益集團,是殘障人自行管理、執行的非營利性的中國民間本土殘障人自助組織(Disabled Peoples' Organization,DPO)。
目前,集團下設北京和上海2個運營中心、7個支持部門,包括項目部、研究部、市場部、IT支持部、志願者部、財務部和行政部,同時包括媒體製作中心、殘障服務中心、公眾教育中心、社企發展中心、DPO發展支持中心等5個業務中心,員工總數達到34人(含視障員工11人,肢殘員工5人,聽障員工3人)。
該集團作為下屬民辦非企業機構、社會企業的發起單位,通過社會企業、殘障人服務、公眾教育、政策倡導等四個工作領域的發展,持續致力於中國本土殘障人及其自助組織的建設與發展,改善殘障人所處的社會環境,維護殘障人的權益,促進其可持續發展。民非企業方面,集團作為發起人,持有一加一和知了兩個民非機構品牌,分別建立了北京一加一、上海一加一和上海知了、北京知了等4家機構,承擔集團在殘障人社區康復、志願者助殘、公益文化傳播等方面的業務內容。社會企業方面,截止2014年7月,集團作為控股股東持有:有人雜誌、聲波FM、其實諮詢、么么+、心解傳播、聽見速錄等品牌,開展中國殘障領域的社會企業實踐。集團作為中國本土最成熟的DPO,在殘障人服務、傳媒、網際網路及非營利等諸多領域實現了零的突破。
現集團合伙人蔡聰於2011年進入“殘障與性”領域。2013年,其創辦了中國殘障群體讀物《有人》雜誌,裡面設定了“性趣”欄目,專門解答殘障人士關於“性”的困惑;並在多地舉辦關於“殘障與性”的分享會、工作坊,邀請了眾多殘障人士和親友表達對性的看法,分享他們的困惑和需求,帶著殘障群體推開“性”的大門,探索新的世界;也在多個論壇會議上發表關注殘障群體性教育的內容與呼籲。
國際助殘聯盟(法國)北京代表處 國際助殘聯盟(Handicap International Federation(France))1982年成立於法國,是為殘障人士提供人道主義援助、為維護殘障人士權益奮鬥的國際非政府、非宗教、非政治和非盈利機構,目前在全球60多個國家展開項目。1997年,作為國際反殺傷性地雷運動(International Campaign to Ban Landmines,ICBL)的發起者之一,國際助殘聯盟獲得諾貝爾和平獎。2018年,國際助殘聯盟更名為“Humanity & Inclusion”,但其中國代表處仍使用“國際助殘(Handicap International)”這一名稱。
中國項目
國際助殘聯盟於1998年進入中國開展項目。
其在中國開展項目的目標是,通過與各級政府及非政府機構合作,在農村地區實施試點項目,以更好地促進中國殘障人士,特別是生活在農村地區的殘障人士的社會及經濟融合。目前,國際助殘聯盟在北京及雲南等地開展項目。
“殘障、社會性別與性”項目
“殘障、社會性別與性”第一期試點項目在2014年~2016年期間,由國際助殘聯盟和本土的殘障領域機構一起開展,旨在幫助殘障人士及其家屬獲取社會性別、性教育以及生殖健康等方面的知識與信息,讓他們更有效地了解和確認性與生殖健康是所有人,包括殘障人士,應該擁有的權利和訴求,是伴隨人們不同成長階段的需求,且這種需求是隨著年齡發展而變化的,與每個人生活質量息息相關。
在項目執行的過程中,國際助殘聯盟推動了社會性別、性教育和殘障等領域的專家網路的建立和強化。項目合作夥伴北京一加一殘障人公益集團和亦能亦行身心障礙研究所與社會性別、性教育等領域的專家建立了緊密的聯繫,並且在社會性別與性方面的認識有了極大的提升。
該項目第二期(2016~2018)進一步加強了殘障群體自身以及心智障礙人士家長在該議題中同伴教育的能力建設,使得更多的殘障人士及其家屬能夠通過項目的開展獲得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