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原文
死火
我夢見自己在冰山間賓士。
這是高大的冰山,上接冰天,天上凍雲瀰漫,片片如魚鱗模樣。山麓有冰樹林,枝葉都如松杉。一切冰冷,一切青白。
但我忽然墜在冰谷中。
上下四旁無不冰冷,青白。而一切青白冰上,卻有紅影無數,糾結如珊瑚網。我俯看腳下,有火焰在。
這是死火。有炎炎的形,但毫不搖動,全體冰結,像珊瑚枝;尖端還有凝固的黑煙,疑這才從火宅⑴中出,所以枯焦。這樣,映在凍的四壁,而且互相反映,化為無量數影,使這冰谷,成紅珊瑚色。
哈哈!
當我幼小的時候,本就愛看快艇激起的浪花,洪爐噴出的烈焰。不但愛看,還想看清。可惜他們都息息⑵變幻,永無定形。雖然凝視又凝視,總不留下怎樣一定的跡象。
死的火焰,現在得到了你了!
我拾起死火,正要細看,那冷氣已使我的指頭焦灼;但是,我還熬著,將他塞入衣袋中間,登時完全青白。我一面思索著走出冰谷的法子。
我的身上噴出一縷黑煙,上升如鐵線蛇⑶。冰谷四面,又登時滿有紅焰流動,如大火聚⑷,將我包圍。我低頭一看,死火已經燃燒,燒穿了我的衣裳,流在冰地上了。
“唉,朋友!你用了你的溫熱,將我驚醒了。”他說。
我連忙和他招呼,問他名姓。
“我原先被人遺棄在冰谷中,”他答非所問地說,“遺棄我的早已滅亡,消盡了。我也被冰凍得要死。倘使你不給我溫熱,使我重行燒起,我不久就須滅亡。”
“你的醒來,使我歡喜。我正在想著走出冰谷的方法;我願意攜帶你去,使你永不冰結,永得燃燒。”
“唉唉!那么,我將燒完!”
“你的燒完,使我惋惜。我便將你留下,仍在這裡罷。”
“唉唉!那么,我將凍滅了!”
“那么,怎么辦呢?”
“但你自己,又怎么辦呢?”他反而問。
“我說過了:我要出這冰谷……。”
“那我就不如燒完!”
他忽而躍起,如紅彗星⑸,並我都出冰谷口外。有大石車突然馳來,我終於碾死在車輪底下,但我還來得及看見那車就墜入冰谷中。
“哈哈!你們是再也遇不著死火了!”我得意地笑著說,仿佛就願意這樣似的。
詞語注釋
⑴火宅;佛經語,其中充滿痛苦之火,燃燒不已。比喻人間苦惱世界。《法華經·譬喻品》中說:“三界(按這裡指欲界、色界、無色界,泛指世界)無安,猶如火宅,眾苦充滿,甚可怖畏,常有生老病死憂患,如是等火,熾然不息。”
⑵息息:息,呼吸;息息;呼吸相續,不斷。
⑶鐵線蛇:又名盲蛇,無毒,狀如蚯蚓,是中國最小的一種蛇。分布於浙江、福建等地。
⑷火聚:佛教術語,猛火聚集之處。
⑸彗星:其尾如掃帚,故亦叫掃帚星。
創作背景
這首詩寫於1925年4月23日,最初發表於1925年5月4日《
語絲》周刊第25期,後收入《
野草》。
作品鑑賞
整體賞析
首先,文章寫象徵帝國主義和軍閥勢力的冰山與冰谷。冰山,冰天,冰雲,冰樹,一切冰冷,一切青白。“我忽然墜入冰谷中”,“上下四旁無不冰冷,青白”。這是一個冰凍的世界,它的“一切冰冷”和“一切青白”正是當時帝國主義與封建軍閥勢力相互作用下中國社會現實的寫照。
其次,寫死火。在青白的冰山冰谷上,“卻有紅影無數,糾結如珊瑚網”。死火有“炎炎的形,但毫不搖動,全體冰結,像珊瑚枝,尖端還有凝固的黑煙”,大概是才從火宅中出來,所以枯焦。它映在凍的四壁,相互反映,使冰谷成紅珊瑚色。這裡,流動的火遇到冰山、冰谷之後雖被“冰結”,卻依然像珊瑚一樣美麗。作者魯迅在《
火的冰》一文中說:“火火的冰”,“火的凍的人”。這“火”,這“火的冰”是革命精神的象徵;“火的凍的人”,是倍受摧殘而不屈戰鬥的革命者形象的概括。
再次,寫“我”救起被遺棄在冰谷中的死火。“我拾起死火”,並將它“塞入衣袋中間”,給死火以身體的溫熱。同時,“我”思索著走出冰谷的方法。這時,“死火”復燃了。“冰谷四面,又登時滿有火焰流動,如大火聚,將我包圍。”於是,“我”與“死火”開始一番對話:將“死火”帶出冰谷,“永不冰結,永得燃燒”,但“死火”將“燒完”;將“死火”留在冰谷里,“死火”將“凍滅”。最後,“我”與“死火”都決心走出冰谷,“死火”寧肯“燒完”也不忍“凍滅”。這是作者魯迅革命情懷的表露:一是“我”用體溫使“死火”重新燃燒,並將它帶出冰谷,使其“永得燃燒”,是對革命者的關懷、愛惜,讓革命者繼續戰鬥;一是“死火”寧肯燒完也不願在冰谷中被凍滅,表現革命者願為革命獻身的精神。
最後,寫“我”與冰谷的決絕。當“死火”忽然躍起,像閃閃發光的慧星,和“我”一起跳出冰谷口外。這時,象徵兇殘的帝國主義和軍閥勢力的大石車突然馳來,“我”被碾死在車輪底下,以“我”的死換來“死火”的新生。但那大石車也墜入了冰谷,毀滅了。這裡,既表現了作者魯迅與帝國主義和軍閥勢力毫不妥協的“時日曷喪,予及汝偕亡”的決絕與快慰,也表現了他看見“死火”永遠擺脫冰谷凍死的命運而由衷的高興。“哈哈,你們再也遇不著死火了!”暗示新生的“死火”將在人間燃燒,帶來溫暖和光明。
這首散文詩以夢幻和象徵的手法,表現了作者魯迅關心、愛惜革命者的高尚情懷,以及與帝國主義和軍閥勢力決絕鬥爭的態度和為革命獻身的無私精神。
名家點評
近代學者
許壽裳《魯迅的精神》:“《死火》乃其冷藏情熱的象徵。”
香港中文大學教授
李歐梵:“《死火》是在敘述者(夢幻者)和主人公(凍結在冰里的奇異的死火)一長串玄奧的對話中描繪出一種悖論的世界。”
北京大學中文系主任
孫玉石:“《死火》比起散文小詩《火的冰》來,容納了更為深廣的情思。”
浙江師範大學中文系教授
胡尹強:“《死火》是他和她的戀愛進入新階段,即熱戀階段的徵象,也是他倆戀愛勝利的宣言書,雖然詩人對他倆戀愛的前途依然充滿憂慮。”
中國現代文學研究會副會長
錢理群:這“死火”的生存困境,兩難中的最後選擇,都是魯迅對生命存在本質的獨特發現,而且明顯地注入了自己的生命體驗;因此,我們可以說,這是一種“個體化”的想像與發現。
作者簡介
魯迅(1881~1936),中國現代文學的奠基者。原名周樹人,字豫山、豫亭,後改名為豫才,浙江紹興人。1918年5月,首次以“魯迅”作筆名,發表了中國文學史上第一篇白話小說《
狂人日記》。他的著作以小說、雜文為主,代表作有:小說集《
吶喊》、《
彷徨》、《
故事新編》;散文集《朝花夕拾》;文學論著《
中國小說史略》;散文詩集《
野草》;雜文集《
墳》、《熱風集》、《華蓋集》等18部。
毛澤東主席評價他是偉大的無產階級的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是中國文化革命的主將,也被稱為“民族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