劇情簡介
20世紀50年代,滯留海外的科學家和留學生面臨人生一個重大選擇:是留在歐美還是回到中國。其中,有2000多人毅然捨棄優越的生活和科研條件回到百廢待興的祖國。他們的歸來將面臨人生命運的重大改變,他們的歸來對新中國的發展產生深遠的影響。這是一個充滿情感的個體回家的故事,也是一個跟國家命運休戚相關的時代故事。其中錢學森在美期間聽證會實錄和被軟禁期間,好友郭永懷拍攝的錢學森一家彩色影像;華羅庚早在20世紀50年代便開始領導中國第一台計算機的研製;大氣物理學家顧震潮早在1957年便做出領先世界水平的大氣數據研究;計算機教育的奠基人夏培肅的感人故事等內容均為第一次向公眾展示。
分集劇情
第1集 開往中國的慢船
吳承康獲得麻省理工學院機械工程系博士學位,就和新婚的妻子黃蘭潔一起坐上了回國的郵輪。他回國前,在就讀的麻省理工學院結的婚,與妻子都畢業於美國名校,他們本可以選擇留在那裡過舒適的生活,但還是選擇歸來,因為強國的夢想。
第2集 一切為了國家需要
在抗戰最艱難的時候,華羅庚在國立西南聯合大學度過了近8年時光,發表20多篇論文,完成兩部數學史上的經典專著。1948年春天,38歲的華羅庚接受美國伊利諾伊大學的聘請,擔任數學系正教授。隨後,他的妻子、孩子來美國團聚,平靜的生活僅僅過了一年多,新中國成立的訊息傳來,華羅庚決定回國效力。
第3集 震驚世界的巨響
青海的金銀灘草原,是中國第一顆核子彈的製造基地。20世紀60年代初,眾多歸國科學家和科研人員來到這裡,只為那一聲震驚世界的巨響。這一聲震驚世界的巨響,還要從位於法國巴黎第五區的一座小樓說起,這座小樓就是聞名世界的居里實驗室。
第4集 從零到一
中國第一台電子計算機正式名稱為103機,誕生於1958年8月1日。它使用了700多個電子管、2000多個二極體、上萬個阻容元件,最初的運算速度為每秒30次,它比美國著名的ENIAC計算機晚出現了12年。時任中國科學院副院長張勁夫同志風趣地給它起了個小名,叫“有了”。
第5集 深耕篤行
2018年,中山大學教授呂建華在查閱資料的時候,意外地發現了一段塵封多年的歷史,一位瑞典科學家在文獻中記載,1957年在瑞典舉行了一次國際學術會議,在會上年輕的中國科學家顧震潮詳細介紹了中國數值天氣預報的研究情況,引發了國際氣象學界的震動。
分集劇情參考資料
幕後製作
拍攝過程
攝製團隊製作歷時兩年,克服疫情影響,行程遍及北京、天津、上海、重慶、黑龍江、青海、山東、安徽、廣東、湖南等地;走訪了如中國科學院力學研究所、海洋研究所、高能物理研究所、計算機研究所、大氣物理研究所、自然科學史研究所、中國核工業集團、中國航天科技集團,以及中國人民大學、西南交通大學、中國科技大學、北京科技大學、哈爾濱工業大學等數十家相關單位和近百位相關人士,尋找到如錢學森之子錢永剛、朱光亞之子朱明遠、李四光外孫女鄒宗平、顧震潮女兒顧瑛等多位科學家後人,以及眾多歸國科學家的學生、同事、研究者等。
主創團隊
總監製 | |
---|
監製 | |
---|
製片人 | |
---|
項目主編 | |
---|
歷史顧問 | |
---|
學術指導 | |
---|
總導演 | |
---|
導演 | |
---|
攝像 | 桑琪、李焰華、張宇、張五洲、張志傑、趙寒、趙發仲、柳文瑞、尤軍 |
---|
剪輯 | |
---|
音樂 | |
---|
錄音 | |
---|
解說 | |
---|
主創團隊參考資料
音樂原聲
發行信息
前期宣傳
2022年1月18日,該片舉辦了第一次專家座談會,標誌著該片正式啟動。2023年12月11日,該片發布宣傳片。
播出信息
作品評價
《歸來》展現了這些歸國科學家“一切為了國家需要”的寶貴精神,刻畫了歸國科學家們無怨無悔,為了事業而忘我的精神境界。該片以紀實美學呈現:一是強調故事的真實感,儘可能從文獻資料中找到敘述切口,讓故事有出處,並以尋訪人的視角去發現,去感受。二是巧妙運用主人公生前影像和聲音穿插在故事中,增強真切感。三是強化現場感。尋訪人在歷史場景,在挖掘歷史細節,在詢問歷史見證者。該片用紀實美學構成一種後人與前輩跨時光的對話,把精神坐標化為史詩,為這些歸國科學家存像,表現他們的赤子丹心和卓越功勳,是人文紀錄片的精品,具有非常高的典藏價值。該片既表現歸國知識分子的“魂”,又鑄就起國家的“魂”、民族的“魂”與時代的“魂”,實現了跨越年代的靈魂與當代青年的精神碰撞,是一部致敬青春的禮讚,是民族精神的豐碑,表達了個體價值與國家命運之間的共鳴,匯聚以中國式現代化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磅礴力量。(中央電視台財經頻道製片人、高級編輯王永利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