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亡指標依據2004年頒布的《國務院關於進一步加強安全生產工作的決定》設立,涵蓋全國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市、縣。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死亡指標
- 外文名:Fatality Indicators
- 時間:2004年
- 解釋:考察官員政績最重要的依據之一
- 性質:政策
基本介紹,具體內容,功能,效果,建築企業,
基本介紹
2006年,死亡指標寫入國家的“十一五規劃”,是考察官員政績最重要的依據之一。
具體內容
指標分為“相對指標”與“絕對指標”。
相對指標即“億元GDP生產事故死亡率”、“工礦商貿十萬從業人員事故死亡率”、“道路交通萬車死亡率”、“煤礦百萬噸死亡率”,由國務院安全生產委員會在往年基礎上適當降低,並在年初公布。2007年4個上述指標分別是0.51、3.17、5.7和1.923.也就是說,1億元GDP可以以死0.51人為代價,其他3個指標以此類推。
絕對指標:對各省下達的絕對指標源於該省前3年意外事故死亡人數總和的平均值,再加以“微調”———有一個較為複雜的公式,對此進行計算。但最重要的前提是:下一年的“死亡指標”一定少於上一年。
億元GDP死亡率
億元GDP死亡率:表示某時期(年、季、月)內,平均創造1億元GDP因工傷事故造成的死亡人數。
十萬人事故死亡率
十萬工礦商貿從業人員死亡率:表示某時期(年、季、月)內,工礦商貿從業人員十萬人生產安全事故死亡人數的比例
煤礦百萬噸死亡率
煤礦百萬噸死亡率:即每生產100萬噸煤炭死亡的人數比例。
道路交通萬車死亡率
萬車死亡率表示在一定空間和時間範圍內,按機動車擁有量所平均的交通事故死亡人數的一種相對指標。其計算公式為:RN=D/N*104。式中。RN表示萬車死亡率;D表示交通事故的死亡人數;N表示機動車的擁有量。
功能
國家安監總局有關負責人鄭重澄清:下“死亡指標”事實上是為了少死人!安全生產控制指標是一個控制指標,不能超過,越小越好。這也是一個積極的指標,不是一個消極的指標,不是下指標要死亡多少人,而是下指標不能超過和突破這個數。
效果
中國安全生產控制考核指標是依據《國務院關於進一步加強安全生產工作的決定》設立的。從總體上看,效果還是比較明顯的。
統計表明,二00五年,中國發生事故的起數較上年下降了十點七個百分點,死亡人數下降了七點一個百分點,是近幾年下降幅度較大的一年。有二十九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及新疆兵團共三十個統計單位,死亡人數在國務院安全生產委員會下達的控制指標之內。全國除了漁業船舶以外,所有的行業事故死亡人數也都是下降的。
該負責人說,安全指標的實施對於安全形勢的好轉起到了相當重要的作用。一是促進了安全生產責任制的落實,尤其是引起了領導的重視,加強了安全生產工作;二是通過指標的層層分解,落實到企業,強化了企業的主體責任;三是通過監督考核,形成了制約機制;四是指標定期向社會公布,使民眾及時了解情況,便於接受社會監督。
統計表明,二00五年,中國發生事故的起數較上年下降了十點七個百分點,死亡人數下降了七點一個百分點,是近幾年下降幅度較大的一年。有二十九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及新疆兵團共三十個統計單位,死亡人數在國務院安全生產委員會下達的控制指標之內。全國除了漁業船舶以外,所有的行業事故死亡人數也都是下降的。
該負責人說,安全指標的實施對於安全形勢的好轉起到了相當重要的作用。一是促進了安全生產責任制的落實,尤其是引起了領導的重視,加強了安全生產工作;二是通過指標的層層分解,落實到企業,強化了企業的主體責任;三是通過監督考核,形成了制約機制;四是指標定期向社會公布,使民眾及時了解情況,便於接受社會監督。
建築企業
目前我國建築業所實行的傷亡事故統計指標體系中主要有:事故死亡人數、萬人死亡率、千人負傷率、百億元產值死亡率、百萬平方米房屋建築死亡率等項指標,其中0.15‰的事故死亡率和36‰的事故負傷率一直作為控制和評價指標延用至今。近年來,百億元產值死亡率已作為一項重要統計指標來分析和評估建築業的安全生產形象。
死亡人數
死亡人數是傷亡事故統計中一個最直觀的基礎統計指標,它是計算其它各項統計指標的基本依據。通過死亡人數可以直觀地看出行業安全生產形勢的好壞。
萬人死亡率
萬人死亡率指標自建國初期延用至今,在我國建築業用工制度改革之前曾發揮過重要作用,較客觀地分析出建國初至1990年我國建築業“三上三下”的安全生產形勢。改革開放用工制度改革,大量農民工湧入建築施工現場,隨農閒農忙季節性的流動作業,使建築施工隊伍總量統計的可塑性在百萬甚至幾百萬人之間浮動,它的真實性大打折扣
百億元產值死亡率
近年來使用率最高的一項統計指標,由於地區間經濟發展不平衡,所完成建築業產值項目內容不盡相同。發達地區由於經濟發展快,大型科技含量高的項目多,完成產值高,而施工風險並不一定大,與欠發達地區可比性差
百萬平方米死亡率
近年來的一些地區在十萬平方米死亡率基礎上提出來的一項擴大性指標。這項指標存在著一定的爭議,分歧在於它僅相對於房屋建築而言,不包括一些大型安裝項目,特別是近年來一些混合型、裝配型建築的出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