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況
西漢景帝四年(前153年)設歷城縣,因處
歷山(
千佛山)下而得名,1987年撤縣建歷城區。位於濟南市東、南部,面積1298.57平方公里,轄4個街道辦事處、12個鎮、2個鄉及大正科技工業示範區,56個社區居民委員會,655個行政村。 全區共25.20萬戶,人口88.05萬人,其中非農業人口41.54萬人,性別比例100:95.69,人口出生率11.92‰,自然增長率5.82‰。有回、滿、蒙古、朝鮮等39個少數民族,人口6365人。國內生產總值133億元,其中第一、二、三
產業增加值分別為17.18億元、67.40億元、48.42億元。
工業
完成
工業增加值51.40億元。
規模以上企業211個,從業人員3.48萬人,增加值40.50億元,銷售收入130.34億元,實現利稅13.28億元,利潤6.6億元,經濟效益綜合指數203.91%,
資產保值增值率116%,資產貢獻率21.33%,增加值率30.27%,
產品銷售率98.01%,
成本費用利潤率5.7%,
全員勞動生產率126154元/人,
流動資產周轉率4.31次。
農業及農村經濟
農村經濟總收入185億元,其中非農經濟總收入160億元。農業增加值17.18億元,其中農、林、牧、漁業增加值分別為11.21億元、1.00億元、4.77億元、0.20億元。耕地面積3.27萬公頃。
農業機械總動力51.8萬千瓦。農田水利完成投資額8950萬元,實現工程量18170萬立方米。有效灌溉面積2.98萬公頃。
農作物播種面積6.24萬公頃,其中糧食作物播種面積4.62萬公頃,經濟作物播種面積1.61萬公頃。糧食總產量28.80萬噸,平均公頃產量5.4噸。豬、牛、羊年出欄數分別為48.6萬頭、3.15萬頭、18.38萬隻。肉、蛋、奶、水產品產量分別為5474萬公斤、6359萬公斤、6830萬公斤、410萬公斤。
貿易財政金融
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53.5億元,其中批發零售貿易業零售額37億元,餐飲業零售額13億元。城鄉集貿市場125個,商品成交額40億元。出口總值10630萬美元。契約利用外資5135萬美元,實際利用外資3100萬美元。新批准外商投資企業19個。地方財政收入7.46億元,
地方財政支出10.8億元。
歷城因地處歷山(千佛山)下而得名。從歷城發現的遠古時期文化遺址(1964年發現,位於歷城西郊田家莊村南,玉符河畔,屬北辛文化)表明:距今約6 5 0 0年至7 4 0 0年之間,這裡已有先民繁居。
西周時,屬譚國。春秋莊公十年屬齊國,稱濼邑。
戰國時,稱歷下邑。
秦統一中國後,屬濟北郡。
西漢景帝四年(前153年)始設歷城縣,屬青州濟南郡。
東漢初屬青州濟南郡,後屬濟南國。
三國時,屬魏國青州安平郡,又屬青州濟南國。
西晉時,屬青州濟南郡。永嘉之後,濟南郡治所從東平陵遷歷城。
十六國後燕時,屬齊州濟南郡。
劉宋時,屬青州濟南郡。
北魏高齊時,屬齊州濟南郡。
隋代屬齊州、齊郡。開皇三年(583年)濟南罷郡為州,稱齊州。大業二年(606年)改稱齊郡。山茌縣(今豐齊一帶)併入歷城。
唐代屬齊州。太宗時分全國為十道。歷城先後屬河南道臨淄郡、濟南郡、齊州。
五代梁國時,因避朱溫之父的名諱,歷城曾一度改為歷山縣。至後唐復為歷城縣,屬濟南道齊州。
晉、漢、周時,仍屬河南道齊州。
北宋時,屬京東東路齊州、濟南府。
金代屬山東東路濟南府。
元代屬中書省直轄的濟南路總管府。
明朝屬山東省濟南府。洪武元年(1368年)設山東行中書省。九年,一度廢除中書省,改各行中書省為布政使司。
歷城從明朝開始成為山東省政治中心。
清朝仍屬山東省濟南府。
民國初沿用清制。民國2年(1913年)歷城屬山東省岱北道。民國3年岱北道改濟南道。民國16年廢道制,歷城隸屬山東省。1929年7月1日成立濟南市。歷城治所於1937年11月遷至王舍人莊,歷城仍屬山東省。
民國27年(1938年)國民黨山東省政府劃全省為17個行政督察區。歷城屬第十二行政督察區。民國34年,全省設6個政府辦事處。歷城屬魯中辦事處第十二行政督察區。民國35年,屬第十行政督察區。
1944年5月成立泰歷縣。1944年9月成立歷城縣。1945年8月成立章歷縣,均屬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山東戰時行政委員會魯中行政區泰山專署區。泰歷縣和章歷縣分別於1946年和1953年撤銷。
1948年9月22日曆城縣全境解放,屬泰安專區。1958年1月改屬濟南市至今。
行政區劃
清末歷城轄域面積約2100多平方公里,北至黃河以北張家莊與濟陽縣接壤;西北至王二鎮臨齊河縣;西至党家莊與長清縣為鄰;南至長城嶺與泰安縣相接;東至平陵城與章丘縣接壤;東南與萊蕪縣境相連。
清乾隆至光緒年間,歷城縣劃分為城內8約,城外71里社,共轄113街巷、803個自然村。城內8約:孝字約,轄14街(巷);弟字約,轄8街(巷);忠字約,轄27街(巷);信字約,轄12街(巷);溫字約,轄9街(巷);柔美約,轄9街(巷);和禮約,轄12街(巷);法字約,轄8街(巷)。城外71里社:城四門外街巷及近城村莊設14里社,正北鄉8里社,西北鄉6里社,東北鄉22里社,正東鄉12里社,東南鄉2里社,正南鄉3里社,西南鄉2里社,正西鄉2里社。
宣統初年,城內城外各分為3區。
民國成立後,城外劃分為12個鄉,城內及城四門外街巷劃分為8約和城外7關廂。城內8約與清時相同。城外關廂:東關一,轄10街(巷);南關南保一,轄40街(巷);西關南保三,轄5街(巷);南保四,轄6街(巷);南保五,轄8街(巷);東保一,轄13街(巷);北保二,轄16街(巷)。城外12鄉:張馬鄉轄72個村,党家鄉轄101個村,董家鄉轄84個村,老僧口鄉轄90個村,遙牆鄉轄52個村,馬家鄉轄85個村,濼口鄉轄107個村,邵而鄉轄66個村,仲宮鄉轄60個村,清寧鄉轄73個村,泉瀘鄉轄68個村,東梧鄉轄71個村。共929個自然村,人口385935人。
1929年7月1日成立濟南市。歷城縣城內地區及殷家小莊以西、白馬山以東、黃河以南、千佛山以北,共120平方公里的區域劃歸濟南市管轄。歷城縣轄12個區、921個村莊。馬家區轄70個村,濼口區轄9個村,清寧區轄60個村,遙牆區轄40個村,老僧口區轄90個村,張馬區轄81個村,董家區轄77個村,党家區轄89個村,邵而區轄65個村,泉瀘區轄67個村,東梧區轄102個村,仲宮區轄171個村。轄域面積1950平方公里。
1944年9月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歷城縣政府成立。轄臥龍、柳埠、西營、東梧、邵而、泉瀘6個區,402個自然村,195600人。1945年增加唐王區、董家區、遙牆區。1946年下半年將唐王、董家、遙牆三個區合併為路北區。1948年9月曆城全境解放。時轄臥龍、柳埠、西營、東梧、邵而、泉瀘、張馬、董家、遙牆等9個區。共有579個村莊,330802人。
1949年設城關區。泉瀘區改稱為興隆區。歷城縣範圍:北到大沙灘接章丘縣境;南至長城嶺臨泰安縣境;西至劉家林鄰長清縣境;東到河陽店與章丘縣接壤。總面積1400多平方公里。
1950年設10個區、115個鄉(鎮)。第一區:王舍人鎮、趙家鄉、韓倉鄉、裴家營鄉、梁王鄉、楊家屯鄉、冷水溝鄉、清河鄉、灘頭鄉、沙河鄉、曲家鄉、壩子鄉、劉姑店鄉、蘇家鄉。第二區:大辛鄉、丁家鄉、窯頭鄉、姚家鄉、牛旺鄉、祝辛鄉、張馬鄉、華山鄉、堰頭鄉、臥牛鄉、張家鄉。第三區:遙牆鄉、孫家鄉、南柴莊鄉、馮家鄉、大碼頭鄉、馬官寨鄉、河套鄉、鴨旺口鄉、楊史道口鄉、郭而莊鄉。第四區:董家鄉、邢家鄉、魚山東鄉、張而鄉、石徐鄉、東張鄉、謝家鄉、蘇辛鄉、魚山西鄉、王辛鄉、耿家鄉。第五區:港溝鄉、劉智遠廟鄉、伙路鄉、胡家鄉、西塢鄉、孟家鄉、燕棚窩鄉、冶河鄉、章靈丘鄉、東梧鄉、潘田鄉、程官鄉。第六區:興隆鄉、泉瀘鄉、窩坡鄉、澇坡鄉、土屋鄉、王家鄉、傅泉鄉、康而鄉。第七區:西營鄉、棗林鄉、降甘鄉、大莊鄉、大佛寺鄉、紅嶺鄉、南營鄉、九曲鄉、龍灣鄉、大水井鄉、石嶺鄉、羅伽鄉、商家鄉、牛家鄉。第八區:柳埠鄉、東石鄉、杜家鄉、黃巢鄉、窩鋪鄉、大會鄉、劉家鄉、槲疃鄉、亓城鄉、桃科鄉、李家鄉、龍門鄉、突泉鄉。第九區:張家鄉、穆家鄉、高莊鄉、侯家鄉、草溝鄉、仲宮鄉、楊家鄉、青山鄉、邢家鄉、鳳山鄉。第十區:邵而鄉、党家鄉、井家鄉、大澗鄉、吳家鄉、西渴馬鄉、七賢鄉、二仙鄉、展村鄉、東渴馬鄉、牛家鄉、魏家鄉。
1954年章丘縣十四區佛峪鄉劃入歷城縣。
1955年11月將115個鄉(鎮)調整為109個鄉。
1955年11月將靠近濟南市的七賢、土屋、姚家、窯頭、祝辛、華山、張家等7個鄉劃歸濟南市。
1956年將102個鄉並為29個一般鄉、9個集鎮鄉。
1956年章丘縣的彩石、孫村、唐王3個區劃入歷城縣。歷城縣大沙灘、小沙灘、幸福村劃入章丘縣。1957年劃回。彩石區包括西彩石、神武、宅科、南泉、橫嶺、大龍堂、王莊子、虎門8個鄉。孫村區包括孫村、盧家寨、西頓邱、小龍堂、埠東、山圈、鵲山、西盧、流海、武家、唐冶、莊科12個鄉。唐王區包括唐王、韓家、朝陽、橋頭、殷千戶、婁家、老僧口、徐家、崔家9個鄉。同年,章丘縣平陵區的柿子園鄉、和平鄉劃歸歷城縣董家區。
1956年12月,將133個鄉調整為80個鄉。城關區轄大辛、堰頭、王舍人、壩子等4個鄉鎮。遙牆區轄鴨旺口、遙牆、柴家、楊史道口、馮家等5個鄉;唐王區轄唐王、老僧口、橋頭、崔家等4個鄉。董家區轄邢家、謝家、董家、石徐、袁家、呂家等6個鄉。孫村區轄莊科、西盧、山圈、流海、西頓邱、盧家寨、小龍堂、唐冶、孫村等9個鄉。彩石區轄神武、宅科、南泉、大龍堂、橫嶺、王莊子、虎門、西彩石等8個鄉。港溝區轄潘田、胡家、孟家、港溝、東梧、潘龍、西塢、燕棚窩等8個鄉。興隆區轄泉瀘、王家、興隆、澇坡、康而等5個鄉。邵而區轄東渴馬、邵而、大澗溝、二仙、党家等5個鄉。仲宮區轄峰山、草溝、仲宮、楊家、門牙、樂園、盛泉等7個鄉。柳埠區轄亓城、窩鋪、龍門、柳埠、蔡家、東石、黃巢、大會、突泉等9個鄉。西營區轄棗林、南營、龍灣、商家、西營、紅嶺、大水井、九曲、大莊、大佛寺等10個鄉。
1957年撤區並鄉。全縣劃為20個鄉:王舍人、壩子、鴨旺口、唐王、董家、孫村、大龍堂、邢村、東梧、胡家、興隆、邵而、泉瀘、仲宮、柳埠、西營、窩鋪、突泉、商家、高而。
1958年曆城縣劃歸濟南市管轄,濟南市郊區撤銷建制,原濟南市郊區8個鄉(鎮):峨嵋山鄉、北園鄉、段店鄉、藥山鄉、千佛山鄉、華山鄉、臘山鄉、濼口鎮劃入歷城縣。
1958年9月成立人民公社,撤銷鄉建制,成立政社合一的10個人民公社:東郊、西郊、南郊、北園、平原、港溝、紅旗、仲宮、柳埠、繡川公社。下轄132個管理區、1042個自然村。
1958年從長清縣劃入大楊莊、擔山屯、宋家莊等44個村,從齊河縣劃入梅花山村、山東村、山西村、月牙壩村。縣境東北起自大沙灘;南到十八盤;東至山張莊;西到北店子;北至黃河以北梅花山村,與齊河縣相接。總面積1842平方公里。
1959年10月長清縣的許寺、歸德、萬德、石麟、張夏5個公社劃入歷城縣。
1960年6月將歷城東郊、西郊、北園公社及南郊公社的一部分地區劃入濟南市。7月將平原、港溝公社的一部分劃入濟南市。
1961年6月長清縣劃入歷城的5個公社劃歸長清縣。由濟南市管轄的東郊、西郊、北園人民公社和南郊、平原、港溝公社的一部分劃歸歷城縣。
1961年7月全縣劃為4個區,10個公社改為54個公社。東郊區包括東郊、王舍人、牛旺、壩子、韓倉、窯頭、華山、臥牛、八里窪、興隆、澇坡、港溝、東梧、章靈丘、章錦、邢村等16處公社。西郊區包括金莊、七賢、無影山、濼口、鄭莊、鵲山、吳家堡、王莊、東方紅、北園、段店、牛莊等12處公社。仲宮區包括仲宮、高而、柳埠、邵而、棗林、大莊、商家、渴馬、朱家、龍灣、西營、平坊、二仙、泉瀘、張家等15處公社。董家區包括董家、溫家、婁家、白谷堆、孫村、大龍堂、彩石、西頓邱、唐王、遙牆、鴨旺口等11處公社。同年11月又把4個區改為10個區。
1962年3月改54處公社為61處公社。原柳埠公社分為柳埠、龍門、窩鋪、劉家、突泉5個公社。原北園公社分為北園、新城2個公社。原吳家堡公社分為吳家堡、西沙2個公社。新增西郊區田莊公社。
1963年5月10個區調整為11個區,61處公社調整為80處公社。新增邵而區,新劃冷水溝、祝甸、孟家、菜市、藥山、耿家、河套、楊史道口、崔家、壩子、謝家、灘頭、莊科、宅科、西塢、邱家、高而、張家、邵而、鄭家、澇坡、興隆、二仙、渴馬、十六里河、亓城、黃巢、南營、大水井等29處公社。
1965年全縣調整為12個區、76處公社。轄1254個自然村和街道。
1968年7月撤區。全縣合併為17處公社。1973年5月,增建高而公社。1976年2月,增建錦繡川公社。即東郊、西郊、英雄山、北園、吳家堡、華山、姚家、遙牆、唐王、董家、孫村、大龍堂、邵而、仲宮、柳埠、西營、港溝、高而、錦繡川等19處公社。全縣總面積1900平方公里。
1980年4月重建濟南市郊區。將歷城東郊、西郊、北園、吳家堡、華山、姚家6處公社和邵而公社的4個大隊,英雄山公社的13個大隊劃歸郊區。歷城轄遙牆、唐王、董家、港溝、孫村、大龍堂、邵而、英雄山、仲宮、錦繡川、高而、西營、柳埠等13處公社、846個自然村。全縣總面積1381.8平方公里。
1984年1月實行政社分開,建立鄉鎮政府。全縣劃為11個區:遙牆、唐王、董家、港溝、孫村、彩石、邵而、十六里河、仲宮、西營、柳埠。下轄54個鄉(鎮):遙牆鄉、楊史道口鄉、東大郭鄉、河套鄉、鴨旺口鄉、唐王鄉、婁家鄉、老僧口鄉、崔家鄉、董家鎮、張而鄉、溫家鄉、山頭鄉、港溝鄉、章靈丘鄉、邢村鄉、章錦鄉、西塢鄉、東梧鄉、孫村鄉、西頓邱鄉、西盧鄉、白谷堆鄉、莊科鄉、彩石鄉、宅科鄉、大龍堂鄉、虎門鄉、邵而鄉、鄭莊鄉、党家莊(回族)鄉、渴馬鄉、十六里河鄉、吳家鄉、興隆鄉、澇坡鄉、仲宮鎮、二仙鄉、泉瀘鄉、邱家鄉、錦繡川鄉、尹家店鄉、高而鄉、西營鄉、大水井鄉、龍灣鄉、大南營鄉、棗林鄉、紅嶺鄉、柳埠鄉、突泉鄉、閻家河鄉、李家塘鄉、窩鋪鄉。
1985年9月撤區並鄉。全縣劃為11個鎮、3個鄉:遙牆鎮、唐王鎮、董家鎮、郭店鎮、孫村鎮、彩石鄉、党家莊鎮、十六里河鎮、港溝鎮、仲宮鎮、錦繡川鄉、西營鎮、高而鄉、柳埠鎮。
1986年,歷城縣轄遙牆、唐王、董家、郭店、孫村、党家莊、十六里河、港溝、仲宮、柳埠、西營等11鎮和錦繡川、彩石、高而等3鄉。1987年5月,經國務院批准撤銷歷城縣和濟南市郊區, 以原縣區域和原郊區的洪家樓、華山、王舍人3鎮設立濟南市歷城區。 1989年12月, 齊河縣的靳家、 大王2鄉和桑梓店鎮劃歸歷城區。1995年3月, 撤銷大王鄉, 設大橋鎮。 全區共轄16個鎮、4個鄉,861個行政村、1082個自然村。
1996年,歷城區轄洪家樓、王舍人、港溝、孫村、董家、唐王、遙牆、華山、郭店、西營、柳埠、仲宮、党家莊、十六里河、大橋、桑梓店16個鎮,彩石、錦繡川、 高而、靳家4個鄉和濟南大正鄉鎮企業示範小區。1999年12月,大橋、桑梓店鎮、 靳家鄉劃歸濟南市天橋區,党家莊、十六里河鎮劃歸濟南市市中區。2001年2月, 撤銷洪家樓鎮,設立山大路、洪家樓、東風、全福4個街道辦事處。2001年12月,撤銷彩石鄉,設彩石鎮。同年末,全區共轄4個街道辦事處、12個鎮、2個鄉和濟南大正科技工業示範區,51個社區居民委員會、655個行政村、853個自然村。
2007年末轄4個街道辦事處、12個鎮(2005年11月,孫村鎮和大正科技工業示範區由濟南市高新技術開發區代管。2007年9月,大正科技工業示範區併入孫村鎮仍由濟南高新技術開發區代管,以下數字包括孫村鎮),43個社區居民委員會,655個行政村。
2010年末轄15個街道辦事處(包括濟南市高新區代管的孫村街道辦事處和巨野河街道辦事處),6個鎮,47個社區居民委員會,655個行政村。
歷城區南依泰山,北靠黃河,是東部沿海經濟大省山東省省會濟南最大的市轄區,是泉城東部重要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總面積1298平方公里,人口112萬,轄13個街道6個鎮。2015年,預計(下同)全區實現生產總值795億元,增長8%;完成固定資產投資490億元,增長21%;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達到460億元,增長8%;出口總額達到11.5億美元,增長10.6%;實際利用外資1.7億美元,增長10.5%;完成地方公共財政收入70.1億元,增長16.39%,完成稅收56.58億元,增長17.74%,增幅均列全市第一位。經濟社會發展取得重大進展,為“十三五”發展打下了堅實基礎。
人文旅遊資源豐富。
歷城素有“齊魯首邑”之稱,自西漢初設縣,距今已有2100多年的歷史。2003年春,境內大辛莊遺址甲骨文的出土以及龍山文化時期黑陶的發現,更加折射出歷城厚重的歷史文化底蘊。歷城自古多名士:西漢時請纓報國的少年終軍,唐開國大將秦瓊,南宋豪放派詞人辛棄疾,婉約派詞人李清照等,他們是歷城人民永遠的驕傲和自豪。歷城自然環境優美,溪川名泉眾多,濟南72處名泉,歷城就有11處。南部山區三川錦繡,四季長青,被譽為省城“後花園”。這裡有國家4A級景區紅葉谷、跑馬嶺野生動物世界等大型休閒景區;這裡還有中國最古老的石塔——隋代四門佛塔、中國最早的軍事防禦工程——柳埠古齊長城遺址;有盛唐造型雕刻藝術精品龍虎塔、九頂塔,有“齊魯第一大佛”、千佛崖遺址、子房洞等46處重要文物景點,5處國家級重點保護文物。“齊煙九點”之首的華山孤峰獨秀,景色壯美,為濟南歷史文化名山,元代大書畫家趙孟頫的《鵲華秋色圖》更是歷城風貌的傳世之作。城區洪家樓地區,是濟南最早吸取西方文明和最早對外開放的地區之一,這裡有百年教堂、百年山大,處處蕩漾著濃郁的歷史、人文氣息。
基礎設施完善。
歷城區作為城郊區,兼有城區和近郊兩種資源、兩個優勢,在濟南“東拓、南控、中疏”的城市發展戰略布局中,發揮著承東啟西、聯南接北的樞紐作用,是省會現代化建設由城區向農村延伸的重要“增長極”。作為省城重要門戶,歷城處於濟南半小時經濟循環圈內,濟青高速、繞城高速、國道309、省道327線、青銀高速、濟萊高速等縱橫交錯,高標準的水泥柏油公路延伸到每一個村落,膠濟鐵路穿境而過,濟南國際機場坐落區內,形成了四通八達、立體開放式的交通骨架網路。
產業基礎雄厚。
歷城是濟南重要的工業基地,區內有濟鋼集團、重汽集團、黃台電廠、濟南煉油廠、齊魯製藥廠等179家駐地規模企業。初步形成了冶金鋼鐵、汽車配件、生物製藥、食品加工、包裝印刷、新型建材等6大產業集群。歷城農業獨具特色,已成為濟南的蔬菜、林果、花卉苗木、奶牛基地,被命名為全國無公害農產品示範區。第三產業蓬勃興起。山大路科技市場是全國第三大電子科技市場,蓋家溝國際物流基地成為全省最大的現代物流中心,山東汽車城是濟南東部地區最大的汽車交易市場;國美、蘇寧、大潤發、樂購、銀座等國內外知名三產企業紛紛搶駐花園路商業金街。
科技智力密集。
區內駐有山東大學、山東建築大學、山東農科院、科學院中試基地、青乾院、商職學院等30多家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國家級濟南高新技術開發區和出口加工區也在歷城安家。歷城目前擁有43家高新技術企業,被評為全國科技進步先進區。
投資環境優越。
濟南臨港經濟開發區是1992年經省政府批准設立的省級技術開發區。以濟南臨港經濟開發區和濟南國際機場為中心,控制面積214.5平方公里,規劃面積29平方公里的濟南空港地區,成為歷城招商引資新的平台和經濟騰飛的重要增長極。區委、區政府先後制定了環境創新實施意見和一系列鼓勵扶持產業發展的優惠政策,圍繞企業產前、產中、產後建立完善了三大服務體系。以區政務中心為載體,建立起了“一門受理、一口辦結、聯合審批”的一站式、一條龍投資審批服務體系。
規劃前景廣闊。
2009年,區委、區政府根據市委市政府“東拓、西進、南控、北跨、中疏”的城市總體發展戰略,進一步明確了“一帶四區”的發展布局,引導全區上下進一步統一思想、搶抓機遇,加快建設省會現代化中心城區。“一帶”:二環東路隆起帶,以二環東路為主軸,輻射兩側及周邊區域,建設高端商務、總部基地、金融證券、房地產業、現代物流、科研信息產業聚集發展的現代服務業隆起帶。“四區”:洪樓商貿區,以花園路和二環東路為縱橫兩軸,輻射帶動花園商業街、東環科技城、七里堡綜合市場三大特色街區,建設泉城東部商貿中心區;東部新城區,以唐冶新區為核心區,輻射帶動港溝、彩石和郭店片區,建設集現代服務業、科技研發、生活居住於一體的現代化商住區;臨空經濟區,以臨港開發區為核心區,輻射帶動董家、唐王兩鎮和遙牆、華山、荷花路、鮑山、王舍人等街道,建設先進制造業、臨空產業和現代都市農業聚集區;南部生態區,嚴格保護生態、全力建設生態、適度經營生態,大力發展休閒旅遊業和觀光農業,建設市民戶外休閒基地。